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红笔搁在桌角,说明书最后那句“它只是不太聪明”被划掉了。他盯着空白处看了几秒,合上本子,起身拉开抽屉,取出一张干净的A3纸铺在桌上。
天刚亮透,培训角的灯还亮着。他拿起记号笔,在纸中央写下一行字:“不是教人用灯,是让灯懂人。”字迹工整,不紧不慢。
门推开时,赵磊端着一次性塑料杯进来,热豆浆晃了半杯出来。“您这么早?”他把杯子放下,目光落在白板上那句话,“这话能打广告?”
“能。”刘好仃点头,“比‘智能感应’听着踏实。”
孙雯跟在后面进门,手里抱着一叠打印稿,边走边翻。“我昨晚睡不着,又改了一遍宣传册。图更大了,说明全改成短句,连‘电源’都写成‘插电就行’。”
王芳最后一个到,拎着两袋油条。“南园社区李阿姨回信了,说今天上午十点能来。张伯也答应了,还问能不能带邻居一块儿看热闹。”
“正好。”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份表格,“今天三件事:第一,拍一段真实使用视频;第二,做宣传资料定稿准备;第三,找能卖这灯的人。”
赵磊喝了一口豆浆:“技术简报我已经整理好了,重点就三条——不用风扇、耗电少、半夜亮得准。参数表做了简化版,普通人也能看明白。”
“行。”刘好仃翻开笔记本,“你现在去车间,把昨天那三盏样灯再检查一遍,确保今天拍摄不出岔子。顺便把延时摄影设备调好,别到时候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见。”
“没问题。”赵磊应完,转身出门。
孙雯把宣传册初稿摊开在桌上。“照片我试了几组,普通日光下拍的看不出感应效果。要体现‘自动亮’,得在暗环境里录。”
“那就录。”刘好仃说,“等会儿李阿姨和张伯来了,让他们像平时那样走路,咱们只拍,不指挥。他们走到哪儿,灯亮到哪儿,这才是真本事。”
王芳咬了口油条:“我可以录音,顺便问他们看到灯亮那一瞬间心里咋想的。这种话最打动人。”
“对路。”刘好仃点头,“剪个十五秒短片,开头就是脚踩地砖的声音,然后灯慢慢亮起来,配上一句‘夜里走路,不怕黑哦’——就用03号那个声音。”
孙雯笑了一下:“这广告词比我写的强。”
“不是广告词。”刘好仃纠正,“是老人听了会安心的话。”
九点半,赵磊带着两名技工在走廊布好设备。灯光调至夜间模式,地面铺了防滑垫,墙上贴了反光条,避免拍摄时摔倒。
十点整,李阿姨拄着拐杖走进厂门,张伯推着轮椅紧随其后。两人穿着家常衣服,脸上带着好奇。
“就跟回家一样走就行。”刘好仃迎上去,“路过哪盏灯,让它自己亮。”
李阿姨点点头,慢慢往前走。脚步声响起,第一盏灯缓缓泛起柔光。
“哎哟!”她轻叫一声,停下来看天花板,“还真亮了?我没按?”
“没按。”王芳小声说,“它看见你了。”
第二盏灯亮起时,张伯笑了:“比我儿子装的那个还灵。”
全程没人提示,没人引导。七米长的走廊,五盏灯依次亮起,间隔自然,亮度温和。
拍摄结束,李阿姨拉着刘好仃的手:“你们这灯,比我闺女还贴心。”
“她不在身边?”刘好仃问。
“在深圳打工,一年回来两趟。”李阿姨拍拍拐杖,“我晚上起夜怕摔,现在敢走了。”
王芳录下了这段对话,眼睛有点湿。
回到培训角,赵磊开始剪辑素材。孙雯打开设计软件,把新拍的照片导入宣传册模板。刘好仃则翻开客户档案,一页页翻看。
“这些家装公司,做过不少定制玻璃项目。”他圈出几家名字,“客户讲究细节,愿意为品质多花钱。咱们这个灯,走的就是这条路。”
王芳擦了擦手:“我挨个打电话试试?”
“先别签。”刘好仃提醒,“送样品,附上操作卡,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展示。反应热,再谈合作。”
王芳拿出手机拨号。第一家接通后,她简单介绍产品,提到“专为老人设计”“三步就能用”,对方沉默两秒,说:“我们店里老年人不多。”
第二家听完,问:“有展厅样品吗?我想看看实物。”
第三家态度不同:“这类产品最近问的人多了。你们能提供安装服务吗?”
王芳记下问题,挂电话后看向刘好仃:“有一家挺感兴趣,但担心售后跟不上。”
“正常。”刘好仃说,“告诉他们,首批客户我们亲自上门调试,教家属怎么用。灯坏了,三天内换新。”
“这成本可不小。”孙雯抬头。
“刚开始,得让人信。”他说,“信任比订单重要。”
中午饭是盒饭,四个人围在培训角的小桌前吃。赵磊一边嚼着青菜一边说:“视频剪好了,十五秒版本,开头是脚步声,灯一盏盏亮,结尾是李阿姨那句‘比我闺女还贴心’。”
“就用这个。”刘好仃夹起一块豆腐,“发给王芳,她挑两家媒体投稿试试水。”
孙雯吃完饭没走,继续改宣传册。她在封面加了月亮图标,旁边画了一只伸出去的手,灯因这只手而亮。
“图示要大,字要少。”她自言自语,“最好一眼就知道它是干啥的。”
刘好仃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说:“加一行小字吧——‘专为怕黑的人点亮’。”
“太煽情了吧?”孙雯犹豫。
“不煽情。”他说,“是真的有人怕黑,真的需要一盏灯。”
下午三点,王芳陆续收到几家家装公司的回复。两家表示愿意接收样品,一家提出能否参加下周的建材展。
“参展?”刘好仃打开电脑,查起展会信息,“展位费不便宜,但人流量大。要是能在现场搭个模拟走廊,让观众亲自体验……”
“那得多带几盏样灯。”赵磊插话,“还得配解说员。”
“我去。”王芳干脆地说,“讲清楚这灯为啥特别,我最有底。”
刘好仃点头:“那就报名参展。孙雯,你尽快出一套展会专用物料——易拉宝、传单、操作卡,全都按新风格来。”
“今晚就能出初稿。”孙雯应下。
赵磊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定价呢?一直没定。”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刘好仃沉吟片刻:“成本算下来三百八,咱们定五百。不高不低,让人觉得值,又不至于吓跑客户。”
“要是经销商压价呢?”孙雯问。
“不卖给压价的。”他说,“我们要找的是懂这灯价值的人。”
王芳正在编辑邮件,突然抬头:“有家装公司回消息了,说样品收到了,客户看了宣传卡,问能不能先订两盏试试?”
刘好仃没立刻回应。他走到窗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过了几秒才说:“先不接订单。”
“啊?”王芳愣住。
“还没准备好。”他转过身,“灯可以亮,话还没说透。等展会见了人,听清他们的疑问,再决定怎么卖。”
他坐回桌前,打开建材展的展位平面图,手指在c区某个位置点了点。
“就这儿。”他说,“靠入口,人流大。搭个三米走廊,铺地砖,装五盏灯,完全复刻南园社区那次测试。”
赵磊掏出笔记本记下任务。
孙雯关掉设计页面,重新调整布局。
王芳继续拨打电话,声音平稳:“您好,我们想申请一个标准展位,名称是‘暖途智能照明’……”
刘好仃盯着屏幕上的展位图,鼠标滚轮一点点上下滑动。他的手指停在“布展时间:4月7日上午8点”那一栏。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张写着“不是教人用灯,是让灯懂人”的纸上。
电话铃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