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刘好仃的手机屏幕又亮了一次。不是闹钟,也不是系统提醒,是一条客户留言推送。他点开,光标停在那行字上:“灯有人情味……要是再环保点就更好了。”
他没立刻回复,也没关屏,就这么看着。办公室只剩他一个人,窗外车间的灯已经灭了大半,只有质检区还亮着一排工位灯。他把这句话读了三遍,然后翻出过去三天的所有反馈记录,一条条往下拉。
早上六点四十分,天刚蒙蒙亮,刘好仃推开办公室门,外套搭在手臂上,手里拎着一个旧布袋。他先把昨晚打印好的用户汇总表摊在桌上,又打开电脑调出客服后台数据。鼠标点进关键词筛选栏,输入“环保”“节能”“材料”“甲醛”“可回收”,回车。
页面刷新,图表跳出来。过去三十天,标记为环保相关的咨询量增长百分之六十七。其中,有二十三条明确提到“家里有孩子”或“老人呼吸不好”。他截图,存进晨会用的ppt,首页只放了一张图,底下加了一句备注:“客户开始关心玻璃是怎么来的,不只是它能做什么。”
七点半,赵磊第一个到,看见刘好仃已经在白板前写写画画。他走过去,顺手把背包放在椅子上,“还没走?”
“睡不踏实。”刘好仃头也没抬,“总觉得哪块拼图对不上。”
赵磊倒了杯水,站到他旁边,“是不是担心订单太多,系统撑不住?”
“不是系统的问题。”刘好仃指了指ppt投影,“是咱们说得太满——说这灯懂人心、会等待、记得习惯。可没人问过,它干不干净,安不安全。”
赵磊愣了一下,“还真有人提这个?”
“不止一个。”刘好仃打开手机,翻出几条匿名留言念给他听,“‘我儿子才两岁,装什么都得先看有没有毒’,‘我妈过敏体质,新家具味道大她就睡不着’,还有个客户直接问,你们的边框能不能回收?”
赵磊听着,慢慢把水杯放下,“我们之前……确实没准备这类问题。”
“不是准备不准备的事。”刘好仃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是销量,一条是环保咨询。你看,销量涨是因为我们把功能做细了,可这条线也在往上冲。”他指着第二条曲线,“它不声不响,但冲得比谁都狠。再不管,迟早被它绊住。”
孙雯和王芳陆续进来,听见后半段,都停下脚步。
“现在客户挑产品,不光看好不好用。”刘好仃转过身,“还得看放进去安不安心。以前是‘智能’值钱,现在是‘干净’值钱。”
王芳皱眉,“可咱们的产品检测报告一直合格啊,连Voc都低于国标一半。”
“合格不等于让人放心。”刘好仃说,“就像吃饭,你说这菜没地沟油,人家还是想问是不是有机蔬菜。标准是一回事,感觉是另一回事。”
孙雯坐下来,翻开笔记本,“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不只是‘它多聪明’,还得说清‘它多干净’?”
“对。”刘好仃点头,“而且不能靠一句‘符合标准’打发人。客户要的是故事,是看得见的安心。”
赵磊忽然开口:“我昨天查了下行业动态,已经有两家竞品在推‘零碳玻璃’概念,虽然实际改动不大,但宣传做得足。”
“那就说明风向变了。”刘好仃走到投影前,点开一段录音,“我昨晚整理了几段客户原声,没署名,也不带情绪,就是实打实说的话。”
他按下播放键。
第一位客户说:“我闺女刚怀孕,家里装修全按母婴级来,这灯要是含一点点有害物,我宁可不用。”
第二位是个年轻妈妈:“智能是挺酷,可我更怕它天天释放什么我看不见的东西。”
第三位老人声音很轻:“我不懂那些词,我就想知道,它老了以后,会不会变成垃圾堆里的累赘。”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孙雯最先说话:“这些声音……我们以前根本没往心里去。”
“不是你不想听。”刘好仃说,“是它们以前没这么集中。现在集中了,就得当警报听。”
王芳低头翻着手里的客户档案,“其实上个月就有三个家庭退单,理由写的是‘考虑环保因素’,当时我们都以为是借口。”
“不是借口。”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环保即信任**。
“三十年前,咱们厂靠便宜耐用活下来;十年前,靠技术升级站稳脚;现在,可能得靠‘让人安心’才能往前走。”
赵磊默默打开笔记本,新建了一个文件夹,输入“绿色可行性初探”。孙雯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备忘录,开始记要点。王芳则直接调出客户分类表,把所有标注“有儿童”“有老人”“关注健康”的家庭单独归类。
刘好仃看着他们动作,没打断,等了一会儿才说:“从今天起,咱们得换个脑子干活。功能做得再好,如果底子让人不放心,那就是沙上盖楼。”
他顿了顿,“我打算成立一个临时小组,专门研究环保这条路怎么走。赵磊牵头,拉上质检、采购、研发各一人,一周内拿出国内外智能玻璃环保标准对比报告。不求多全,先搞清楚我们差在哪,补得上来不。”
赵磊点头,“我下午就去找资料。”
“别光找现成的。”刘好仃补充,“去翻过去三年的原料清单,看看哪些部件还能替换成更可持续的。边框、胶条、涂层,哪怕一颗螺丝钉,也得过一遍。”
孙雯举手,“那宣传这块呢?我们现在的话术全是‘懂你’‘贴心’‘预判’,要不要调整方向?”
“要。”刘好仃说,“但不是马上改口。先摸清家底,不然吹出去的话,回头被人戳穿,伤的是信誉。”
王芳问:“客户现在问起来,怎么答?”
“说实话。”刘好仃说,“就说我们正在全面评估产品在环保方面的表现,近期会有专项说明。愿意等的,我们登记优先通知;急着装的,提供现有检测报告副本,随货附送。”
“不怕他们嫌慢?”孙雯小声问。
“怕。”刘好仃坦然,“但更怕为了快,说了违心话。咱们好不容易让客户觉得这灯‘像家人’,不能因为一次含糊,让它变回冷冰冰的机器。”
散会后,大家各自忙开。刘好仃回到工位,打开市图书馆的远程检索页面,申请调阅《绿色建材认证指南》电子版。等了十分钟,收到确认邮件,他立即下载,打印出来厚厚一叠。
下午五点,他抱着这份资料回办公室,路上碰见质检组的小李。
“刘师傅,听说您在查环保标准?”
“嗯,随便翻翻。”
“我们上季度送检的那批样品,其实有个新指标差点没过,后来换了供应商才搞定。”
刘好仃停下脚步,“哪个指标?”
“总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率,新地方标准比国标严百分之三十。”
他点点头,没多问,继续往办公室走。进门前,抬头看了眼走廊尽头的监控屏——系统运行正常,订单稳步上升,客户满意度曲线还在爬坡。
但他心里清楚,有些变化正悄悄发生。
晚上八点,其他人陆续下班。刘好仃留在工位,一页页翻看《绿色建材认证指南》,用红笔勾出重点条款。台灯照着他花白的鬓角,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九点二十三分,他合上最后一页,把书放进抽屉,关掉台灯。起身活动了下肩膀,走到监控屏幕前,盯着实时数据流看了一会儿。
然后他坐回去,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打了两个字:**议程**。
下面第一行写着:“明日晨会,讨论环保材料替代可能性,初步分工。”
他敲完最后一句,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
十点差五分。
窗外,厂区只剩下零星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