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讨论的,”
“是夺取天下的问题!”
“不是治理,也不是守住江山!”
话音一落,任宗盛脸色骤然一冷。
“夺天下,是武将的事,是靠战场英雄的事!”
“一个文人,掺和什么?”
“相反,文人领兵,只会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为了争功,”
“能把战败说成胜仗!”
“如此行为,简直贻笑大方、祸国殃民!”
“夺天下,靠的是刀剑!”
他猛然一挥手,气势逼人。
直面整个大明文人集团嘲讽。
“不是靠笔杆子,也不是靠嘴巴子!”
“更甚者——”
“你们,才是最大的阻碍!”
“岂有此理!”被如此羞辱,齐泰早已坐不住。
连文臣之首詹徽,也脸色阴沉。
在敌国使者面前被当众羞辱,而且从一开始的回应就错位,让他们被抓住破绽,再次挨打。
一时之间,哪怕是最擅长言辞的他们,面对这番歪理邪说,以及那摆在眼前、无法否认的事实,竟不知如何反驳。
此时,老爷子眉头紧锁,看着这些文臣,眼中尽是失望。
尤其前宋的旧事就在眼前!
那些残余势力被人揪住,锅却扣在了他们头上。
这让他感到一阵恶心。
正要开口。
就在这时,
“如此明显的偏见之词,竟还落入对方的圈套?”
朱雄英忽然站起身,轻轻摇头。
他看向任宗盛,语气平静,“我先回应你那所谓‘快马弯刀夺天下’的例子。”
“你说蒙元击败宋朝,是昨日之事。”
“那我今日就以大明取代蒙元为例。”
朱雄英以“本殿下”自居,再加上他原本就气度不凡,语气眼神皆淡漠,刹那间,不仅在场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纷纷注目,连台下,听清与未听清的百姓,也都转头望来。
“元末群雄割据,战火四起,你可知后来为何大明能得天下?”
不等回应,朱雄英已开口:“九字真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此言出自大儒朱升,是大明立国的根本。”
话音落下,满朝官员皆是一怔,随后若有所思。
紧接着,众人目光纷纷投向那少年皇长孙,满脸惊讶。
谁也没想到,十年不见,他竟能张口道出大明崛起之因,还恰到好处地驳回了外使的质疑。
“果真是皇长孙。”
任宗盛眼神微变,语气中多了几分审慎,却仍不减傲气。
他心中已有打算,哪怕今日对面之人是皇长孙,他也要以压倒之势将其击溃。
回国之后,他的仕途必将一路高升。
念及此,他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
“你说的九字真言,归根结底,不过是有识之士对局势的判断罢了。”
“靠几句文人的言语,能抵得过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吗?”
“能抵得过刀剑厮杀?能踏过尸骨堆砌的山河吗?”
“太轻了。”
他语气一顿,眼中透出狂热,“而且——”
“这九字,只在乱世有用。”
“若敌人强于你,你如何应对?”
他望向朱雄英,目光如刀。
“打天下,靠的是兵,是将,是血,是命。”
“不是文人几句虚言。”
“就如现在——”
“我可以断言,用不了多久,明国的将士定会被文臣压制。”
“历史总会重演。”
“就像南宋,武将始终难有出头之日。”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空谈义理、结党营私、重小利而忘大义的文人。”
他说得激动,语调高昂,充满说服力。
“他们——”
“无寸功在身。”
“只知捧着圣贤书,高高挂起。”
“嘴里喊着仁义道德,心里却尽是私利。”
“用大义的名头,做着蝇营狗苟的事。”
“以善良的外衣,行阴暗之实。”
“他们最擅长的,是用言语掩盖错误,用百姓之名,让败局也成胜局。”
“久而久之,连自己都会被自己骗过。”
“就算敌军真的压境!”
“非但不反思自身过失,反而将忠义二字挂在嘴边。”
“他们可能会荒唐地选择自尽谢罪!”
“也可能悲壮地以头撞墙,自我感动地死去。”
“最终换来一个身后名,一个‘忠臣’的称号。”
“南宋末年,据说有十万人随陆夫子一同投海于崖山。”
“可笑之处在于……”
“之前为何没人想过提升武将地位,倾力整军备战,却一味追求表面安稳?”
“十万人赴死,就只是为死而死?”
“为何不转身杀敌,多换几个代价?”
“反倒像是成全仇敌的笑话,带着十万人白白送命?”
任宗盛脸上浮现出一丝讥讽。
“难道敌人不动一刀一兵,只消一句感叹‘忠义’,就达到目的?”
“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局吗?”
他的话如刀,毫不留情。
在天下最有名的文人面前,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看看如今的大明。”
“打江山时,冲锋在前的是你们武将,死了多少将士?”
“可如今坐在朝堂上的,却是那些从未上过战场的文臣。”
“他们逐渐掌控了半壁江山。”
“将来,甚至可能垄断朝政。”
“还会染上文人普遍的弊病。”
“嘴上喊着忠义,手里却尽是私利。”
“看看现在朝堂,竟有前朝元官?”
“这些人当年可是下令围剿你们、将你们视作死敌的仇人!”
“但现在……”
“你们竟能同殿为臣?”
“不觉得荒唐?”
最后,他说出一句话,让大明群臣脸色瞬间铁青。
“大明!”
“终将……亡于文臣之手!”
哗!
话音刚落。
詹徽为首的一众文臣,脸色骤变。
“狂言!”
“满口胡言!”
“这是离间我大明文武君臣!”
“用心极其险恶。”
“陛下,立刻斩了此人,此人图谋不轨。”
此时,整个朝堂气氛骤然不同。
因他一番话,不少武将开始默默点头。
一些当朝勋贵,陷入沉思。
再看身旁文官的眼神,甚至透出一丝杀意。
直到现在,众人才意识到。
这场“三问天下”!
哪里是什么问答,分明是刀!
其杀伤力,远胜千军万马。
因为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撕裂大明的朝堂,是要让文武彻底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