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别说是家里现有的这些财产,就算是朝廷下发给他们家的三份俸禄,以及他们家俩孩子的那百户名额,只怕也要陆续被那几人以各种借口给占走。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只是性子软,又不是脑子不够用,自然是不会答应他们的这无理要求的。
而那几人自然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两方在杨光同死后,就一直在频繁爆发冲突。
虽然那几人暂时还不能拿杨光同的老娘、妻儿如何,但总是被那几人接连不断的找上门,杨光同的老娘、妻儿,日子自然也是过不安生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僵持局面终归无法长久,万一等风头过去,他们狗急跳墙,对自家的两个孩子出手......
婆媳俩只要一想到这种可能,就焦虑的吃不下也睡不着。
也是因此,这整个广昌卫,就他们一家最不盼着这卫指挥使的职位,再次落到杨家的某个男丁身上。
不是他们不盼着家族始终兴旺,实在是,现在跳得最欢的几个杨家男丁,根本就没有一块好饼。
若是这卫指挥使的职位落到他们其中一人头上,他们孤儿寡母的,怕不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而江远之所以找上他们,也是因为在调查广昌卫的情况时,调查到了杨氏族中如今的一片乱象。
那些眼大心空的酒囊饭袋他自然不会惯着,但前任卫指挥使的家人,江远还是很乐意照看一二的。
一来前任卫指挥使在广昌卫其实很得人心,江远照拂他的家人,于收拢军心十分有利。
二来那俩孩子是杨氏嫡支,身份上对杨氏旁支子弟和嫡支的庶出子弟存在天然压制,只要他们能立起来,那么那些眼大心空的家伙,江远就可以交给他们去压制和收拾了。
三来那俩孩子都是不错的练武苗子,好好教导一下的话,以后未必不能成为大魏的两员将才。
于国于己于人都十分有利,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一件事,江远如果不去做,那才是真的浪费了上天送他的大好机会。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一开始听到下人说,新任卫指挥使登门拜访,心下都是一片茫然,但就算如此,她们也还是在两个孩子的陪同下,出面见了江远一次。
江远和杨氏那些族人不一样,就算这个家如今已经只剩老弱妇孺,他也依然保持着谦恭却又不失诚恳的态度。
奉上礼单,象征性的喝了口茶,江远便单刀直入道明来意,“老夫人、杨夫人,在下有意收贵府公子为徒,教导他们兵法武艺,不知两位是否愿意给在下这个机会?”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新来的卫指挥使竟会提出这种要求。
若是杨光同还活着,或者他还有可供托付的长辈或者兄弟在世,他的儿子自然犯不着拜江远为师。
可现在的情况却是,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在这广昌卫根本就找不出一个既对他们一家怀有善意,同时还有本事教导、庇护杨光同两个儿子的可靠之人。
江远现在提出收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为徒,可以说是正好解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就算他公务繁忙,不可能事无巨细教导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他和两个孩子的师徒关系,也已经足够带给两个孩子莫大好处了。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只是迅速对视一眼,就默契地一起站起来,非要给江远行礼。
江远不好伸手阻止,只能朝着侧方迅速避让。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见他不肯受礼,遂招手喊过自家的两个孩子,让他们给江远这个新鲜出炉的、他们的师父行跪拜大礼。
这次江远没有再避开,这是一个讲究师徒如父子的年代,他既然说了要收这俩孩子做徒弟,那么受对方的跪拜大礼就是应有流程。
在杨光同的两名心腹部将的见证下,江远和那俩孩子正式确立师徒关系,为了让杨氏一族那些打他们一家主意的人有所忌惮,江远还授意那两个人,迅速将消息传了出去。
杨光同的老娘和妻子对此十分感激,有现任卫指挥使旗帜鲜明的庇护,那些打他们一家主意的人,可就不能再像之前那般,肆无忌惮地欺上他们家的门了。
两人投桃报李,第二天就下帖子,邀请杨光同那些心腹部将的家眷,三天后到自己家里做客。
杨光同过世未久,他们家不适合大张旗鼓宴客,所以戏班、杂耍之类,两人并未准备,只是让厨房准备了两桌精致小菜,堪堪做到了不对客人失礼而已。
好在他们家是个什么情况,广昌卫就没有人是不知道的,杨光同那些心腹部将的家眷,自然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挑杨家的礼。
听到来送帖子的仆妇说,杨家请她们过去,是因为杨家的两个嫡子拜了江远为师,众人立马就明白了杨家婆媳设宴的用意。
很显然,这是杨家人在投桃报李,回报江远对他们家俩孩子的庇护与提携。
光是心里明白杨家这次设宴是怎么回事儿还不行,行动上她们也得配合杨家婆媳走好这个过场。
一来她们各自的儿子或者丈夫,确实都曾受过杨光同的不少恩惠,而杨光同能够做到卫指挥使这种职位,自然不会是那种眼瞎心盲的糊涂人。
他提携过、接济过、搭救过、指点过的部将,绝大多数都还是很不错的。在他死后,这些曾得过他关照的人,自然要投桃报李的反过来关照他家里人。
只不过这些人一来不姓杨,二来与杨光同一家没有血缘关系,能插手的地方实在有限。
二来他们其实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让他们能够在不被别人戳脊梁骨,嚼念他们忘恩负义的情况下,顺畅丝滑的重新听命其他主将。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氏的某些族人那样,对自己的能力心里没数,一心只想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