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实验室的灯光
理学院三楼尽头的那间专属实验室,灯光一如既往地亮着,在深夜的校园里像一座孤独的灯塔。透过磨砂玻璃窗,隐约可见一个挺拔的身影在操作台前忙碌。这是徐卓远连续第七个夜晚在这里工作到凌晨,对他而言,这种工作节奏早已是家常便饭。
空气中弥漫着精密仪器特有的金属与试剂混合的冷冽气息,这是徐卓远最熟悉、也最能让他感到掌控感的环境。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变量都在他的精确计算之中,没有任何意外,也不会有任何情感干扰。
然而今夜,操作台上一个格格不入的白瓷杯打破了这一贯的冰冷秩序。
“运行开始。”徐卓远低声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指令。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开始滚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他向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眉心,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只白瓷杯上。
那是离开“忆甜”糖水铺时,封瑶递给他的。他还记得她当时的神情——眼睛弯成月牙,语气自然得仿佛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晚上熬夜要是饿了,可以垫一垫,总比空着肚子好。”
这种纯粹的关心对他而言陌生而突兀。
实验室里极致的安静将他脑海中纷杂的思绪放大。母亲林静那条公事公办的短信还躺在手机里:“项目进展如何?下周董事会需要中期报告。”他回复的“收到”二字,此刻看来,似乎真的少了几分以往那种被审视、被驱策的窒息感。
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白瓷杯,鬼使神差地,他伸手拧开杯盖。一股混合着红豆醇香与陈皮清甜的温暖气息瞬间逸出,驱散了鼻尖萦绕的化学试剂味道。他舀了一勺送入口中。糖水已经微凉,但甜度依旧恰到好处,绵密的沙感包裹着味蕾,带来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这与他在美国求学时养成的习惯截然不同。那时他常常靠黑咖啡和能量饮料强行提神,用高强度工作麻痹自我。而这份简单的甜,不带来刺激,却给予慰藉。
就在他沉浸在思绪中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叩响。
“请进。”徐卓远下意识地盖好杯盖,将那份与实验室氛围不符的“甜”掩住,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静。
推门进来的是物理系另一位颇负盛名的周教授。年近五十的周教授气质儒雅温和,与林静的严谨锐利形成鲜明对比。他身后跟着一个女生,穿着简洁的米色连衣裙,气质沉静,眉眼间带着书卷气——正是物理系大二的新生苏晚。
“周教授。”徐卓远站起身,态度恭敬。周教授是他尊敬的师长之一,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为人也毫无架子,时常关心他的生活。
“卓远,还在忙?”周教授笑容和煦,目光扫过操作台,“数据跑着呢?别太拼,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他的关心自然而真诚,不带有任何评判意味。
“快了,最后一段验证。”徐卓远简略回答,目光不经意间与苏晚相遇。她落落大方地迎上他的目光,眼神清澈,带着对知识的纯粹渴求。
“这是苏晚,大二的学妹,对你目前研究的这个方向很感兴趣,基础也很扎实。”周教授引入正题,“她有些理论上的问题想请教你,我看你这边快结束了,方便指导她一下吗?”
徐卓远点头。他习惯于这种纯粹基于学术的交流。
苏晚上前一步,开门见山:“徐学长,关于您上次在《物理评论》上那篇关于拓扑绝缘体边界态的论文,我有一个地方不太明白。”她提出的问题直接且切中要害,显示出扎实的功底和深入的思考。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两人就那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了高效的讨论。苏晚思维敏捷,一点就透,并且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徐卓远发现,与她交流并不费力,甚至能碰撞出一些新的思路。
“所以,在考虑自旋轨道耦合的情况下,边界态的稳定性其实取决于......”徐卓远在白板上写下几行公式,声音平稳而清晰。
“我明白了。”苏晚眼睛一亮,“所以您文中的那个假设,其实是为了简化计算而引入的近似,真正的物理图像要复杂得多。”
徐卓远微微颔首。这种纯粹的、智力上的共鸣,是他所欣赏的。
问题解答完毕,苏晚真诚地道谢,目光不经意间掠过操作台上那只显眼的白瓷杯,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好奇,但并未多问,只是安静地收拾好自己的笔记。
周教授并未立刻离开,他看着徐卓远,语气带着长辈的关怀:“卓远,感觉你最近......气色似乎比前阵子好了一点?”他顿了顿,斟酌着用词,“前段日子见你,总觉得你绷得太紧,像一张拉满的弓。现在好像......稍微松弛了些许。”
徐卓远微微一怔。他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却没想到被周教授看出了细微的变化。
“可能是......最近睡眠好些。”他找了个惯用的借口。
周教授笑了笑,没有深究,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生活不只有数据和论文。适当的放松和......人际交往,有时候反而能给科研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你母亲那边......”他点到即止,拍了拍徐卓远的肩膀,“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送走周教授,实验室重新恢复寂静。徐卓远站在原地,周教授的话和苏晚的出现,在他心中激起新的波澜。
苏晚无疑是他学术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她的聪慧与专注值得欣赏。但奇怪的是,与和苏晚进行那场酣畅淋漓的学术讨论相比,此刻萦绕在他心头的,却是糖水铺里封瑶搅动红豆沙时低垂的眉眼,是她那句“朋友之间,不用总是说谢谢”的轻柔话语,是陆屿大大咧咧拍在他肩上时带来的、令他无奈却并不排斥的鲜活生气。
他重新坐回操作台前,数据仍在运行。手机屏幕亮起,不是母亲,也不是项目组,而是陆屿发来的信息:
【怎么样徐大神?糖水甜还是和学妹聊天甜?[坏笑]哥们儿够意思吧,特意拜托周教授带苏晚学妹过去,给你们创造交流机会!那可是我们物理系新晋女神,多少人的梦中情人!】
徐卓远看着这条信息,眉头蹙起,随即又有些无奈地松开。原来苏晚的出现,是陆屿在背后“推波助澜”。他几乎能想象出陆屿挤眉弄眼的模样。
他手指动了动,回复了过去:
【多事。实验数据已导出,正在分析。】
直接忽略了陆屿问题的核心。
但放下手机,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只空了的白瓷杯上。实验室冰冷的灯光落在杯沿,反射出一点微光。他想起封瑶将杯子递给他时,指尖短暂的触碰,和她眼中清澈的、不掺杂质的关心。
就在这时,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突然停止,一个异常的数据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投入工作,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试图找出异常的原因。
半小时后,问题解决了,但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这个异常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之前的一个假设错误。如果不是今晚多停留了这一会,仔细检查数据,这个错误可能会一直潜伏下去,直到项目后期才会爆发。
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发现错误而烦躁,反而有一种庆幸。而这种庆幸,似乎与刚才那份红豆沙带来的平静有关。
学术世界的精确与逻辑,他游刃有余。但封瑶和陆屿所代表的那个充满烟火气、需要感知情绪、甚至有些“混乱”的世界,对他而言,却更为陌生和具有挑战性。然而,心底那份隐秘的、被称之为“渴望”的东西,似乎在告诉他,后者或许才是能真正融化他内心坚冰的暖流。
他拿起手机,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开了与封瑶的聊天界面。光标闪烁了很久,他才缓缓打出一行字:
【谢谢你的红豆沙,很好吃。】
发送完毕,他将手机放在一旁,继续工作。但这一次,实验室的灯光似乎不再那么冰冷,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
冰层的裂痕在扩大,来自不同方向的暖流正在悄然汇入。他或许还未准备好完全拥抱那个温暖的世界,但至少,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坚决地将自己封闭在绝对的寒冷之中。
而在校园的另一端,封瑶看着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的消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了一个温柔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