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团队合作紧密
徐卓远发来的那份加密文档,其价值远超封瑶最初的预期。它不仅是对她那些零散灵感的结构化梳理,更像是一位顶尖的架构师,为她尚在蓝图阶段的“心域”情感内核,绘制出了一套精密而坚固的支撑框架。文档中,复杂的神经动力学模型被巧妙地简化为可迭代的算法模块,辅以严谨的数学证明,确保其稳定性的同时,又保留了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情感的微妙流动。这份文档,是灵感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是徐卓远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为她扫清前路荆棘的无声证明。
感动之余,封瑶立刻将其投入实践。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成了她和徐卓远思维碰撞的主场。封瑶负责阐述情感流设计的初衷和期望达到的用户体验,她的描述时而感性,带着诗意的跳跃;徐卓远则像最精准的翻译官,将她的感性描述迅速转化为逻辑语言,指出潜在的技术难点,并提出数种优化路径。
“这里,‘共鸣阈值’的动态调节机制,如果引入注意力模型的变体,或许能更细腻地捕捉用户情绪的细微转折,避免生硬切换。”徐卓远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逻辑,语气平稳。
封瑶眼睛一亮:“对!这样就能解决我之前担心的‘情感断层’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调整参数……”她迅速在白板上写画起来。
两人一个天马行空,一个步步为营,却总能神奇地在关键节点达成共识。站在旁边记录讨论要点的赵峰,看着两人默契的配合,忍不住咂舌感叹:“你俩这脑子怎么长的?一个敢想,敢往星辰大海里冲;一个敢做,能架起通天之梯还确保梯子结实。最绝的是,你俩的点子总能撞到一块,还都能落到点子上!”
封瑶从白板上收回目光,转头看向徐卓远,恰好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赞许笑意。那种被深刻理解、被全力支持的感觉,如同暖流汇入心田,让她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苏晓的加入,则为这个以技术和逻辑见长的核心团队,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充满活力的血液。她极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几乎投入了所有课余时间,从最基础的数据清洗、标注,到执行繁琐的测试用例,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毫无怨言。她那股纯粹的、对知识和技术近乎虔诚的热情,像一道微光,悄然温暖着实验室略显严肃的氛围。连平日里专注于自己代码世界、话语不多的李萌,在看到苏晓反复核对数据、眉头紧锁的模样时,也会偶尔走过去,指点一两句关键的命令行用法或是数据验证的技巧。
封瑶有意培养,在苏晓顺利完成基础工作后,开始引导她接触优化后的情感流模型核心逻辑。她会给苏晓一些相对独立的子模块,让她尝试理解并撰写测试分析报告。起初,苏晓有些胆怯,提出的想法也带着学生的稚嫩,但封瑶总是耐心倾听,抓住其中哪怕一丝闪光点给予肯定。
这天,苏晓抱着一叠测试数据,有些忐忑地找到正在检查日志的封瑶。
“学姐,我…我在反复测试‘喜悦-分享’这个情感链路时发现,如果在触发分享的前置交互环节,加入一点点非确定性的、类似‘小惊喜’的微小时延或者模糊反馈,最终用户完成分享时,情感体验的峰值数据反而会显着提升,后续的互动粘性也更好。”苏晓指着数据图表上的几个异常波峰,声音不大却清晰。
封瑶接过数据,仔细审视,眼中瞬间掠过惊喜。苏晓发现的这个现象,恰好与她最近和徐卓远讨论的、关于“情感期待与动态阈值”的理论猜想不谋而合!这个细节,连她自己都还未在具体测试中刻意验证过。
“非常出色的观察力,苏晓!”封瑶毫不吝啬地表扬,语气带着由衷的赞赏,“你发现的这个点非常重要,它可能揭示了情感交互中‘期待感’的价值。晚点我把我们之前讨论这个猜想的相关文献和内部笔记发给你,你可以深入研究和验证一下。”
苏晓的脸颊因激动而泛起红晕,眼睛亮得惊人。她用力点头,抱着那叠仿佛镀了金边的数据报告,脚步轻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背影充满了被认可后勃发的干劲。封瑶看着她,心中欣慰。她知道,一颗可能被尘埃暂时掩盖的珍珠,正在被轻轻拂拭,逐渐显露光华。这不仅是帮助一个困境中的学妹,更是为“心域”项目,乃至未来更广阔的技术图景,埋下了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
父亲的改变
周五晚上,封瑶再次回到家中。这一次,母亲周芸脸上的笑容明显轻松了许多,在厨房忙碌时,悄悄对封瑶说:“你爸啊,嘴上不说,心里惦记着呢。今天特意提早回来,还叮嘱我多做两个你爱吃的菜。”
饭桌上,气氛不再是上一次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多了几分自然的家常感。封卫国虽然依旧保持着一家之主的沉稳,话不多,但会主动问起“心域”项目的进展,尤其是在听到封瑶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优化后的模型如何更“懂”人心,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预判和响应用户情感需求时,他沉默地听着,手中的筷子停顿了片刻,然后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饭后,封卫国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起身去看新闻或回书房,而是略显局促地坐在原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了几下。似乎在酝酿着什么。终于,他像是下定了决心,从身后拿出了一个尚未拆封的平板电脑包装盒和一支同品牌的触控笔,有些生硬地推到封瑶面前。
“听你妈说,你现在搞那些设计,又要画图又要记笔记,用这个可能方便点。”他的语气依旧带着军人式的直硬,甚至有点别扭,仿佛不习惯表达这种细致的关心,“单位搞活动发的,我用不着,放着也是落灰。”
封瑶彻底愣住了。前世,父亲封卫国从未在这些细节上关注过她,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大局、原则和期望,而非一支笔、一个平板的具体需求。她看着桌上那套明显是最新型号、精心挑选(绝不可能仅仅是“单位发的”)的设备,又看向父亲微微侧开、刻意避开她视线却掩不住耳根一丝微红的脸庞,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紧紧攥住,酸涩而滚烫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平板冰凉的包装盒表面,感受到的却是那份沉甸甸的、笨拙却无比真挚的父爱。
“谢谢爸。”她抬起头,声音因情绪涌动而略带沙哑,但脸上的笑容却无比明亮和真实,“我正琢磨着要不要去买一个呢,这下省事了,也太及时了!”
封卫国含糊地“嗯”了一声,像是完成了某项重大战略任务,迅速站起身,背着手,步伐略显匆忙地走向客厅,仿佛多停留一秒都会让他不自在。但封瑶分明看到,在他转身的刹那,那向来紧抿的唇角,似乎极其轻微地、松弛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母亲周芸在一旁看着父女间这无声的交流,眼里满是如释重负的欣慰笑意,悄悄对封瑶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一刻,封瑶深深地意识到,重生的蝴蝶效应,远不止于她个人命运的扭转。她散发出的积极能量、她的坚持和显而易见的成长,正像一圈圈涟漪,悄然重塑着周围的人际场域。父亲那仿佛坚冰塑造的性格,也在这持续不断、微小却温暖的冲击下,开始逐渐松动、融化。
暗流与守护
周末,“心域”项目组决定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封闭压力测试,旨在收集极端情况下的用户情感数据反馈,进一步打磨模型的鲁棒性。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服务器低沉的运行声如同背景音律。几人各司其职,紧盯着控制台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
苏晓也主动留下来帮忙,负责记录受邀测试者在体验过程中的即时口头反馈和微表情变化。她工作起来极其投入,眼神专注,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晚上十点多,最后一轮测试才顺利结束。
“大家辛苦了,数据采集很成功,今天就到这里,都早点回去休息吧。”封瑶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对略显疲惫的组员们说道。
赵峰和李萌收拾好东西先行离开。封瑶看向还在工位上认真整理反馈记录的苏晓,走了过去:“苏晓,很晚了,一起走吧,我送你回宿舍。”
苏晓受宠若惊般抬起头,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学姐,真的太麻烦你了,我自己回去可以的,这条路我常走。”
“顺路的事,而且晚上一个人不安全。”封瑶语气温和却坚持。她记忆中,前世似乎隐约听说过,苏晓因为家境原因,经常兼职或学习到很晚,曾在返回宿舍的路上遇到过骚扰事件。既然这一世她们有了更深的交集,她希望能凭借自己一点微小的力量,避免那种情况的发生。
一直安静坐在自己位置上、看似在检查最终数据汇总的徐卓远,此时也站起身,动作利落地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语气平淡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一起。”
他的话简短有力,苏晓顿时更不敢反对,只好感激地看了看封瑶,又偷偷瞄了一眼气场强大的徐卓远,默默跟上。
初夏的夜风带着微凉的草木气息,校园主干道上行人已稀,路灯将三人的影子拉长、交错、再拉长。封瑶和苏晓并肩走在前面,低声交流着刚才测试中几个有趣的用户反应和可能的产品优化方向。徐卓远则默契地落后半步,沉默地走着,像一个融入夜色的守护者。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前方交谈的两人身上,而是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敏锐而快速地扫过道路两旁的花圃、树影和建筑物的拐角。
就在即将抵达苏晓宿舍楼,路过一片光线略显昏暗的小花园时,徐卓远的脚步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视线倏地投向花园深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的阴影处,眼神在刹那间变得锐利如鹰隼。那里,似乎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他们视线扫过的瞬间,极快地缩回了树干之后,隐没在更深的黑暗中。
封瑶敏锐地察觉到了徐卓远气息的细微变化,停下话语,顺着他的目光疑惑地望去,却只看到被夜风吹拂、微微晃动的浓密树影,以及远处宿舍楼传来的零星灯火。
“怎么了?”她压低声音问。
徐卓远收回目光,脸上的冷冽瞬间收敛,恢复成平日里的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一瞬的锋芒只是错觉。他淡淡道:“没什么,风大,有树叶响动。”
他没有再多说,只是不动声色地调整了位置,更靠近封瑶和苏晓一些,将她们护在相对安全的内侧,直到亲眼看着两人安全走进宿舍楼的玻璃门内,苏晓还在门口回头朝他们感激地挥了挥手。
确认她们进入楼内,徐卓远才缓缓转身。在他转身的刹那,脸上所有伪装的温和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冷意。他再次瞥向那个幽暗的树丛方向,眸色深沉如夜。那不是错觉。某些藏在暗处的窥探,已经按捺不住了吗?是冲着“心域”来的,还是……冲着封瑶?无论是什么,他都需要尽快弄清楚,并予以清除。有些阴影,不该出现在她前进的道路上。
封瑶回到寝室,洗漱后躺在柔软的床上,回想着这充实而漫长的一天。项目的稳步推进,父亲悄然递出的橄榄枝,苏晓身上展现出的潜力与希望,还有徐卓远那沉默却如山岳般可靠的守护……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安定而温暖的力量,充盈着她的内心。
她拿起手机,屏幕亮起,显示有一条来自徐卓远的未读消息,时间是几分钟前:【已到寝室。近期注意陌生面孔和周围环境。保持通讯畅通。】
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却字字透着不容忽视的关切和警示。
封瑶的心微微一动,指尖轻点回复:【知道了,你也是。一切小心。晚安,徐卓远。】
她放下手机,侧身望向窗外。夜空之中,月色朦胧,星子稀疏,却依然有微弱而坚定的光芒,努力穿透云层,洒向大地。前路的微光在她心中愈发清晰明亮,而那些潜藏在角落的阴影,似乎也在这逐渐凝聚的光芒和坚实的守护下,显得不再那么令人畏惧。
因为她知道,她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面对所有未知与挑战。她有需要她去守护的人和梦想,同样,也有守护着她的人。这份双向的奔赴与支撑,便是她此生最坚实、最温暖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