咸腥的海风透过临时行宫的竹帘,将十二连枝青铜灯树上的烛火吹得摇曳不定。
曹云跪坐在新编的蒲团上,小心翼翼地将捣好的药泥敷在李世民肩头。伤口因连日奔波已有些溃烂,少女指尖掠过发炎的边缘,忍不住轻声叹息,至于自己身上的伤并没有多加理会,渔民终日海上奔波,体质异人,她的伤恢复的已经七七八八了。
她特意选在寅时三刻换药,这时分海潮初涨,空气中负氧离子最盛,利于伤口愈合——这是父亲曹敬宗在《海事考》中记载的疗伤秘法。
\"陛下若再这般不顾伤势,只怕要留下病根。\"
她取过在沸水中煮过的鲛绡,这种用海月贝丝织成的布料比宫中的丝绸更透气防水,包扎时她特意采用渔家独特的\"八字缠法\",既固定伤处又不妨碍手臂活动。
李世民凝视着少女专注的侧脸,发现她耳垂上有处淡淡的齿痕——那是幼时被海蛇咬伤留下的印记。帝王不自觉地抬手,却在即将触及时收回:\"你父亲可曾教过你认字?\"他注意到药箱里那本用油布包裹的《海事考》,书页间夹着的贝片书签上刻着细密的潮汐符号。
\"阿爹说渔家儿女认潮信比认字要紧。\"曹云将药箱归置整齐,\"不过他把《海事考》里的潮汐图都画成了渔歌,我跟着唱就会了。\"
她轻声哼起一段古老的旋律,歌词里竟包含着二十四节气的海流变化,当唱到\"惊蛰龙抬头,沧溟倒悬时\",李世民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与李震日前密报的\"惊蛰除龙\"计划不谋而合。
夜巡的李震在帐外驻足,他听见帝王难得温和的笑声:\"这倒比钦天监的历书更生动。\"透过帘缝,只见曹云正用炭笔在沙盘上绘制潮信图,李世民虚拢着她的手腕纠正方位,两人的影子在帐壁上交叠如并蒂莲。
文官注意到沙盘旁放着半碗冷却的汤药——显然帝王又因议事耽误了服药,他悄然退至庖厨,亲自将药煨在文火上,又添了少许陈皮化解苦味。
子夜时分,曹云被异常急促的浪涛声惊醒。她提着玳瑁风灯巡至海边,却见李世民独自站在礁石上观星。帝王披着玄色大氅,手中捧着个奇怪的罗盘——盘面不是寻常的方位,而是刻着二十八宿的星图,中央嵌着的磁石在月光下泛着青辉。
\"陛下也懂星象?\"少女跃上礁石。
海风将她未束的长发吹得纷飞,发间贝壳与帝王玉冠上的明珠交相辉映。她认出这是父亲提过的\"海疆星盘\",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时,曾命宇文恺督造过十二具。
李世民将罗盘递给她:\"这是袁天罡所制的星盘,可惜钦天监无人会用。\"
曹云接过细看,忽然指向盘心磁针:\"这针尾缀的是夜光贝?\"
她解下自己的贝壳项链对比,竟发现两者能严丝合缝地嵌合。当贝壳与磁针重合时,盘面突然投射出奇异的光影——竟是张隐藏的渤海暗流图!
\"原来需以当地磁石校准!\"帝王恍然大悟。
二人就着月光调整星盘,曹云指着光影中的漩涡标记:\"这里就是我爹说过的'龙吐珠',每逢朔望会形成逆行暗流。\"她在礁石上画出简图,\"若在此处设伏,可借水力困住敌舰。\"
此时李震带着紧急军情匆匆赶来,他带来的浪里蛟口供与暗流图完美印证——高句丽舰队果然计划在朔望日借暗流突袭。
文官呈上截获的密信,信中提及\"惊蛰日兵分两路\"的部署。曹云忽然轻嗅信纸:\"是青麟髓墨,只有秘书省能用。\"她指着某处水渍,\"这晕染形状...写信人当时应在船上。\"
三人商议至东方既白,当晨光染红海面时,李世民忽然解下随身玉佩递给曹云:\"此物可调动沿海府兵。\"
这个举动让李震暗惊——按唐制,唯有持天子信物者方能调兵,而曹云接过玉佩时,指尖无意擦过帝王掌心的箭茧,两人俱是一怔。
朔望日清晨,唐军依计在\"龙吐珠\"海域布防。曹云戴着斗笠站在指挥舰上,远看像个普通的渔家女,她手中不断抛接着几枚夜光贝,根据碰撞声判断潮汐变化,李震注意到她将贝壳按大小排列,竟暗合八卦方位。
\"少监,敌舰出现!\"了望塔传来急报。
李震正要下令,却被曹云拦住:\"再等半炷香,等潮头转过礁石。\"她将贝壳贴耳细听,\"现在暗流刚开始逆行。\"果然,当高句丽旗舰闯入伏击圈时,海面突然形成巨大旋涡。
曹云吹响海螺号令,埋伏在暗礁后的渔船同时放出特制拖网——网上缀满倒钩,恰好利用逆行暗流将敌舰推向铁网阵,木质船底被撕开骇人的裂口,敌军阵型大乱。
\"火攻队准备!\"
李震令旗挥到半空,又被曹云按住:\"东南风三刻后转西南,现在放火会烧到自己。\"
她观望着云彩流动的速度,指尖在船舷有节奏地敲击,当风向转变的瞬间,唐军火箭如流星般倾泻,火借风势在敌阵中蔓延。
战后清点战场时,李震在敌帅座舱发现重要物证:半页未烧尽的密信,写着\"惊蛰日兵分两路\"。更令人心惊的是,一同缴获的还有枚东宫属官的腰牌。李世民凝视着腰牌上\"崇文馆\"三字,忽然对曹云道:\"待战事平定,朕要你执掌司天监海事署。\"
海浪声中,曹云将星盘转向正北:\"我知道他们要在哪里会师了——北沙场的千年贝场,那里有处前隋修的秘密港!\"她发间的贝壳簪在夕阳下流光溢彩,宛若海神赐予的冠冕。
李震很是吃惊,不过也明白自己所欠缺的太多了,先前曹云的各种判断已经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虚心求教的时候他可以保持距离,陛下的眼神他要是读不懂就太白痴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多一位长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