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刚拧紧最后一颗模具螺丝,直起腰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赵磊抱着平板小跑过来,脸上还带着没散尽的兴奋:“刘师傅,材料室说新密封条样品明天一早就能送到。”
“挺好。”刘好仃摘下手套,拍了拍裤腿上的灰,“趁热打铁是好事,但也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块玻璃。”他转身面向众人,声音不高,却让原本热闹的车间角落安静了几分,“今晚咱们是高兴了,可明天呢?再下一个病房谁来喊我们?”
王芳正要开口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低头看了看手机,刚才还在群里讨论的庆功聚餐消息,突然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七家机构联系咱们。”刘好仃掏出手机,点开客户咨询记录页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三成提到‘能不能更安静’‘能不能自动调光’,这些不是偶然。说明需求正在变细,我们要抢在别人前面看清楚。”他顿了顿,“明早九点,会议室,主题就定——下一步还能帮人少起几次床。”
没人反驳,也没人接话。陈涛默默把手里那瓶刚拧开的饮料盖了回去,孙雯已经开始翻设计笔记。
第二天早上八点五十分,会议室的灯已经亮着。赵磊提前到了,在投影仪上调试数据图表;王芳端着两杯豆浆进来,一杯放在自己位子前,另一杯轻轻推到刘好仃常坐的位置。陈涛抱着一叠生产报表跟在后面,孙雯最后一个进门,手里夹着几张手绘草图。
九点整,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先说事。赵磊,材料进度怎么样?”
“新接口模具校准完成,下周可以批量备货。”赵磊点了下遥控器,屏幕上跳出一张供货周期表,“另外,康养社区那边昨天回话了,想安排现场演示。”
“他们最关心什么?”刘好仃问。
“两个点。”赵磊切换页面,“一是夜间操作能不能做到无感,二是老人自己会不会用。对方特别强调,很多护工反映,有些患者半夜误触开关,闹铃一样的警报声反而影响休息。”
刘好仃点点头,转头看向王芳:“最近还有没有类似反馈?”
“有。”王芳打开文件夹,“这半个月我整理了十二家客户的回访记录,零零碎碎提了不少想法。比如‘不想碰开关’‘怕按错’‘希望记住习惯’……还有人说,要是能根据人睡觉的姿势自动调光就好了。”
“听起来像做梦。”陈涛笑了笑,“但还真有人认真提。”
“梦都是从一句话开始的。”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把这几条关键词一个个写上去,“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玻璃,是替人挡光的工具。可如果它能多懂一点人的需要,是不是就能少打扰一次睡眠?”
他圈住“记住习惯”四个字:“这个不新鲜,智能家居早有了。但我们做的是功能场景,不是生活秀场。得想明白,什么样的‘记住’才是真有用。”
孙雯忽然抬头:“我在改第三版界面逻辑的时候试过一种模式——通过连续三天的使用数据,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偏好的明暗区间,之后每天同一时段默认启用。测试时发现,七成使用者一周内不再手动调整。”
“那就是有谱。”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新标题:“被忽略的小痛点,是不是未来的突破口?”
会议节奏慢慢变了。原先大家还想着怎么把现有订单交出去,现在目光都往远处伸。
“问题来了。”陈涛翻了翻车间日志,“非接触式操控听着方便,但加感应模块会影响密封性。上次试产一片,边缘有点渗气,返工压了两轮。”
“这是实情。”刘好仃没回避,“所以不能全铺开,得挑方向。孙雯,你刚才说的那个记忆系统,落地难度大不大?”
“硬件改动小。”她快速调出一张结构对比图,“主要是算法优化,后台加个学习模型就行。难点在于数据采集——得知道人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调光。”
“那就从试点病房拿真实数据。”刘好仃说,“不急着推广,先跑一个小样本。只要证明有效,后续改进才有底气。”
赵磊记下要点,顺手在表格里新增一栏“个性化光照记忆系统”,标上“观察中”。
“还有两个方向值得盯。”刘好仃继续往下写:低照度自适应调节、非接触式操控模块。“前者解决深夜微光干扰,后者减少肢体动作负担。都不是大改,但组合起来,可能就是别人抄不了的细节。”
王芳一边听一边归类,把所有反馈按“使用场景”“用户类型”“功能诉求”三栏重新梳理。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张清晰的需求图谱。
“你看这个。”她指着其中一条,“郊区一家护理院提出,冬天早晨阳光斜射进走廊,刺眼但又不能全遮,希望能局部调光。这不是通用需求,但他们愿意单独谈价格。”
“小众不代表没价值。”刘好仃接过话,“一个人提,可能是巧合;十个人提,就是趋势。我们现在不怕需求杂,怕的是听不见。”
陈涛看着图谱,若有所思:“要是真做这几个功能,产线也得跟着变。尤其是感应模块装配,得加一道防尘工序。”
“那就提前准备。”刘好仃在纪要本上写下最后一句:“不急着做,但得知道往哪练。”
时间不知不觉滑到中午十二点,没人提吃饭的事。投影还在亮着,屏幕上的表格已经被标满了颜色和符号。
“目前这三个方向。”刘好仃站回白板前,用黑笔框出最终选定的三项,“先不动生产线,也不对外宣传。咱们内部搭个测试环境,模拟真实病房条件,看看哪一块经得起折腾。”
“我负责数据建模。”赵磊说。
“我配合做结构适配。”孙雯翻开设计软件。
“车间这边我可以腾出一个工位专门调试。”陈涛点头,“但得提醒一句,常规订单不能耽误。”
“当然。”刘好仃看着他,“我说的‘往前走’,不是扔下现在奔未来,是边走边看。走得稳,才不会摔在半道上。”
王芳合上电脑,轻声问:“那接下来,要不要先做个简易原型?哪怕只能验证一个功能也好。”
“要做。”刘好仃说,“但不是为了展示,是为了试错。咱们现在手里没多少余量,错一次就得缓三天。所以每一步,都得算准了再动。”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我知道大家昨晚都没睡好,也知道这一阵熬得够呛。但现在不是松劲的时候。客户愿意回头找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最好,而是因为我们还在听。”
会议室安静下来。空调吹着风,纸页微微颤动。
孙雯忽然举起手里的草图:“我昨晚画了个新想法——把感应区做成隐形条带,嵌在窗框侧面,手掌掠过就算触发。不用按,也不用喊,就像挥一下手关灯那样自然。”
“这倒有意思。”陈涛凑过去看,“要是真能做成,养老院那些手抖的老人都能用。”
“试试看。”刘好仃接过图纸,仔细看了几秒,然后挂在白板旁边,“先不急着定论,先让它活在纸上。等我们把基础跑通了,再来决定它值不值得落地。”
他说完,转身拿起记号笔,在白板最下方写了一行字:
“小众不代表没未来,只要有人需要,就是我们该听的声音。”
笔帽咔嗒一声扣上,他站在原地没动,手还悬在白板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