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手机放回口袋,笔帽咔哒一声扣上,像是给某个决定画了句号。他没走,转身拉开办公桌最下层抽屉,翻出一沓空白任务卡,撕下五张,在每张上写下一个名字:赵磊、孙雯、王芳、陈涛、老周。
他将卡片整齐码在笔记本旁边,又从文件夹里抽出那张写着“复合功能玻璃推进日程”的纸,盯着第一行看了两秒,拿起红笔,在“明日十点”前加了个小三角符号。然后翻开新一页,写下:“三天内必须看到东西。”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旧仓库临时教学区的灯亮着。几张桌子拼成U形,白板上贴着客户需求清单,底下压着几张竞品参数截图。刘好仃站在中间,手里捏着一支蓝白相间的记号笔。
“不念名单了,”他说,“叫到谁,谁应一声。”
“赵磊。”
“在。”
“设备验证的事你接着牵头,这周我要看到咱们镀膜舱改不改得动的结论,别光说‘可能’‘差不多’,要数据。”
赵磊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平板边缘。
“孙雯。”
“到。”
“你每天早上九点半前发一份简报,就一条——我们跟别人差在哪,补上要多久。别整花哨排版,一行字也行。”
孙雯笑了笑:“行,我设个闹钟。”
“王芳。”
“我在。”
“客户反馈你来归类,不是抄一遍,是看哪些问题反复出现。比如‘反光刺眼’提了几次,‘隔热不够’有没有具体场景,整理出来贴墙上。”
王芳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快速记着,笔尖划得有点急。
“陈涛。”
“到。”
“你配合赵磊做实验记录,模板你自己定,但得让下一个人看得懂。别写‘正常’‘没问题’这种废话。”
陈涛挠了挠头:“那我写‘温度稳定在283度,持续17分钟,表面无波纹’?”
“这才像话。”刘好仃点了下头。
最后他看向老周:“人手调度你盯紧,培训角那边明天要开始补课,椅子不够就去三号车间借,别等我说第二遍。”
老周应了一声,顺手把保温杯放在角落的桌子上,动作熟稔得像已经干了好几天。
会开完不到两小时,问题来了。赵磊跑来说物料申请卡住了,采购部说没走正式流程,连个签字人都没有。
刘好仃听完没说话,直接去了质检室隔壁的小房间。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平时用来写设备维护提醒。他拿起粉笔,唰唰画了个四步图:谁提需求,谁确认,谁申请,谁更新进度。
“从今天起,每件事都按这个走。”他指着图说,“孙雯负责收每日汇总,漏一次,当天所有相关人下午加班补流程。”
有人嘀咕:“至于吗?以前都是打个电话的事。”
“以前耽误过两次测试,记得不?”刘好仃回头,“一次是因为没人知道材料到了没,一次是因为参数改了没通知操作台。现在咱们慢不起。”
当天晚上八点多,孙雯在群里发了第一条日报。标题就一行字:【更新】4月6日|竞品隔热性能平均高出12%,沉积工艺差异明显。
刘好仃回了两个字:“收到。”
底下很快冒出几个表情包,陈涛发了个举手的小人,赵磊回了个oK手势。
第三天中午,站会在临时教学区门口开了十五分钟。刘好仃没让大家坐下。
孙雯打开平板,展示三天累计的数据变化趋势图。曲线虽然还没翻身,但差距收窄了两个百分点。
赵磊汇报说镀膜舱改造有希望,只要调整夹层气体比例,再加一道冷却程序,初步模拟结果可行。
王芳拿出一张分类表,指出“低反射+高隔热”被提及次数最多,集中在新建写字楼和医院项目。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人都说完,他合上自己的小本子,问了一句:“这些事,以前能不能三天内凑齐?”
没人马上答。陈涛想了想,说:“以前光等回复就得三四天,还不一定对得上。”
“那就继续这么干。”刘好仃把本子塞进衣兜,“稳定不是不动,是知道往哪动。”
散了会,王芳留下来整理白板。她把旧的需求标签一张张撕下来,换成新的分类贴纸。其中一张写着:“希望玻璃能自己适应阳光强度”。
她看了两秒,笑了下,贴在正中间。
下午,赵磊带着陈涛去做第二次参数调试。两人蹲在设备旁核对数值,记录表填了大半页。快结束时,陈涛忽然抬头:“你说咱们这样搞,是不是也算轮岗?你管设备,我学分析,孙雯还懂客户?”
赵磊愣了下,随即笑出声:“你还真敢想。不过……好像还真是。”
“那咱是不是也算‘能扛事’的人了?”
“等刘师傅点头才算。”赵磊收起笔,“但他昨天夸你记录写得清楚。”
两人收拾工具准备离开,孙雯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纸:“刚收到销售部转发,又有客户问复合玻璃工期能不能压缩。”
赵磊接过一看,眉头皱起来:“他们要得越来越急了。”
“转给刘师傅了吗?”陈涛问。
“发了,还没回。”孙雯说着,抬头看了眼办公室方向。
刘好仃其实早就看到了消息。他坐在工位上,手机屏幕亮着,指尖悬在回复框上方停了几秒,最终只打了三个字:“知道了。”
他没动别的。也没起身。
他知道催的人不会少,但更知道这时候乱一步,后面全得跟着歪。
他拉开抽屉,取出那五张任务卡,一张张翻看。赵磊那张背面,他已经用铅笔轻轻写了两个字:可压。意思是如果资源到位,进度可以再赶一赶。
王芳那张上画了个小勾,代表她整理的反馈已经开始影响方向判断。
他把卡片重新摆好,打开邮箱,找到三天前那份《复合功能玻璃推进日程》,在底部新增一行:
4. 每周五下午三点,召开十五分钟站会,仅通报进展,不议争议。
写完,他关掉电脑,起身走出办公室。
走廊灯光通明,远处传来叉车进出的声音。他路过临时教学区,门开着,里面灯也亮着。王芳和另外两名陪练组的同事正在听李姐女儿讲课,投影画面是一张复杂的参数对比图。
他站在门口看了几秒,没进去,轻轻把门带上。
回到工位,他发现手机又震了一下。孙雯发来第二条日报:【更新】4月7日|客户新增两项关注点:抗紫外线衰减能力、夜间透光均匀性。
他点开回复框,输入:“收到。”
发送前,删掉两个字,改成:“看见了。”
然后他把手机倒扣在桌上,从包里拿出另一本薄册子,封面手写着《陪练组补习计划(初稿)》。翻到第三页,他在“课程安排”栏写下:第5课,光谱图实战解读,主讲:王芳。
笔尖顿了顿,他又加了一句:允许学员提问三次以上者加分。
正要合上本子,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个饭盒。
“还没走?”
“等个回信。”
“吃点东西吧,凉了不好消化。”
刘好仃接过饭盒,掀开盖子,是家常豆腐和青菜炒肉片。他夹了一筷子,嚼了两下,说:“明天培训角加一盏灯,太暗了看不清图表。”
“我已经报了。”老周坐在对面,“顺便问了后勤,下周能装。”
两人默默吃完。老周收拾好饭盒准备走,临出门回头问:“你觉得这帮人,真能跟上吗?”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望着窗外亮着灯的教学区,那里还有人在翻资料,笔尖沙沙响。
“不是他们能不能跟上,”他说,“是我们得让他们相信,只要肯动,就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