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三个军团,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皆保持完整,且士气高涨,而第二军团因为在梁山时军团长高第被俘。
四师和六师均在梁山和德州的战役中,损失惨重,现在兵员虽然补充上来,但训练度一时半会还提不上去。
唯有从海路深入辽东的第二野战师拥有战斗力,军机处认为以第二军团现在的实力来应对张献忠足矣。
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还要包围更为重要的山东和江南地区,以应对清军或者顺军可能发动的攻击。
军机处决定,由原六十七师长刘肇基担任第二军团长,二师长郭云龙被提拔为副军团长,由刘肇基带领第二军团和直属六十七师,一共五万多人,支援四川。
原六十七师二团长张名振接任师长,军机参赞阎应元和军机行长张煌言一同随军前往出征西南。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四川的情况不明,具体作战计划必须等到达之后在进行研究,第二军团的任务便是彻底击败张献忠部,解决四川危机。
新朝第一次出兵,效率非常高,各部门协调迅速,仅用三天,大军就已经准备就绪,需要的军粮以及各类物资已经装船完毕。
根据计划,大军将由长江水师护送,沿江而上,直抵武昌,然后继续西进,前往宜昌,从而进军四川。
五月十八日,南京燕子矶码头,长江之水在天光下泛着鳞光,呜咽的江风卷着战旗猎猎作响,五万将士在燕子矶畔列阵,铁甲映着初升的朝阳。
朱慈烺头戴凤翅金盔,身穿龙纹长身甲,腰悬天子剑,站在了临时搭建高台之上,按照礼制祭天祭祖,然后宣读讨贼檄文:
…
朕闻天道煌煌,赏善罚恶;帝命赫赫,诛暴安民,今有逆贼张献忠者,本陕北流痞,性如豺虎,行同鬼蜮。
初假归顺之名,窃据谷城,阴养甲兵;复叛朝廷,屠戮州县,荼毒生灵,其罪上通于天,下渎于地,神人共愤,四海不容!
…
朕承天命,嗣守宗庙,锐意中兴。今授钺大将军刘肇基、副将郭云龙,统第二军团五万劲旅,西征讨逆,水师出夔门,步骑叩剑阁,烽燧连营三千里,旌旗蔽日映江红!
…
钦此!
大明正兴皇帝 朱慈烺
崇祯十八年五月十八日
宣读完讨贼檄文之后,朱慈烺走下高台,带着内阁和军机处诸臣,向列阵完毕的军队走去。
刘肇基和郭云龙带着四个师长迎了上来,朱慈烺从吴长喜手中接过印信,刘肇基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印信。
这是一枚“荡寇将军印”,由礼部所制,崇祯十六年时,孙传庭战死潼关,崇祯帝乱了阵脚,令白广恩挂“荡寇将军印”。
试图令白广恩收拢明军残部,从而挡住李自成的大军,纵观整个大明朝,赐字将军印极为罕见,整个崇祯朝,仅左良玉领了“平贼将军印”。
荡寇将军印制成之后,还没送到白广恩手中,他便在固原投降了李自成,还被封为了桃源伯。
送印的信使眼见完不成任务,北方战乱,便带着此印南逃,一路逃到了南京,在原本历史上此印于六十年代,在南京玉带河底淤泥中被发现,被放进了南京博物馆之中。
这个时空中,信使饥寒交迫,欲将此印交于当铺换些银子,该当铺正好是东厂的秘密联络点,于是此印被何新送到了朱慈烺面前。
前世时,朱慈烺游览南京时,曾在南京博物馆见过此印,这个时空再次见到,不仅感慨万千,两个是时空纵然交错。
这一次大军出征,朱慈烺决定将这枚另一个时空在淤泥里躺了几百年的印赐给刘肇基,让其在这个时空大放荣光。
刘肇基单膝跪地,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将军印,虎目灼灼,声音斩钉截铁:
“陛下放心,臣必荡平张贼,收复川蜀!若不能取胜,甘受军法!”
朱慈烺一把将他扶起,随即从侍从托盘中取过酒碗,亲手递给郭云龙与四位师长。与此同时,五万名士兵也齐齐接过太监们分发的酒碗。
碗中的御酒是朱慈烺下令征调宫中与勋贵府邸所藏,专为今日壮行,江风扑面,战旗猎猎,朱慈烺登上高台,举碗朗声道:
“这一碗酒,为诸位壮行!待大军凯旋,朕再在此地,与诸君共饮胜捷之酒!”
他声如金石,远远传开:“干!”
刘肇基一手端酒碗,面对众多将士,拔出长剑,剑指苍穹高呼道:“不破贼寇,誓不回还!”
五万将士齐声怒吼:
“不破贼寇!誓不回还!”
“不破贼寇!誓不回还!”
“不破贼寇!誓不回还!”
三声呐喊,一声高过一声,如雷贯耳,震得江水为之翻涌,随即全军仰首,将碗中烈酒一饮而尽,掷碗于地,碎裂之声如战鼓骤起,气势冲天。
随即,各部士兵开始有序的登船,朱慈烺率和诸位大臣勋贵,一直等到最后一艘船驶离港口,才回城内。
朱慈烺只希望吴甡能够多坚持些时日,待第二军团赶到,非常有机会在蜀地彻底消灭张献忠部。
随着大军出征的,还有宫中的太监,携带两封圣旨和两封亲笔信,一是正式任命吴甡为四川总督,全权负责蜀地军务的旨意。
信是写给吴甡的中,除了勉励之外,还告诉吴甡可以调动四川一切资源,包括蜀王府的一切资源。
第二封则是封秦良玉为“忠贞侯”的旨意,以及加封其侄子和孙子的委任状,还有给秦良玉的亲笔信。
朱慈烺对这位历史上的传奇女将军仰慕依旧,其为国征战一生,作为一个女性不输给这个时代的将领。
长江水师,三百五十艘船,浩浩荡荡的沿着长江排开,以沙船为主力运兵,配以福船、海沧船护航,辅以苍山船侦察及马船运补给。
地面上还配有骑兵部队沿途策应,气势如虹的朝着西边而去,大军出征的消息,也很快由南京传遍了江南乃至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