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林默果然如他预料的那般忙碌。
分局那边的治安工作千头万绪,临近大授衔的关键时期,社会面的稳定更是重中之重,他几乎天天泡在局里,协调各方,部署任务,处理突发的警情。
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四合院,他才和何雨柱商量厂里的事情,两人在西跨院的枣树下,就着朦胧的夜色,低声交换着意见。
“默哥,按照老团长的意思,我把整个处里的用人需求报告又细化了一遍。”何雨柱将几张写满字的稿纸递给林默,“不光是治安科,生产安全、消防、内勤,各科室都缺人!你看看还有啥要补充的?”
林默接过稿纸,就着屋里透出的微弱灯光,仔细地看着。他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生产安全科要深入车间,光懂保卫不行,还得懂点生产常识,这点写进去了吗?消防科的专业器材操作人员培养考虑了没有?内勤科文书档案管理,也需要有专门人才……”
两人讨论的声音很低,生怕打扰了已经歇下的陈淑琴和李秀兰。夜风拂过枣树,叶子沙沙作响,掩盖了他们的窃窃私语。
这些夜晚的短暂交流,逐渐将那份扩编报告打磨得更加扎实、更具说服力。
与此同时,郑国涛在轧钢厂保卫处也没有闲着。
他利用处长的身份,频繁下到各个车间、仓库、厂区要害部位实地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他清晰地感受到,保卫处在厂里的地位比较特殊,虽然隶属于厂部管理,但在很多核心事务上,更多的是直接向厂党委,特别是向张为民书记负责和汇报。
这种微妙的隶属关系,让他对即将进行的人事和扩编工作,有了更深的政治考量。他还特意去拜访了张书记,初步汇报了保卫处的现状和规划,得到了先拿出具体方案,党委会研究的指示。
就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中,几天时间一晃而过。这天早晨,林默刚在分局开完一个治安形势分析会,就接到了郑国涛打来的电话。
“林默,今天上午十点,处里开第一次处务会。”郑国涛的声音在电话里显得沉稳有力,“除了我们,另一位副处长今天也正式报到,正好一起认识一下,顺便把副科长人选和扩编的事在会上议一议。”
“好的,老团长,我准时到。”林默放下电话,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保卫处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就从今天这次会议开始了。
他赶到轧钢厂保卫处小会议室时,郑国涛已经坐在了主位。何雨柱也已经到了,正坐在靠墙的一排椅子上。
看到林默进来,郑国涛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坐在自己左手边的位置。
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一个年纪约莫三十五六岁、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灰色中山装、看起来颇为斯文干练的男子走了进来。
“来了,”郑国涛介绍道,语气平稳,“这位是王文章同志,是周勇厂长特意从他老领导那里争取过来,加强我们保卫处工作的副处长。文章同志以前在部委机关工作,理论水平和协调能力都很强。” 他又转向林默和王文章,“这位是林默,分局挂职的副处长。”
“林处长,久仰。”王文章主动伸出手,脸上带着温和而谨慎的笑容,“初来乍到,还请多帮助。”
“王处长欢迎,互相学习。”林默与他握了握手,感觉到对方的态度带着一种机关干部特有的审慎。他立刻意识到,这位王副处长的到来,背后是周厂长的意图,这让处里的人员背景稍微复杂了一些。
王文章随后在郑国涛右手边的位置坐下。至此,保卫处的三位处长首次齐聚。
“好,人都到齐了,咱们开会。”郑国涛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是我们保卫处升格后的第一次处务会,主要议两件事。第一,是各科室副科长的人选推荐;第二,是关于处里整体的扩编招人问题。先请林默同志把副科长的人选建议说一下。”
林默早有准备,他将之前与郑国涛、何雨柱商议过的人选,清晰、有条理地进行了介绍,并简要陈述了推荐理由。
王文章听得很仔细,偶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几下。等林默说完,他扶了扶眼镜,开口道:“郑处长,林处长,我刚到处里,对各位同志还不熟悉。不过听林处长的介绍,这几位同志确实都是原保卫科的骨干。我个人原则同意将这些同志作为副科长建议人选。不过,最终任命,恐怕还需要报请厂党委,尤其是张书记那边审定。”
“嗯,这是自然,程序我们肯定要走到位。”郑国涛不动声色地接过话,“这件事原则上就这么定了,下来按程序准备材料上报。现在议第二件事,也是当务之急,全处范围的扩编招人。雨柱,你把汇总的情况,向各位处长汇报一下。”
何雨柱站起身,拿着那份汇总了各科室需求的报告开始汇报。他详细说明了治安科、生产安全科、消防科、内勤科等各块工作面临的人手缺口和潜在风险。
“……处长,各位领导,情况就是这样。咱们处现在是升格了,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可人手还是原来保卫科那几十号人,实在是周转不开!为了不辜负厂党委和厂部的信任,确保全厂安全生产大局,我们恳请尽快批准整个保卫处的扩编计划!” 何雨柱说完,郑重地坐了下来。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郑国涛看向王文章:“文章同志,你对全处扩编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王文章沉吟了片刻,似乎在谨慎地组织语言:“何科长汇报的情况,确实反映了我们处面临的现实困难。扩编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不过,”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郑国涛和林默,“整个处一下子增加近这么多编制,这不是个小数目。厂里今年各项事业都在发展,用人、用钱的地方都很多。周厂长那边,肯定也要统筹考虑全厂的预算和编制平衡。我建议,我们的报告除了充分说明必要性之外,是否可以考虑一个更加……稳妥的推进策略?比如,是否可以区分轻重缓急,将最核心、风险最高的岗位需求,比如治安科的厂区巡逻和押运、消防科的应急骨干,作为第一批优先申请,其他相对可以缓一缓的,放在后续计划中。这样分阶段报批,可能更容易在厂务会上通过,也便于争取周厂长的支持。”
王文章的建议显得非常务实,既承认了扩编的必要性,又充分考虑了厂长周勇可能关注的预算和编制问题,提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