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内对抗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屈正阳刚走进训练馆,就被王建军教练叫住了。老教练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正回放着他对阵马龙的比赛录像,胸前的八一军徽在晨光里格外醒目:“来,坐,咱们聊聊你那正手发力。”
屈正阳心里咯噔一下,脚步顿了顿才走过去,刻意让表情看起来自然:“王教练,您找我有事?”他知道,该来的试探还是来了——赢马龙的那场球,正手崩拳的发力痕迹太明显,根本瞒不过常年钻研技术的老教练。
王教练没直接问话,只是点开慢放键,手指点在屏幕上:“你看这记正手攻球,转腰幅度比受伤前大了近10度,而且发力时肩肘下沉的角度很特别,不像常规的‘蹬转收’,倒有点像……”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屈正阳,“像武术里的发力架势。”
这一下正中要害。屈正阳攥了攥手心,脑子飞速运转,决定先承认一部分:“您眼光真准,我养伤时闲得慌,翻了本形意拳的书,试着把崩拳的‘寸劲’融进去了,没想到真管用。”他刻意说得轻描淡写,避开“系统”这个核心。
王教练的眼睛亮了些,又点开另一段录像:“那这步法呢?你绕马龙正手大角时,脚步拧转的幅度比八卦步更紧凑,衔接速度快了0.1秒,这也是从武术里学的?”
“就是瞎琢磨的,结合了点形意拳的寸步。”屈正阳含糊回应,心里却在感谢系统——昨晚他特意用技术分析功能比对过,将国术步法的痕迹弱化了30%,没想到还是被教练看出了端倪。
老教练放下平板,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探究:“正阳,武术和乒乓球融合是条新思路,但你这进步太快了。从受伤前的正手得分率85%,到现在能顶住马龙的快摆强攻,这可不是‘瞎琢磨’能做到的。”他的目光落在屈正阳的手腕上,“腕部刚恢复,发力却比以前更稳,是不是有什么没说的?”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屈正阳下意识摸了摸手腕,那里的皮肤还带着淡淡的药膏痕迹,脑海里飞速闪过应对方案:“您忘了?我养伤时每天练无球挥拍,王指导(国家队张指导)还视频指导过我发力细节,可能是量变到质变了。”他刻意搬出张指导当挡箭牌,这是之前就想好的退路。
王教练盯着他看了几秒,没再追问,只是重新点开录像:“不管怎么练的,这发力确实有东西。你看马龙这记回防,明明到位了却还是没防住,就是因为你这球的穿透力比以前强太多——崩拳的‘力贯梢节’果然有道理。”他突然话锋一转,“但你得注意腕部负荷,刚才的录像里,你最后几板加转时,手腕有轻微颤抖,别为了追求力量再受伤。”
屈正阳心里一暖,教练的试探里藏着真切的关心。他赶紧点头:“我知道了王教练,以后一定控制发力强度。”
“还有,国术融合的事别声张。”王教练突然压低声音,“现在队里都传你是‘黑马’,要是让人知道你靠‘武术乒乓’赢球,难免有人说闲话,甚至模仿着瞎练受伤。等你彻底站稳脚跟,再慢慢露也不迟。”
这句话正好说到了屈正阳心坎里。他赶紧应下:“您放心,我肯定藏好。”
正说着,樊振东背着球拍包走了进来,老远就喊:“王教练,正阳,你们聊什么呢?是不是在复盘昨天的比赛?”
王教练站起身,拍了拍屈正阳的肩膀:“没什么,聊点发力细节。你们俩今天练双打衔接,重点磨反手快拨的配合。”说完便拿着平板走了,临走时还回头看了屈正阳一眼,那眼神里有欣慰,更有没说透的疑惑。
樊振东凑过来,一脸好奇:“王教练是不是问你正手发力的事了?他昨天看比赛时就跟我念叨,说你这技术突飞猛进的,像换了个人。”
“就是问了问武术发力的事,没别的。”屈正阳赶紧转移话题,拿起球拍,“别说了,练双打吧,你反手拧拉可得轻点,别把我手腕再打疼了。”
樊振东笑着挥拍发球:“放心,我有分寸。不过说真的,你那武术发力要是能教我两招就好了,我的正手总觉得力量散。”
屈正阳心里一紧,赶紧用玩笑岔开:“你这正手力量够猛了,再学我的发力,不得把球台打穿?”
可他握着球拍的手却在冒汗。王教练的旁敲侧击已经敲响了警钟,樊振东的好奇更让他意识到,技术提升得越快,保密的难度就越大。他看向训练馆墙上的“踏实奋进”四个大字,在心里默念:系统的秘密绝不能暴露,国术融合的底牌也得慢慢亮——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不辜负教练的苦心。
练球间隙,他悄悄开启系统面板,看着“形意崩拳·正手攻球(熟练,LV.2):熟练度99%”的字样,深吸一口气。还差1%就能突破LV.3,可他突然不敢太快升级了——太明显的进步,只会引来更多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