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夏末,西坡的日头格外毒辣,晒得地面发烫,连风都带着灼热的气息。这片占地近千亩的荒地,曾是燕云有名的“不毛之地”——地表布满大小不一的碎石,半人高的杂草疯长,根系在地下盘根错节,一锄头下去,要么撞在石头上震得手麻,要么被杂草根缠住动弹不得。
农耕小队的土匪们刚拿起锄头时,无不面露难色。周虎挥着锄头砸向一块凸起的石头,“当”的一声脆响,锄头柄震得他虎口发麻,石头却纹丝不动。他烦躁地扔下锄头,蹲在地上骂骂咧咧:“这破地怎么种?累死也开不出半亩田!”旁边几个原本就不情愿的汉子也跟着附和,有人甚至小声嘀咕:“还不如回山里自在,至少不用在这儿遭这份罪。”
这样的情绪在小队里蔓延开来,第二天一早,就有三人趁众人上工前偷偷收拾行李,想溜回山林。可刚走到西坡山口,就被巡逻的老兵抓了回来。消息传到蓟州城,众人都以为萧玦会严惩这三人,没想到他却亲自骑马赶来西坡,没有半句责骂,只是让老兵把三人带到附近流民耕作的农田边。
彼时,流民们正顶着烈日在田里除草,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土里,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田地里的玉米苗已长到半人高,叶片翠绿肥厚,在风中轻轻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萧玦指着农田对三个逃跑的土匪说:“你们看,这些流民以前和你们一样,有的吃不饱饭,有的走投无路,可他们靠种地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攒下粮食过冬。你们只要肯出力,把荒地开垦出来,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粮食,不用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又指着不远处流民的茅草屋:“看到那些屋子了吗?里面有锅碗瓢盆,有妻儿老小,晚上能睡个安稳觉,早上能喝上热粥。这不是靠抢来的,是靠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比你们在山里过的日子踏实多了。”
三个土匪看着流民们踏实耕作的模样,又想起自己以前在山里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日子,羞愧地低下了头。周虎也跟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他以前也是农户,若不是家乡遭了灾,也不会落草为匪,萧玦的话,正好戳中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李三也趁机上前劝说:“兄弟,我以前就是个佃农,给地主家种地,一年到头忙下来,能落下三石粮就不错了。但咱们现在种的是自己的地(秋收后表现好可分地),只要把这片荒地开好,玉米、红薯种下去,一亩地至少能收三石粮,咱们200亩地就能收600石,到时候不仅能活命,还能攒钱娶媳妇、盖房子,不比当土匪强?”
他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因常年耕作留下的老茧:“我这双手,以前也磨出过无数血泡,现在都成了茧子,干活就不疼了。你们刚开始不习惯,等手上长了茧,就轻松了。”
土匪们被萧玦的宽容和李三的实在话打动,纷纷捡起扔在地上的锄头,重新回到荒地里。周虎走到之前那块让他受挫的石头旁,深吸一口气,双手紧握锄头柄,使出全身力气往下砸——这一次,他没有蛮干,而是先清理掉石头周围的杂草和泥土,再一点点将石头撬起,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当石头终于被搬开时,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从那以后,土匪们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每天天不亮,不等老兵催促,就主动起床洗漱,拿着工具去地里干活;中午歇工,别人都在草棚里乘凉,他们却还在地里多翻几锄头;晚上收工后,累得倒头就睡,连以前爱说的荤段子都少了。
手上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有人疼得直咧嘴,却没人喊停——李三教他们用干净的布条把伤口包好,第二天继续干活,久而久之,血泡变成了老茧,再也不觉得疼了。遇到特别大的石头,大家就一起动手,有的撬,有的推,有的搬,原本互不待见的土匪,在共同的劳作中渐渐有了默契,甚至能开玩笑互相鼓劲。
赵老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每天都会记录下各人的耕作进度,晚上在草棚里公布:“周虎今天开垦了半亩地,比昨天多了一分;李三不仅自己开了半亩,还帮着教其他人,多算半分;王二今天偷懒,只开了三分地,明天要补上。”这样的奖惩分明,让大家更有干劲,谁也不想落在别人后面。
半个月后,西坡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批规划的200亩荒地,已被全部翻耕平整,大小碎石被堆在田埂边,当成天然的分界;盘根错节的杂草被连根拔起,晒干后堆在一起,准备烧成草木灰当肥料;原本板结的土地,经过锄头的反复翻耕,变得松软肥沃,露出了底下黑油油的土壤,踩上去都能感觉到湿润的气息。
赵老兵蹲在地里,抓起一把黑土,放在手心仔细查看,又凑到鼻尖闻了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土好啊!是上等的黑钙土,保水保肥,种玉米、红薯肯定能丰收!等咱们把种子播下去,再浇足水,秋收时保管能有好收成!”
土匪们围在一旁,看着自己亲手开垦出的良田,心中满是自豪。周虎拿起一把黑土,用力攥了攥,泥土从指缝间滑落,带着淡淡的泥土清香。他想起自己以前在山里劫掠的日子,再看看眼前的土地,突然觉得,这半个月流的汗,比过去几年抢来的金银都珍贵——因为这片土地,能给他们一个真正的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平整的土地上,给黑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土匪们扛着锄头,排着队往草棚走,虽然疲惫,却个个精神饱满。有人哼起了家乡的小调,有人聊着秋收后的打算,还有人在盘算着要给家里寄点粮食。
李三走在队伍最后,看着眼前的景象,悄悄抹了把眼睛——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一个佃农,能有机会带着一群曾经的土匪开垦荒地,更没想到,这些曾经的恶人,也能靠双手找回生活的希望。他知道,这片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不仅能长出庄稼,还能长出他们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