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的晨光带着清甜的气息,漫过“山海花田”时,谢怜刚走近田埂,就看见一抹嫩绿从泥土中探出来——青蓝花的芽终于冒头了!两片圆圆的子叶裹着浅绿的芽尖,像一个个小拳头,在阳光下透着勃勃生机。
“冒芽了!真的冒芽了!”谢怜惊喜地招手,让身后的花城快些过来。花城走近一看,也忍不住轻笑:“比预想中早了两天,看来今年的土壤和温度都很合适。小海娃要是知道了,肯定要高兴得蹦起来。”
两人正蹲在田埂上观察春芽,远处就传来小海娃的欢呼声:“谢怜哥哥!花城哥哥!我来啦!”他背着个小布包,手里提着个装着水的小水壶,一路小跑过来,“爷爷说今天可能会冒芽,我特意把水壶带来,给小芽浇水!”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小锄头,肩上扛着个竹筐:“芽刚冒头,得小心照料,”他放下农具,蹲在田埂边,轻轻拨开表层的土,“别用锄头碰着芽,要是有杂草,用手拔就行。这竹筐里是腐熟的菜叶肥,撒在芽周围,能让芽长得更壮。”
小海娃立刻蹲下来,学着老水手的样子,轻轻拔去春芽旁的杂草:“小芽芽,你要快快长,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墨尾也凑过来,用鼻子轻轻蹭了蹭春芽周围的土,像是在帮忙松土,惹得众人发笑。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卷麻布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去镇上买画笔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卷麻布,“这麻布铺在田埂边,免得大家踩坏花苗,也能防杂草。”
慕情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小布偶,上面绣着青蓝花的图案:“绣娘说这布偶送给小海娃,让他看着布偶,就像看着花苗长大,”她把布偶递给小海娃,“你要好好保管,等青蓝花开了,再拿出来对比看看像不像。”
小海娃开心地接过布偶,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谢谢慕情姐姐!我会好好保管的,等青蓝花开了,肯定和布偶一样好看!”
众人分工合作,谢怜和老水手负责撒菜叶肥,每株春芽旁只撒一小撮,避免烧根;花城和慕情则把麻布铺在田埂间,用小石子固定住边角;南风和小海娃则提着水壶,给春芽浇少量水,确保土壤湿润却不积水;文书赶来后,就坐在田埂边,打开画本,开始描绘春芽破土的模样,一笔一划,把嫩绿的生机定格在纸上。
“这春芽画出来真好看,”小海娃凑到文书身边,看着画本说,“等花苗再长高些,你还要画下来,添到四季花事册里哦。”文书笑着点头,在画本角落添了个小小的水壶:“把你的水壶也画进去,记录咱们一起照料花苗的日子。”
中午时分,花田的照料工作终于完成。众人坐在田埂边,拿出带来的干粮和迎春花茶,简单吃了些。老水手看着满田的嫩绿,笑着说:“再过半个月,‘盼春红’的芽也该冒头了,到时候花田就能看见红蓝相间的绿芽,更热闹了。”
南风放下茶杯,指着花田北边:“那边的麦种也该冒芽了,等麦子长起来,既能给花田挡些风,秋天还能收获粮食,一举两得。”
小海娃眼睛一亮:“等麦子成熟了,我要学割麦子,还要帮着把麦子磨成面粉,做麦饼给大家吃!”
午后,阳光渐渐暖起来,春芽在阳光下舒展着枝叶,像是在努力生长。文书把画好的“春芽图”递给谢怜:“这画送给你们,挂在故事阁里,看着也能添些生机。”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画中的春芽鲜活欲滴,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心里满是欢喜。
傍晚时分,众人陆续离开。小海娃回头望了望花田,嫩绿的春芽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和他道别。“谢怜哥哥,咱们明天还来好不好?我想看看小芽有没有长高,”小海娃拉着谢怜的衣角,小声说。谢怜笑着点头:“好,咱们每天都来看看,陪着小芽一起长大。”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照料春芽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刚采摘的春芽叶子,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煮了一锅绿豆汤,给大家清热解乏。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绣有青蓝花的布偶,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春芽破土,才真正觉得春天来了。想着它们会慢慢长高、开花,心里就满是期待。”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这样陪着花苗长大,从春芽到繁花,从播种到收获。和身边的人一起,把这‘山海花田’打理得越来越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春芽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破土而出的生机,奏响充满希望的乐章,也为即将繁盛的花田,埋下美好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