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刚走进数据中心,就被屏幕上跳动的红点吸引了——那是遍布东南亚的设备信号,像撒在黑夜里的星子。在闪闪的繁星当中,有几个特别明亮的红点,那正是来自苏门答腊的咖啡产区。
“马哈迪他们刚上传了新的土壤数据。”工程师指着其中一个红点解释,“系统分析说他们的咖啡树该追加钾肥了,已经自动推送给当地的农资商。”
林宇凑近屏幕,看着数据链从咖啡园延伸到农资店,再到银行的信贷系统,像一条无形的血管,把分散的节点连在一起。“农资商那边有回应吗?”
“已经出库了,预计明天一早就能送到。”工程师调出物流追踪界面,“而且他们主动降了5%的价格,说‘数据客户’的信用最好,值得让利。”
林宇笑了。这就是他和江诗雅想要看到的——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形成彼此滋养的循环。
这时,江诗雅拿着一份报告走了进来,把报告放在林羽的办公桌上,走到林羽身后,双手从后面环住林羽的脖子,轻声的跟林羽说到: “非洲那边有新情况。穆萨的培训室来了个特殊学员,是尼日利亚北部的一个女教师,说要学光伏维修,回去给村里的学校装太阳能板。”
“她怎么知道培训室的?”林宇扭头看着江思雅好奇的问道。
“是之前毕业的学员推荐的。”江诗雅翻到报告里的照片,女教师穿着传统长袍,手里捧着笔记本,正在记录光伏板的构造图,“她说村里的孩子每天只能在煤油灯下看书,她想让教室亮起来。”
林宇看着照片,忽然想起马哈迪合作社里那些捧着平板电脑学数据分析的农民,想起穆萨培训室里贴着的“学员成就榜”,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这些散落各地的努力,正在像涟漪一样扩散。
“对了,法务部刚发来消息,”江诗雅的语气带着一丝轻快,“‘技能认证模块’的国际专利批下来了。以后学员的证书,在欧盟和东南亚都能通用。”
林宇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渐亮的天际线。数据中心的屏幕还在闪烁,那些红点连成的网络,比城市的灯光更让人心安。他忽然明白,所谓的“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这些细微的回响——一个农民因为数据多赚了些钱,一个教师能让教室亮起灯,一个年轻人靠技能找到了工作。
“通知下去,”林宇转身对江诗雅说,“启动‘新芽计划’,给每个培训室配一套简易的设备维修工具包。让那些想学习的人,能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动手。”
江诗雅笑着点头,转身去安排。数据中心的屏幕上,又一个新的红点亮了起来,那是来自非洲草原的信号,像一颗刚破土的新芽,在晨光里轻轻摇曳。
新的一天开始了,而那些被点亮的角落,正在悄悄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