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十月初,秋收的忙碌渐渐消散,燕云大地迎来了难得的闲适。蓟州城的议事厅外,56名曾经的土匪整齐列队,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上带着耕作留下的老茧,眼神里没了往日的凶戾,多了几分紧张与期待——今天,是萧玦兑现承诺的日子,他们将迎来人生的全新转折。
萧玦身着常服,走出议事厅,目光扫过队列中的每一个人。从春耕时的抵触懈怠,到秋收时的勤勉专注,这五个月里,这些人的变化他看在眼里。“经过农桑官与老兵的联合评定,56人中,48人耕作勤勉、无任何违规行为,即日起恢复平民身份,每人可分到2亩已开垦的荒地作为私产,地契稍后由农桑司统一发放。”
话音刚落,队列中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声。有人激动地握紧拳头,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曾经的土匪周虎更是红了眼眶——他本是燕云本地农户,因家乡遭灾被迫落草,如今不仅能重获清白,还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萧玦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另有8人表现尤为优异,不仅自身耕作出色,还主动帮助他人,特任命为‘农桑小吏’,协助农桑官指导流民耕作,每月额外发放半石粮食作为补贴。”
李三、王二等人听到自己的名字,快步走出队列,恭敬地向萧玦行礼。李三的双手微微颤抖,他望着萧玦,声音哽咽:“谢大人!我以前只是个佃农,后来走了歪路,是您给了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
当天下午,拿到地契的48人,迫不及待地赶往自己的田地。李三的2亩地在西坡,紧挨着他之前耕作的农田,地里还残留着秋收后的玉米茬。他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脚下的黑土,像是在抚摸稀世珍宝。“有了自己的地,就有了根。”李三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憧憬。
接下来的几天,李三几乎住在了田地里。他先是清理了田里的玉米茬,又从附近的蓄水池引水,将土地浇透;然后去集市上买了些蔬菜种子,在田地边缘开垦出一小块菜园,种上了白菜、萝卜;最后,他在田地旁搭建了一间简易的茅草屋,屋顶铺着晒干的茅草,屋内摆着一张木板床、一张小木桌,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家的气息。
有人路过李三的茅草屋,看到他在菜园里浇水,笑着问:“李大哥,这是打算在这儿长住了?”李三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答:“是啊!我这辈子就留在燕云了,好好种地,明年再把屋子翻新一下,将来娶个媳妇,生几个孩子,做个正经人,再也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了!”
与李三选择安稳生活不同,王二拿到地契后,却主动找到了萧玦,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大人,我想申请去北坡,帮那里的流民开垦新的荒地。”北坡是燕云尚未开发的区域,地势崎岖,荒地连片,开垦难度极大,之前很少有人愿意去。
萧玦有些意外,问道:“北坡条件艰苦,你为何想去?”王二低下头,语气诚恳:“我以前做土匪时,抢过不少流民的东西,害他们流离失所。现在大人和苏姑娘给了我新生,我想多帮百姓做点事,开垦更多荒地,让流民们都有地种、有饭吃,也赎我以前的罪。”
萧玦看着王二眼中的坚定,点了点头:“好!我派10名流民跟着你,再给你调拨农具和种子,希望你能把北坡的荒地变成良田。”
王二带着流民们来到北坡,立刻投入到开垦工作中。北坡的土地比西坡、南原更贫瘠,还夹杂着更多碎石,王二却毫无怨言,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手把手教流民们如何翻地、捡石、施肥。遇到特别大的石头,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用锄头撬,用手搬,手上磨破了皮也不在意。流民们被他的劲头感染,也纷纷卖力干活,北坡的荒地渐渐显露出耕种的模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土匪们渐渐融入了燕云的生活。周虎因为懂得如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被附近的流民选为村长助理,负责村里的农田管理。他每天穿梭在田间,帮村民们解决耕作难题,遇到有人不懂的地方,总是耐心讲解,丝毫没有往日的土匪架子。
有村民曾担心周虎会旧病复发,不敢让他管太多事。但相处久了,大家发现周虎不仅做事认真,还特别热心——有村民家里缺农具,他主动把自己的锄头借出去;有村民不知道如何储存红薯,他亲自上门指导。渐渐地,村民们放下了对他的戒备,有人说:“以前觉得土匪都不是好人,现在才知道,只要肯改过自新,靠双手吃饭,就是好百姓。”
苏清鸢偶尔会去各村落巡查,看到曾经的土匪们如今忙着种地、帮村民解决难题,心中满是欣慰。在西坡的村落里,她看到李三正在教几个孩子认识农作物,孩子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在北坡,她看到王二和流民们一起开垦荒地,脸上满是汗水,却笑得格外灿烂。
萧玦也常说:“土地能改变人,劳动能净化人心。这些人曾经走错了路,但只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靠双手创造生活,他们就能成为燕云的建设者。”
如今的燕云,曾经的土匪已成为农耕主力,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行动赢得信任,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扎根、发芽、成长。他们不再是人人喊打的土匪,而是靠双手吃饭的农户,是燕云复苏的重要力量。
夕阳下,燕云的田地里,曾经的土匪们扛着锄头,哼着歌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映在肥沃的土地上,与流民们、村民们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这是属于燕云的新生,也是属于他们每个人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