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修车铺
社区南巷的拐角处,有一间不足十平米的修车铺。蓝色的铁皮门,褪色的“老李修车”招牌,门口摆着两排旧自行车,墙角堆着一摞摞轮胎和零件,空气中总飘着淡淡的橡胶味——这就是老李师傅的修车铺,也是社区里最热闹的“便民角”。
老李师傅今年六十出头,头发花白,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里总嵌着洗不净的油污。每天清晨六点,他准会推开铁皮门,先把门口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再把工具一一摆整齐:扳手、螺丝刀、打气筒挂在墙上,内胎、刹车线分类放在铁盒里,就连擦车的抹布,都叠得方方正正。街坊们常说:“老李干活,比收拾自家屋子还仔细。”
我第一次去修车铺,是小学三年级。那天放学路上,自行车的链条突然卡住了,我急得直掉眼泪。刚好路过的张奶奶指了指巷口:“找老李去,他修自行车最拿手,还不坑人。”我推着车挪到修车铺时,老李正蹲在地上给一辆旧自行车补胎。见我哭丧着脸,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起身接过我的车:“丫头别急,我看看。”他俯下身,手指在链条上轻轻拨弄了几下,又用扳手调整了齿轮,不过两分钟,链条就灵活地转了起来。我正要掏钱,他却摆了摆手:“小事儿,不用给钱,赶紧回家吧,别让爸妈担心。”说着,还顺手帮我把车胎打满了气。
从那以后,我成了修车铺的“常客”——有时是车筐坏了,有时是刹车不灵了,每次老李都乐呵呵地帮忙修理,若是小问题,从不收钱。后来我才知道,社区里的老人、小孩去修车,他总想着能免就免。有一次,独居的王奶奶推着轮椅来修轮子,老李不仅免费换了轴承,还特意在轮椅脚垫上缝了块防滑布:“您年纪大了,这样更安全。”王奶奶过意不去,第二天特意煮了饺子送过来,老李推辞不过,吃了两个,又把剩下的都分给了路过的孩子。
修车铺的生意不算红火,但老李从不多要一分钱。有位年轻人来补胎,递给他五十块钱说不用找了,老李却执意把零钱塞回去:“补胎五块就是五块,多一分我也不能要。”有人劝他涨价,现在零件都贵了,他却笑着说:“街坊们照顾我生意,我哪能涨价?能帮大家解决点小麻烦,比啥都强。”他的修车铺,更像个“便民驿站”:居民们忘了带钥匙,会把备用钥匙放在他这儿;下雨天,没人收的衣服,他会顺手抱进铺子里;就连社区里的流浪猫,也总在铺门口打转——老李每天都会特意留些剩饭,放在干净的碟子里。
去年夏天,台风过境,暴雨下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社区的主干道积了水,好几辆汽车在水中熄了火。老李见状,立刻从铺子里搬出抽水机,又找来几块木板搭成临时通道。他冒着雨,帮车主推车,还提醒过往行人注意安全,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有居民给他递伞,他却摆了摆手:“不用,我这身子骨结实着呢!”直到深夜,积水渐渐退去,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铺子里,第二天依旧准时开门营业。
冬天的时候,修车铺格外暖和。老李会在铺子里生一个小煤炉,不仅能取暖,还能烧开水。路过的居民渴了,就进来倒杯热水;手脚冻僵了,就围着煤炉烤一会儿。有一次,我放学路过,看到老李正给一位环卫工人递热茶:“天这么冷,快暖暖身子。”环卫工人接过杯子,连声道谢,眼角都湿润了。那一刻,煤炉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得整个铺子都暖融融的。
如今,社区里开了不少新式的修车店,装修精致,设备先进,但老李的修车铺依旧门庭若市。来这里的人,不仅是为了修车,更是为了那份熟悉的温暖。有时,居民们会特意绕路来铺子里坐一会儿,和老李聊聊天,说说家常;孩子们放学路过,会趴在门口看他修车,偶尔还会帮他递个工具。
上个月,我去外地读大学,临走前特意去了趟修车铺。老李正在给我的自行车做保养,他一边擦着车链,一边叮嘱我:“在外上学要照顾好自己,自行车我给你修好了,放假回来就能骑。”我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心里满是感动。走出修车铺时,夕阳正斜照在“老李修车”的招牌上,泛着温暖的光。
巷口的修车铺,依旧是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但它却像一盏明灯,温暖着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老李师傅用他的双手,修理着损坏的车辆,也修补着生活中的小缺憾;用他的善意,连接着邻里间的情谊,也守护着社区里的烟火气。这份平凡中的温暖,就像修车铺里淡淡的橡胶味,朴实而真切,让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