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旅游集散中心的“麦香村手作”专柜前,总围着不少游客。玻璃柜里的麦秸灯笼透着暖光,旁边的帆布包上印着抽象的麦秸结LoGo,标签上“源于1952年的麦场手艺”一行字,总有人拿着手机翻拍。
“这LoGo看着简单,背后可有讲究。”陈阳正在给新招来的店员培训,手里举着张老照片,“这是王大伯的父亲1952年编麦秸囤的样子,设计师就是照着囤底的结法改的LoGo,既藏着老手艺的根,又透着新意思。”
店员指着货架上的麦秸书签,上面印着手艺人的肖像和一句话:“李奶奶的第三十七个春天,在麦秸里编出了蝴蝶。”“这些字是特意写的吗?”
“对,每个手艺人都有专属标签。”陈阳点开手机里的“手艺人档案”,李奶奶的页面里记着她的故事:“七岁跟着母亲学编麦秸,擅长用麦秸芯编薄如蝉翼的蝴蝶,最快一天能编十二只……”下面还附着她编蝴蝶时的短视频,手指在麦秸间翻飞,像在跳一支老派的舞。
一、数据里的乡土温度
工坊的后台系统里,藏着不少有趣的数据。“你看这张图表,”陈阳指着屏幕,“买麦秸立体画的,70%是30-40岁的城里人,备注里常写‘怀念小时候的麦场’;买儿童玩具套装的,大多是带娃的家长,问得最多的是‘麦秸有没有毛刺,会不会扎手’。”
这些数据成了工坊的“指南针”。针对家长的顾虑,婶子们特意把麦秸边缘磨得更光滑,还在包装里加了张“安全说明”,附上手艺人的手写签名;针对怀念麦场的买家,陈阳在立体画里加了片真实的麦秸穗,用透明胶封着,标签上写“来自麦香村2023年的新麦”。
“上周有个客户说,收到画时闻到了麦香,其实是我们在包装里放了点麦秸碎末。”陈阳笑着说,“这是王大伯出的主意,他说‘要让城里人隔着千里,也能闻见咱村的麦场味’。”
系统还记录着手艺人的工作量:李奶奶的蝴蝶每月能卖50只,王大伯的收纳筐复购率最高,张婶的灯笼在节日前订单会翻倍。“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合理排单,让大伙既不闲着,又不累着。”陈阳调出下个月的计划,“中秋前多备灯笼,春节前主攻收纳筐,错峰生产效率高。”
二、线上线下的情感纽带
网店的“故事留言区”成了新的联结地。有个杭州的买家说:“看到李奶奶编蝴蝶的视频,想起我姥姥,她以前也给我编过麦秸小人。”下面立刻有其他买家回应:“我奶奶会编麦秸船,可惜现在没人学了”“你们村还收徒弟吗?想专程去学”。
陈阳把这些留言打印出来,贴在工坊的“心声墙”上。李奶奶看着“想起姥姥”那条,抹了抹眼角:“原来咱这手艺,还能勾着城里人的念想。”她找出自己年轻时编的麦秸小人,让陈阳拍下来传到网上,配文“李奶奶的传家宝,1975年编的麦秸小人,现在还能活动关节”,引来不少点赞。
线下的“麦香体验日”更热闹。每月农历十五,工坊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跟着手艺人学编简单的麦秸蚂蚱。城里来的小姑娘跟着李奶奶学,手指被麦秸扎了下也不吭声,编出个歪歪扭扭的成品,举着跟奶奶的样品合影,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这比带孩子去游乐场有意义。”小姑娘的妈妈说,“她现在知道麦秸不只是烧火的,还能变成这么多好玩的,回去写作文都有素材了。”她买了套麦秸礼盒,说要送给孩子的老师,“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手艺的好”。
三、Ip背后的乡土共同体
麦秸Ip火了,受益的不只是工坊。村头的杂货店进了批印着麦秸LoGo的矿泉水,上面写“麦香村特供”,游客来了都爱买一瓶;王木匠的竹筐铺开始给工坊做包装盒,竹片上刻着麦秸结图案,成了“二次文创”;连县城的快递公司都在车身上喷了麦秸孔雀,成了移动的广告牌。
“这叫‘Ip联动’,”陈阳给大伙解释,“就像串糖葫芦,把咱村的好东西都串在麦秸Ip上,一起让人知道。”他正跟村支书商量,把麦场改造成“麦香体验区”,游客可以看麦子收割、麦秸处理的全过程,亲手试试脱粒机,再去工坊学编手艺,形成一条完整的体验链。
王大伯的麦秸囤手艺成了“镇店之宝”。有个民宿老板专程来订了十个大号麦秸囤,说要摆在院子里当装饰,再放些干花,“比买的花盆有味道”。王大伯带着两个年轻人学编囤,嘴里念叨着:“这囤底的‘万字结’得拉紧,不然装东西会塌……”年轻人学得认真,手指磨红了也不喊疼。
工坊的电子屏上,新添了“Ip成长记”板块,记录着从第一单麦秸玩具到第一百个品牌授权的历程。最新一条是:“麦香村手作入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手艺人王建军、李秀莲(李奶奶)获‘乡土匠人’称号”。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照在“心声墙”上,留言纸的边角被风吹得轻轻晃动。李奶奶在编蝴蝶,王大伯在教徒弟编囤底,陈阳在回复网店的留言,屏幕上跳出条新消息:“我是从杭州来的,明天想带孩子去麦场看看,能安排体验吗?”
陈阳笑着回复:“欢迎!明天上午十点,王大伯在麦场教脱粒,下午三点,李奶奶在工坊等你们学编蝴蝶。”
发送的瞬间,他抬头望了望窗外,麦场的方向,金黄的麦秸堆在暮色里像座小山,仿佛还在生长,连着工坊的灯光,连着城里人的期待,连着这片土地上,老手艺与新生活拧成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