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 17节
姚倩倩父亲母亲积极参加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各种活动
\/
年轻的姚医生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后,来到了大后方民国时期陪都重庆城。他凭自己的医生资格在会仙桥附近开了一家医疗诊所,算是安定下来了。会仙桥一带有许多抗战逃难来重庆的下江人,和姚医生有同乡之源同难之情,在这个地段环境他觉得自己有种置身于上海滩的感觉,在说话口音,在街边小吃店,在理发铺子等都有一种仿佛在上海的感觉。再说,这里又是重庆达官显贵们走走出出之处,有钱人比较多见,有钱人来看个病
很方便,这对自己的医疗诊所的经营和生意都有好处。年轻的姚医生在此地安顿下来后,在诊所走入正轨之后,他就参加了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他是一个医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虽然不能拿起抢上前线与日本鬼子拼命,但在大后方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下面出一点微薄之力,为国际医疗物资从重庆及时送到激烈战斗的前线,他心中也有一种参加战斗的男儿亢奋感自豪感。在医疗诊所百忙之中,他经常抽空去两路口宋庆龄那里的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机构参加各种活动,他以一个医生的身份竭尽全力。他觉得能够用自己的专业为抗日战争的前线受伤的官兵们出一份力,是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个中华男儿理所当然要出的一份力量。
姚倩倩的母亲是一个国民党外交官的女儿,她随父母亲来到大后方陪都重庆后,她在重庆一个国立歌剧学校担任舞蹈老师,后来还协助着名舞蹈家戴爱莲创办的育才学校舞蹈组担任老师。姚倩倩母亲是国民党外交官高官女儿,少女时代随父母亲到过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精通英语,在苏联曾还见过斯大林,还有幸成为苏联一个着名芭蕾舞蹈家的临时学生,受到这个芭蕾舞家的专门舞蹈艺术指导。抗战时期回到中国,来到大后方大本营陪都重庆后,她一方面在学校担任舞蹈老师,另一方面她也是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机构下面的成员,她积极参加活动,在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领导下,积极发挥自己在欧洲培养起来的社交才能,在重庆文化圈以及教育界的知名度,协助保卫中国同盟在重庆的工作开展。她经常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她用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在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的慈善晚会上为抗战捐款发挥了积极作用。她崇拜英雄,虽然她不能上前线像花木兰那样与日本鬼子面对面战斗,她觉得自己能在大后方尽一点微薄之力也非常自豪。她觉得自己的芭蕾舞姿已经超出一般艺术美的层面了,而是一种武器,是一种打击日寇的武器。也是唤起大后方山城人民同仇敌忾勇气的刀和匕首,是鼓舞民众士气的巾旗。
这里我来比较详细地说说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吧。让读者们充分感知和感受姚倩倩的母亲和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年轻形象。来一个侵沉式的想象体验。
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中国福利会的前身就是保卫中国同盟。它是由孙中山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等中外着名人士发起成立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宋庆龄任保盟中央委员会主席。以宣传抗战、争取外援为宗旨。保盟广泛动员国内外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人士,从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1年12月保盟迁往重庆。1946年1月保卫中国同盟迁到上海后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
为了帮助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接受中国共产党建议移居香港的宋庆龄,于1938年6月在香港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保盟”宣布了两项奋斗目标:一是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是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日军侵入香港后,在宋庆龄的领导下,把总部迁到重庆继续英勇战斗。
“保盟”努力发展与健全组织,增强与壮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宋庆龄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仅动员和争取到与她政见不同的亲友故旧、国民党的爱国有识之士及其夫人和子女,还邀请到许多国际知名人士,包括香港总督罗富国夫妇,参与或支持“保盟”工作。他们大多数是外国人,便于获取国际支持和开展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卓有成效地支援了新四军抗战和其他反法西斯斗争。“保盟”还千方百计将国际援助送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保盟”在向国际社会募捐的同时,也在香港、上海和重庆举行过多次募捐活动。宋庆龄亲自过问物资运送工作。很多物资是由“保盟”的外国人和国际友人护送,如国际友人帮助邮递、美军飞机空运、交给国际医疗队携带等;有时候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或设法转交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转运,但也曾被国民党方面截留过。有些物资上写有“孙夫人寄”的字样,确保安全到达。“保盟”的捐助活动也因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恐吓和破坏。“保盟”捐建的国际和平医院医疗网,解决了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缺医少药的严重困难,也输送了一大批医生。
姚倩倩的父亲和母亲,在“保盟”的各种活动中,不辞辛苦,出力出钱,充分展现了大后方陪都重庆普通中华儿女的救国抗敌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