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王至诚留下待了几天,希望再一次见到素有“中国暗杀大王”之称的王亚樵,经向京剧女老生孟小冬一打听,杜月笙在杜公祠落成仪式上因为蒋司令没有没有光临感到失望。原来蒋司令去了庐山避暑,王亚樵重金雇佣他的小弟陈成去了。
孟小冬虽是京剧女老生,但年龄不大,出生1907年,王至诚比他大六岁,所以以兄妹相称。“孟小妹,来点爆炸的新闻故事?”
“至诚兄,想听什么?”孟小冬望着王至诚问。
“关于蒋司令。”王至诚说。
“蒋司令和杜月笙的故事?”孟小冬问。
“谈一下蒋司令及国字号政府的三次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王至诚说。
“军事围剿,小冬略知一二,但文化围剿……”
“文化围剿,我至诚来讲,军事围剿就劳驾小妹了。”
“好吧。”孟小冬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刺杀的起因缘于陈济棠和聚集在广州的反蒋派派出的古孝天等刺客均告失败。以古应天为代表的西南反蒋派仍不甘心,筹集20万元巨款,游说王亚樵再次暗杀蒋司令,王亚樵就派出了陈成。
6月14日凌晨,陈成潜伏在庐山上一个叫“太乙村”附近的竹林中。当时担心在杜公入祠典礼上遭遇王亚樵,蒋司令的部下放出风说,蒋司令将前往杜公祠,却去了庐山。这王亚樵也非等闲之辈,自己去杜公祠打听,一面派陈成前往庐山蛰伏下来。
陈成苦苦等到7月3日,终于看到蒋司令向着离竹林旁不远处的一条甬道散步而来。
这一天,蒋司令刚吃过早饭,和夫人以轿代步前往庐山太乙村。宋美龄坐在带篷罩的轿子走在前面,蒋司令坐在\"吱吱呀呀\"作响的简易竹轿里紧随其后。
大约半个多小时过去,两轿子来到一处狭窄的崖口,崖口狭窄只能排,鱼贯而过。
恰在此时,在暗处巡视的蒋孝先带领着卫士们,在一处山坡上发现几只被丢弃的火腿,而一只火腿的内壁上有一丝枪油的痕迹。“有人携带武器上山了,蒋先生有危险。”蒋孝先惊叫一声,带头冲出了竹林,抄近路去追赶蒋司令一行人。
卫士们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一处山坡上时,发现不远处的大树下坐着一位头戴草帽、一身樵夫打扮的人,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不远处缓缓前行的轿子,蹑手蹑脚潜行过去,二百米,一百米,三十米,二十米……樵夫模样的人扔掉头上的草帽,从怀中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滑竿上的蒋司令扣动了扳机。
两声清脆的枪响打破了山野峡谷的寂静,猝不及防的蒋司令从滑竿上跌落下来。王世和、蒋富寿一个箭步窜了上去,用自己的身子护住了蒋司令。
刺客正要放第三枪的时候,所有的侍卫都拔出了枪,刺客机智地逃走,卫士们到处寻找刺客的藏身之处,从他们左侧的山坡上又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
枪声停息,蒋孝先从山坡上冲了下来,看见蒋司令面无血色,吓得脸色苍白。王世和、蒋富寿把蒋司令从地上扶起来一看,连一根毫毛都没伤到。
原来刺客前两枪打伤的只是蒋司令的替身,等发现上当追杀真的蒋司令的时候,枪声一响,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抬轿子的卫士下意识地下落轿子,蒋司令翻身从滑竿上滚落下来,又侥幸逃过了一劫。
孟小冬讲过蒋司令遇刺的故事,从小小的手包里找出一张照片,递给王至诚,说:“蒋司令险些遇刺,让部下火速追查,包括一些文人和艺人。我就想到了三个人:袁殊、王至诚和这个人。这个人,认识吗?”
王至诚接过照片一看,是金剑啸,镇静地摇了摇头。
孟小冬说:“你应该认识。好好想一想。”
王至诚脑海里想起6月在杜月笙庆典仪式上,金剑啸被一名陌生的上海中共党员派遣离开上海回哈尔滨了。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关系,不可能在庆典仪式上不认识,金剑啸如今也不会给金梦尘(金剑啸)造成影响,于是说:“大概,给杜先生送了一幅画的那个人……走了,一个月前回哈尔滨了。”
“没有!”孟小冬又找出一份报纸,递给王至诚,说:“ 8 月初,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被反动当局勒令解散,这个金剑啸挺身而出为同学们争取到了毕业文凭。演讲的那个就是他。”王至诚才意识到他认识的比自己小10岁年仅21岁的书生,原来早参加了共字号。
孟小冬说:“据我们的材料,是中共党组织派他回哈尔滨,开展东北地区的地下工作。”
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后,金剑啸被任命为西区(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接受杨靖宇的指示,同作家罗烽一起以公证人事务所书记员的公开身份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指导北满地区的革命文艺活动,参与中共哈尔滨市委创办的一个宣传抗日救国的油印小报,和罗烽共同负责筹备天马广告社。他还团结作家萧军、萧红、革命文艺作家侯小古等人,组织左翼东北作家群,早日使哈尔滨的革命文艺工作蓬勃发展起来。
从此,金剑啸作为一名成熟的哈尔滨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活动家,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许多重要任务。
孟小冬苦口婆心地劝王至诚,“我知道你不会是共字号,为何要为共字号做好多事情?”
“为共字号做事?这不能乱说。”王至诚说,“我发表一些文章、摄影,搞一些书画展览,到一些高校、艺校去开讲座,收一些学生,我是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事情。至于仰慕毛先生等共字号人,因为共字号站在人民的利益上。”
孟小冬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其实,当时的蒋司令最怕的不是刺客,而是在一、二次“围剿”中,让他打了败仗令他头痛的毛先生。
1930年底,毛先生以“诱敌深入”的战法,在短短5天时间里,带领红军连续打了2个大胜仗,打破了蒋司令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此次胜利,蒋司令“送”给毛先生一个重要的“礼物”——无线电台,让毛先生领导的红军如虎添翼。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给红军自然带来士气高涨,毛先生接着攻打县城,红军迅速占领了瑞金等县城,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增加了不少给养和经匪,摧毁了不少地主豪绅武装,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方武装也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