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笔尖在白板上那条横线底下轻轻一点,墨迹慢慢晕开。他没擦,也没说话,只是把记号笔盖拧紧,放在讲台边缘。
王芳正低头翻自己的笔记本,一页页往前翻,像是要找出某个客户说过的原话。陈涛坐在角落那张折叠椅上,腿翘着,手里捏着一支圆珠笔转来转去。孙雯已经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专利摘要表格,她正用鼠标拖动排序条件。赵磊站在材料室门口发了条消息,回来时顺手带上了门。
“咱们现在有三个方向。”刘好仃终于开口,“一个是从客户嘴里听出来的,一个是咱们自己做过但没做完的,还有一个是别人压根没碰的。这三个地方要是能串起来,事儿就有谱了。”
王芳抬起头:“那咱们先理理客户到底说了啥?”
“对。”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纸,“这半年我让你们每次回访都录一段语音,我自己也存了些。昨晚我挑了七段重听,关键词差不多都是‘自动’‘不用管’‘像自然光那样舒服’。不是技术术语,但意思很一致。”
陈涛停下转笔的手:“可市面上不已经有感应玻璃了吗?写字楼那些,光照强了窗帘自动拉下来。”
“那是整套系统联动。”孙雯接话,“玻璃本身不会变,是靠外部传感器控制遮阳设备。咱们说的是玻璃自己变。”
赵磊点头:“而且现在的所谓智能调光,要么是通电才变,要么是定时切换。真要走到‘感知环境、自主调节’这一步,目前没有一家敢这么宣传。”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在横线下方写下一行字:“三问归一:我们能不能自己提出一个新标准?”写完转身,“别等别人定规则,咱们先试试看能不能当出题人。”
王芳忽然举手:“那……我把所有提到‘不想动手设置’‘希望一直舒服’的客户原话整理出来,按行业分类?医院、办公楼、住宅项目分开看,说不定能看出共性。”
“行。”刘好仃递给她一支红笔,“你标出重复三次以上的表达,特别是口语化的那种。”
“我这边可以做个参数对比表。”陈涛站起身,“把现有产品的响应速度、能耗、寿命列出来,再标出哪些功能是宣传但实际体验差的。”
孙雯抬头:“我来扫专利。重点查近三年‘自适应光学材料’和‘无源调光’这两个方向,看看有没有技术封锁或者空白区。”
赵磊想了想:“我去材料室调Y-07项目的全套资料,包括实验记录和失败分析。顺便找找有没有其他被搁置的小项目,可能藏着可用的东西。”
“那就分头走。”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三个角分别写着“客户需求”“技术储备”“市场空白”,中间还是那条横线,“三天后早上八点,咱们在这儿碰结果。”
散开后,刘好仃没走。他把几张客户录音转成文字打印出来,铺在桌上。有一句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想要的是会呼吸的玻璃。”说这话的是个养老院的采购负责人,语气挺随意,但后面又补了一句:“老人记性不好,开关都不知道在哪,最好东西自己会动。”
他拿笔圈了“会呼吸”三个字,在旁边打了个问号。
第二天下午,王芳第一个交进度。她带来一张A3纸,上面贴满了便利贴,每张都抄了一句客户原话。她按情绪强度做了颜色区分:黄色是普通需求,橙色是明确不满,红色是反复强调。
“我发现一个规律。”她指着几条红色便签,“越是使用场景固定的地方,比如病房、幼儿园教室,他们越希望‘一次设定,永远省心’。反而商业客户愿意接受手动微调。”
陈涛的数据表也出来了。他发现当前主流产品的调光响应时间平均在三十秒以上,且多数依赖外部供电。“断电就失效。”他在汇报时说,“咱们厂去年出过一批应急逃生窗,如果能把自适应功能做到那种级别,是不是更有卖点?”
孙雯的专利分析更直接。她在投影上划出一片区域:“全球近五年提交的相关专利中,九成集中在‘电致变色’和‘液晶调光’,只有两家试过温敏材料,但都卡在耐久性测试上。没人主打‘无电自控’这个概念。”
赵磊抱着一摞资料进来时,脸上带着点兴奋:“Y-07项目当年停掉,主要是因为镀膜层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分层。但后来实验室用新型粘合剂做过三次小样修复,最后一次稳定性提升了六成。样品编号还在,只要两天就能复测。”
刘好仃听着,时不时点头。等大家都说完,他在白板上重新整理信息:
左边,“客户痛点”下新增两行——“频繁操作麻烦”“环境变化跟不上”;
右边,“行业空白”旁添了“无电自主调节”“全时段连续响应”;
中间那条线,被他加粗了一次。
“现在看,咱们手里的牌不算少。”他说,“客户想要省事,我们有旧技术底子,市场上还没人打出‘全自动适应’这张牌。接下来得问问自己——这事干不干得成?值不值得冒这个险?”
陈涛犹豫了一下:“要是搞砸了,会不会影响现在这批订单交付?毕竟资源有限。”
“所以我不说立项。”刘好仃摆手,“就说‘速判’。一周时间,不做正式投入,只搭个框架看看可行性。赵磊牵头做个简易结构模型,王芳联系两家老客户,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听个新想法。要是反应冷淡,咱们立马收手,不影响主线。”
王芳问:“那我要怎么说?总不能直接说‘我们在做一种会呼吸的玻璃’吧?”
“你就说:‘我们现在研究一种新型玻璃,不用遥控也不用电,太阳强了它自己暗,天黑了它自动亮,您觉得这种产品有用吗?’看他们第一反应。”
孙雯笑了:“这问题问得好,一听就知道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赵磊掏出手机:“我现在就约材料室的测试档期。”
刘好仃看着大家一个个掏出本子记要点,语气放慢了些:“我知道你们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太跳脱。但我记得三年前,咱们还在为能不能做出超薄防爆玻璃发愁。现在呢?那玩意儿都成标配了。变化从来不是等来的,是有人先开口说了一句‘能不能试试’。”
他顿了顿,拿起蓝笔,在白板中央那片空白处,写下六个字:
**自适应调光玻璃(初探)**
下面画了一条短横线,标注:“一周速判期”。
屋里安静了几秒。王芳轻声说:“那我明天就打电话。”
孙雯合上电脑:“我也重新筛一遍数据,这次专门找支持这个方向的信号。”
赵磊站在白板前,盯着那六个字看了很久,忽然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是Y-07项目最后一次测试的透光曲线图。他把它发到群里,配文:“这条曲线,当年只跑了两小时就断了。现在,我想让它跑满七十二小时。”
陈涛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行啊,反正最近车间排程松快,我腾得出人手帮忙。”
刘好仃没接话。他走到窗边,拉开一点百叶帘。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白板上,正好穿过那条连接两端的直线。
他回头看了看墙上的钟,九点四十七分。
“那就从明天开始算。”他说,“谁也不能迟到。”
赵磊正要把工具包背上肩,手机震动了一下。他低头看了一眼,眉头微微动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