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的津津有味,吴战喝了一口茶水,心思还在芥子珠上,沉浸一看,发现地上药草的叶子似乎绿了一点点,总算彻底放下心来。
“然而,最大的难关还在后头——桥墩筑基!还乡河底淤泥深厚,水流湍急,寻常打桩之法根本无用。张相公早有计较。
他指挥民夫,用巨大的竹篾编成数十丈长的“蛇笼”,内填巨大的卵石,沉入河底预定位置,层层堆叠,形成坚实的“筏基”。又在关键位置,命人打造了数十根碗口粗、丈余长的精铁长钎。
筑基那日,天公偏不作美!
乌云压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还乡河如同发怒的黑龙,浊浪排空,吼声震天!寻常民夫连站稳都难,更别提水下作业了。眼看工期又要延误,人心惶惶。张相公却披着蓑衣,站在风雨飘摇的河岸最高处,神色凝重,望着翻滚的河水,口中念念有词。
突然!他猛地脱下蓑衣,露出里面的蓝色短褂!
对身边的小徒弟和几个挑选出来的壮汉喝道:“备钎!随我来!”
他抄起两根最粗的铁钎,身形一晃,再次施展“凌波微步”的神通,踩着汹涌的浪头,直扑河心主墩位置!小徒弟和几个胆大的汉子,也咬着牙,抱着铁钎,坐着特制的皮筏,拼命划向河心。
到了位置,皮筏在惊涛骇浪中剧烈颠簸,随时可能倾覆!
张相公大喝一声:“稳住!”声如洪钟,竟暂时压过了风浪声!他看准位置,双臂肌肉虬结,运起千钧神力,将一根精铁长钎高高举起,对着浑浊的河底,狠狠插下!
“噗嗤”一声闷响,铁钎入泥!紧接着,他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只见他单脚猛地一跺皮筏边缘,借力腾空而起,身形在空中一个翻转,头下脚上!双手握住那插在河底的铁钎末端,整个身体如同千斤坠一般,携着下坠之势,狠狠地向铁钎压去!口中暴喝:“定——!”
这一压,非同小可!
仿佛九天雷霆砸落河心!
整个河面以那铁钎为中心,猛地向下一凹!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
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直上云霄!仿佛河底有孽龙被惊醒,发出痛苦的嘶吼!
岸上人只觉得脚下大地都在震颤!那根精铁长钎,竟被他硬生生用身体和神力,压入了河底坚硬的黄胶泥层深处,只留下短短一截在外!
张相公借着水柱冲力,一个鹞子翻身,稳稳落回皮筏,浑身湿透,却气息不乱。
他看也不看,又抄起第二根铁钎,依法炮制!如此反复,在风狂雨骤、恶浪滔天之中,硬是将十几根关键的铁钎,如同定海神针般,深深楔入了河底岩层!为桥墩打下了牢不可破的根基!
岸上百姓看得心驰神摇,热泪盈眶,齐声高呼:“张相公神力!神人呐!”连那狂暴的风雨,似乎也在这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呼喊中,渐渐平息了几分。
基础既固,后续便是按部就班。巨大的青石构件,依据张相公当初在石壁上刻画的图样,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张相公每日巡行于工地,那杆大烟袋便是他的权杖,他的尺规。
哪里稍有偏差,他用烟袋锅子一指,工匠们立刻心领神会,修正无误。他指挥若定,调度有方,数万斤的石料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块块各归其位。桥墩破水而出,桥拱渐渐成型…
一座气势恢宏的石拱桥,如同蛰伏的巨龙,在还乡河上显露出雄壮的脊梁!
待到合龙之日,又遇难题。
最后一块拱顶的“锁石”,是整座桥最关键的核心,要求尺寸分毫不差,重量巨大,需一次安放成功。稍有偏差,前功尽弃!众人屏息凝神,看着巨大的绞盘绳索吊着那块千斤巨石,缓缓升到拱顶位置。
然而,两边预留的缺口,似乎比那锁石略小了一丝!巨石悬在半空,无法落下!工匠们尝试了几次,累得筋疲力尽,锁石依旧卡在龙口之外!众人心头一片冰凉!
关键时刻,张相公排众而出。他仰头看了看悬空的巨石,又看了看那狭窄的缝隙。众人以为他要指挥调整,却见他深吸一口气,双脚不丁不八站定,左手托住那沉重的烟袋杆尾端,右手五指箕张,竟隔空对着那悬在数丈高空的千斤巨石,缓缓虚按!
口中低喝一声:“落——!”
说来也怪!
随着他这一声“落”字出口,众人只觉得一股无形的、沉重的压力凭空而生!
那悬在半空的千斤巨石,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狠狠向下按了一把!“嘎吱…嘎吱…”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响起!只见巨石两侧与预留石槽接触的地方,坚硬的青石竟然如同软泥一般,被挤压得微微变形、向内凹陷!而那巨大的锁石,就在这不可思议的挤压变形中,一寸、一寸地,稳稳地嵌入了龙口之中!
“咔嚓!”一声清脆的契合声响起,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巨石落定,大功告成!整个桥体仿佛发出一声舒畅的嗡鸣,更加稳固如山!岸上、桥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
百年的梦想,千年的天堑,终于被这位神乎其技的张相公,以一杆烟袋,一双铁手,一副侠肝义胆,化为通途!
然而,就在这万众欢腾、准备设宴庆功之际,人们却发现,那位缔造了奇迹的张相公,连同他那个沉默寡言的小徒弟,竟已不知去向!
唯有桥面上,那最后一块“锁石”两侧,清晰地留下了两个微微向内凹陷的指印痕迹,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惊天动地的“隔空按石”的神技!在张相公常坐的那块大青石上,静静地放着他那杆从不离身的大烟袋,烟锅子里似乎还残留着些许余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相公,便将此桥命名为“彩亭桥”。
一来因桥成之后,形如飞虹,气势如虹,远望如同彩霞托起的亭台;二来,“彩”与“采”谐音,暗喻采集天地灵气、汇聚匠心神力之意。
那桥上锁石两侧的指印,成了最神奇的景观,据说有缘人触摸,能感受到一股温润坚韧的力量。而那杆遗留的烟袋,被乡民们供奉在桥头的龙王庙里,视为镇桥之宝。
岁月悠悠,还乡河水奔流不息。彩亭桥历经数百年风雨战火,依旧巍然屹立,车马行人,往来不绝。每当大雾弥漫的清晨,或是月色朦胧的夜晚,有那耳尖心细的行人,仿佛还能听到桥下传来“吧嗒…吧嗒…”的抽烟声,还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蓝衫身影,倚着桥栏,守护着这方水土的通达与安宁。”
啪!醒木最后定音。
“这正是:
烟袋轻磕定风波,铁指神工镇浊河。
彩亭飞架通南北,留与行人说宋金!
莫问仙踪何处觅,匠心永在石桥歌!
列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那桥墩深处,石碑现世,方才道出“张公讳三,疑为鲁班传人”的千古之谜!此乃后话,咱们改日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