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计划”的工具包刚发下去没几天,尼日利亚那位女教师就传来了消息。她在视频里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组装的小型太阳能灯,镜头里,几个孩子围着那盏灯,睁大眼睛看着书本上的字迹,脸上满是好奇与欢喜。
“多亏了工具包里的简易手册,我跟着步骤一点点学,居然真的装起来了!”女教师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现在孩子们晚上也能看书了,太感谢你们了!”
视频里的画面有些晃动,却清晰地传递出一种蓬勃的力量。林宇和江诗雅站在屏幕前,相视一笑,眼里都映着那盏小小的太阳能灯的光。
与此同时,苏门答腊的咖啡园里,马哈迪正拿着工具包给新加入的农户演示如何调试土壤传感器。“就是这里,旋转这个旋钮,数值稳定了就说明安装好了。”他的动作熟练又耐心,完全看不出当初那个面对新事物还带着怯懦的样子。
有农户好奇地问:“马哈迪,你以前不是最抵触这些新东西吗?怎么现在教得这么起劲儿?”
马哈迪挠了挠头,笑得有些腼腆:“以前是我不懂,这些东西确实能帮上大忙。你看,有了传感器,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咖啡豆的品质都提高了,卖的价钱也更好了。”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记录数据的年轻人,“那是我儿子,我让他也来学,以后肯定比我做得好。”
画面传到总部时,林宇正和技术团队讨论着如何优化设备的操作界面。“把农户反馈的‘步骤太复杂’这一点再简化一下,图标做得更直观些,让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他指着屏幕上的设计图说道。
江诗雅拿着一份汇总报告走进来:“各地的反馈都很好,尤其是工具包里的‘问题速查手册’,很多人说帮了大忙。还有,穆萨那边又招了一批新学员,其中有三个是之前‘新芽计划’的受益者推荐来的。”
“这就叫良性循环。”林宇的语气里带着欣慰,“当他们切实感受到这些改变能带来好处时,自然会主动去传播,去带动更多人。”
正说着,屏幕上弹出一条新消息,是非洲片区的负责人发来的。视频里,几个年轻人正在搭建新的培训室,他们都是之前通过培训找到工作的学员,现在回来帮忙扩建场地。“我们想把培训室开到更多的村子去,让更多人能学到技能。”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道,他胸前的工作牌上,还印着“首期优秀学员”的字样。
林宇看着屏幕,忽然想起刚启动项目时的忐忑。那时他和江诗雅只是希望能通过技术和知识,给更多人带去实际的帮助,却没想到会形成这样一股不断生长的力量。
“通知各片区,”林宇对江诗雅说,“我们再追加一批工具包,顺便把‘问题速查手册’翻译成当地语言,让更多人用得上、学得会。”
江诗雅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办公室,落在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上,像无数颗正在发光的种子,在世界各地悄然生长。而这一切,都源于最初那一点点想要改变的初心,和那些未曾放弃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