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校的后院,新搭起一座亮晶晶的钢构棚。棚顶覆盖着透明的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挡雨,里面整齐码放着十排金属货架,每排货架都装着银色的金属箱,箱门上的电子屏闪烁着绿色的数字——这是村里新建成的“云端菜窖”。
“这玩意儿不用电?”李大叔围着金属箱转了三圈,看着屏上显示的“温度3c,湿度65%”,伸手摸了摸箱壁,冰凉的触感让他咋舌,“光伏板发的电够使?”
张技术员正在调试中控屏,闻言笑着点头:“不光够使,还能存电。您看这储能电池,阴雨天能撑三天。”他点开屏幕上的“作物储存库”,每只金属箱都对应着不同的储存品类:1号箱是白菜,2号箱是萝卜,3号箱里整齐码放着刚采收的辣椒,“以前咱存菜靠土窖,温度控制不好,十斤菜得烂掉两斤,现在这智能窖能精准控温,损耗能降到5%以下。”
王婶抱着刚从地里拔的胡萝卜走进来,看着货架上的电子标签,上面不仅标着蔬菜名称,还有采收日期和预计储存时长。“张老师,你看我这胡萝卜能存多久?”她把胡萝卜放在检测台上,仪器立刻弹出分析报告:“表皮完整度98%,建议储存温度1c,可保存60天。”
“60天?”王婶眼睛一亮,“往年放土窖里,顶多能存20天就糠了。”她赶紧按照提示,将胡萝卜装进4号箱,看着箱门缓缓关闭,电子屏上的“预计保存60天”字样,心里乐开了花。
云端菜窖的中控屏连接着村里的电商平台,张技术员点开“供需匹配”页面,上面跳动着来自县城超市的订单:“需要500斤白菜,要求储存期不超过30天。”他指着屏幕对围过来看热闹的村民说:“系统会自动筛选出最合适的白菜,直接从对应箱里调货,不用咱挨箱翻找。”
李大叔凑过去看,屏幕上果然弹出3号箱的白菜数据:“入库15天,预计可再存40天,符合订单要求。”旁边还标注着这箱白菜的种植户是王大爷,下面有一行小字:“建议优先调配,该农户白菜品相最优。”
“连谁种的好都知道?”李大叔啧啧称奇,掏出手机对着箱门上的二维码扫了扫,立刻跳出王大爷种白菜的全过程:从育种、施肥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照片和数据记录,“这买主看着心里多踏实。”
正午的阳光透过光伏板,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陈阳正在给新采收的茄子贴“溯源码”,每只茄子上都贴着张小标签,扫码就能看到它的生长轨迹。“昨天县城超市的王经理还说,带溯源码的蔬菜能多卖两毛钱一斤。”他把贴好标签的茄子放进5号箱,电子屏立刻更新库存:“茄子,入库20斤,预计保存15天。”
云端菜窖的电子屏突然弹出提示音,红色的数字格外醒目:“3号箱白菜湿度超标,已自动启动除湿模式。”张技术员点开详情页,原来是箱门没关紧,他笑着打趣:“李大叔,刚才是不是您看白菜的时候忘了关箱门?”
李大叔摸着后脑勺嘿嘿笑:“光顾着看里面的温度计了。”他赶紧过去把箱门扣紧,看着屏上的湿度数字慢慢回落,松了口气:“这窖比人还机灵,一点岔子都瞒不过它。”
傍晚时分,县城来的冷链车停在菜窖门口。张技术员在中控屏上轻点“出库”,对应蔬菜箱的门自动弹开,装货员按照屏幕指引的数量搬运,全程不用村民动手。王大爷看着自家的白菜被装上冷链车,手机收到一条到账短信,上面显示的金额比往年卖给菜贩子多了三成。
“以前卖菜得自己蹬三轮车去县城,现在在家等着钱上门。”王大爷拿着手机给孙子发视频,“你看咱这云端菜窖,比城里超市的仓库还先进!”
光伏板在暮色中泛起微光,云端菜窖的电子屏上,“今日出库320斤蔬菜,创收860元”的字样格外显眼。村民们围着屏幕说笑,讨论着明天该种些什么菜,哪种蔬菜在智能窖里保存得最久。张技术员望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让土地更肥沃、让日子更红火的种子。”
夜色渐深,云端菜窖的灯光在光伏板下明明灭灭,像一串悬在田埂上的星星,照亮了庄稼人从“看天吃饭”到“知数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