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了两秒,像是等着某个念头彻底落稳,才缓缓敲下第一行字:“稳抬1型——三类场景定制化玻璃扩展计划”。屏幕亮着,文档标题刚定,王姐端着杯子从旁边探头看了一眼,没说话,只是轻轻把茶放在他手边。
“就叫这名儿?”她问。
“不好听?”他抬头。
“挺接地气。”她说完笑了笑,“比‘高端幕墙优化方案’顺耳多了。”
老陈抱着一叠纸走进来,往桌上一放:“我把最近三个月的非标订单重新归了类,剔掉零星单次需求,剩下这三十七个项目,基本都落在你说的那三个场景里。”他翻开第一页,“高层住宅占五成二,旧改加梯两成八,曲面外立面不到两成,但客单价高。”
老周跟在后头进来,手里捏着手机,屏幕上是模具库的截图。“我刚查了车间现有的可调模组,基础尺寸能覆盖七成常用规格。要是再加两个通用加固位,现场安装时少用铁架临时绑扎,省工也安全。”
刘好仃点点头,打开“工人咋说的”文件夹,点开一段语音。里面是个中年男声,带着潮汕口音:“你们那个角上凸起,我六十斤的老骨头一个人就能扶住,以前得喊俩人,还得喊得准,不然歪一下就砸脚。”
王姐听着笑了:“这老师傅真会夸人。”
“这不是夸,是实话。”刘好仃关掉音频,“咱们以前做玻璃,盯着参数表看透光率、抗压值,没人去想谁在搬它、怎么抬它。现在不一样了,得反过来——先想人,再定板。”
“问题是,”老陈翻着手里的数据,“咱们要是把这类产品当常备项,仓储和排产都得变。标准件和定制件混在一起,调度容易乱。”
“那就分开。”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三条线,“一条线走标准货,照常生产;第二条线专供这三类定制款,统一代号‘稳抬’系列;第三条留个活口,真正特殊的需求,还是走特批流程。”
“可客户分不清这些。”王姐提醒,“他们打电话来,不会说我要‘稳抬1型’,只会说‘上次那种带把手的再来五块’。”
“那就让他们能说清。”刘好仃转向她,“你不是弄了个二维码收集反馈吗?能不能做个简易选型指南?拍个一分钟的小视频,工人拿着手机一看就懂:高层用哪个,窄道用哪个,弯墙用哪个。”
“可以。”王姐点头,“配上工地实景图,再让几个装过我们板的师傅出镜说两句,比啥广告都管用。”
“别整得太正式。”他摆手,“就让他们穿工服,戴安全帽,站工地门口讲。说什么都行,只要是真的。”
老周插话:“我还建议,以后送样直接送组装好的半成品。比如给旧改项目,连防滑槽和吊点一块做好,贴上编号。他们看了实物,才知道差别在哪。”
“对路。”刘好仃记下,“下周挑两个合作久的工地,咱们上门做一次‘现场展示’。不讲ppt,就让他们看、摸、试。有意见当场改。”
老陈皱眉:“可这么一来,客服压力要上来。现在接电话的都是普通文员,听不懂‘边缘倒角’‘重心偏移’这些词,容易传错信息。”
“那就换人。”刘好仃说,“王姐,你挑两个懂工艺的,专门接这类订单。培训两天,熟悉常见问题,能画草图最好。”
“行。”她应下来,“我打算再设个‘五步确认法’:接到需求,先发图核实,再出方案,客户确认签字,最后进排产。每一步留痕,避免来回扯皮。”
“名字挺正规。”老周笑了一声。
“不正规不行。”她回他,“前两天有个单子,写着‘按上次做’,结果司机送到工地,人家说‘上次’是另一批货,差了整整十公分。差点装不上。”
刘好仃在本子上划拉了几笔:“老陈,你那边能不能预留下一部分产能?万一急单来了,不至于卡住。”
“十五%可以。”老陈说,“但得提前一周报备,不然调度模型撑不住。”
“那就写进流程里。”他抬头,“所有定制单,优先级分三级:常规调整、快速响应、紧急加急。加急的必须附现场照片和工期说明,咱们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插队。”
会议室安静了一会儿。
王姐忽然问:“那宣传这块,咱们要不要印点资料?册子、单页什么的?”
“不用。”刘好仃摇头,“咱们没预算搞大规模推广。靠的是口碑,靠的是让人亲眼看见变化。一个工地用了顺手,自然会告诉下一个。”
“可怎么让人知道我们在做这事呢?”
“你刚才说的视频就行。”他说,“发群里,发朋友圈,发给合作过的项目经理。不吹牛,只讲故事。比如小张那次摔伤后我们改了设计,比如龙岗那个老师傅一个人抬稳了板——这些事,比啥都实在。”
老周低头看了看手机:“我刚收到一条微信,是南山那个工地的班组长。他说上次那块带握槽的板子,今天又用了两块,还拍了段视频,说‘这回没人喊腰疼了’。”
王姐凑过去看,笑出声:“他还打了个标签,叫‘刘师傅家的安心板’。”
刘好仃也笑了,但没多说什么,只把这句话记进了文档备注栏:“用户自发命名案例,可用于后续传播参考”。
时间一点点往后推,窗外天色由暗转灰,路灯还亮着,照在厂区空地上的一排货车尾灯上,红得发沉。
老陈把打印好的几份材料整理成册,封面写了“稳抬1型研发与运营框架(初稿)”,起身往档案柜走。王姐坐在电脑前,正一条条核对附件清单,嘴里小声念着:“选型指南、确认流程、成本测算……齐了。”
老周站在门口,低头翻手机里的模具图纸,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白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刘好仃还在改文档。最后一段写到一半:“下一步:启动实施”。光标在那里闪着,他却没点保存。
“你觉得,”王姐忽然开口,“咱们该不该给这系列做个标志?哪怕简单点,印在包装上,让人认得出来。”
“不用太花。”他说,“就写一行字:‘为安装的人多想一步’。字号大点,黑体,印在角落。”
“就这么一句?”
“够了。”他合上笔记本,“东西好不好,不在牌子多响,而在干活的人愿不愿意再点一次头。”
屋里又静下来。
老陈从柜子里抽出一份旧版产品目录,对比着新方案摇了摇头:“三个月前,咱们还在愁怎么应付投诉。现在倒好,开始琢磨怎么让人主动找上门。”
“不是琢磨。”刘好仃纠正他,“是回应。他们早就在说了,只是我们以前没听清。”
王姐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我待会把视频脚本草拟出来,明天早上发群里。你们看看有没有要改的。”
“记得找个老师傅配音。”老周笑着说,“声音糙点没关系,得有烟火气。”
“行,我找那个说‘像是开始听人话了’的。”她答。
刘好仃没动,手指仍悬在触控板上方。文档没保存,页面停留在最后一行。
他忽然想起昨天傍晚路过仓库,听见几个年轻工人围在样品旁议论。其中一个拿着卷尺量防滑槽的宽度,一边量一边说:“这玩意儿,真像给我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