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荐马晓冬和高三星,从两个人里挑一个接替自己,高明楼知道儿子的本事,明智地让三星当治安员,于是马晓冬理所当然当上了城关公社的治保主任。
戒烟不戒酒!马玉芳当着家人的面,让哥哥们不要给高加林让烟。
马晓春趁着喝了二两酒遮脸,端起一杯酒对高加林说道:“加林,做大哥的求你一件事,玉芳在我们家可是没有下过地干活儿,你们结了婚,可不能让她当壮劳力用啊!”
高加林以为马晓春是在开玩笑,他看看马家的其他人,包括马建国两口面无表情,也没其他人接话茬,气氛变得尴尬起来,让高加林显得很不自然。
自己娶的媳妇,就是让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都是庄稼人,不能把她当少奶奶养着吧,就是自己愿意,乡亲们的唾沫星子还不得把爸妈给淹过头顶。
马玉芳知道家里人的好意,可是这样说出来,让加林怎么回答呢?明摆着家里有地要种,有猪要养,还有小麦换面的生意,自己作为家里的一分子能坐着等吃等喝吗?再说在农村哪家的媳妇不得下地干活呀。
高加林端着酒杯僵在半空,喝也不是,放下也不是。他一旦答应了,万一自己爸妈年龄大了,还不得玉芳忙前忙后,到时候马家责问起来,自己怎么交代!
因为之前大家都忙于结婚的事,对于婚后的细节,两家人没时间也没心思考虑。现在结了婚,这个细节今天由马晓春提出来可以理解,马晓春不是代表他个人随口说的,在高加林进门之前,这些问题都是商量好的,老丈人两口肯定不能说,担心没有转圜余地,大儿子说出口,即使有什么不妥帖,还可以补救。
高加林知道只要说出口,就是众目睽睽下给马家许下的承诺,要是以后玉芳真在这事儿上受了委屈,自己不好给马家交代,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马婶儿见女婿作难,急忙说道:“你看这老大,一喝多嘴就没把门,加林的生意多,换面、压面条、养猪,就是玉芳不会捣弄庄稼,光这些活儿都干不完。你们当哥哥嫂子的,真是到了农忙,会看着妹妹家的粮食烂到地里?”
“多大个事儿,喝酒喝酒,妈说的对,分工合理,我同意,以前玉芳没过门,人家的活儿难道没人干吗?”马晓冬也端起一杯酒,既然妈妈说了,哥哥嫂子们都附和着,总算给高加林下了台阶。
高加林对于丈母娘说的赞同,如果单纯家里就是种地的,媳妇不去出山劳动,乡亲们一定会唾沫星子乱飞,自己家可以忙的事多,哪一块儿都离不开人,玉芳想干什么按自己心意。出山劳动的活儿,根本不需要玉芳插手,在家做好后勤保障就是最大的功劳。
到了晚上,知道新女婿回门儿,歇班的巧珍拉着马栓过来贺喜。
巧珍和马栓和好了,关于不能生育的问题,经过刘立本巧舌如簧一番,得到了马栓父母的理解。一家人商量好了,瞅准机会先抱养一个知根知底的女婴,男孩子在农村都稀罕,有些生了女娃娃的,为了要男孩儿,也会把女娃偷偷送人。这在农村叫做“先引一个”,拿这个女婴作为未来自己子女的引路人,后面就可以生自己的孩子了。据说这一套很灵验,多年以来一直成为了农村人心照不宣的养育模式。
因为巧珍没有生养,在农村有忌讳,不在婚礼邀请的名单之内,她心知肚明,婚礼当天也没有去自讨没趣,但是礼金托刘立本已经送到。
马建国特意让媳妇儿去通知他们两口和马百川,以及几个关系不错的人,晚上来喝个酒吃个饭,作为答谢。
巧珍在郑妍君家里,明显脸色白净了,气色保养的也不错。
马玉芳随巧玲的称呼,习惯叫她“二姐”,两人吃到半路,就和嫂子们拉话去了。
剩下男人们推杯换盏,马栓在心里非常感念高加林,共过几次事后,越发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可以做一生的朋友。
加林结婚的新窑就是马栓领着人给他箍的,除了材料吃饭的钱,工钱马栓没收一分钱,不管怎么让,他坚决不收。高玉德无奈,把钱放到刘立本家里。
吃过饭送走客人,马建国问女婿往后的打算。
“加林,春节前出了两栏猪,成万元户了吧?”
“毛钱算下来,勉强冒了个头儿,把原来的花费算上,差半截呢。”
“那下一步有啥打算?”
“等端午节过后,再盖些猪圈,把规模上一个档次!去集上看卖猪肉也挣钱,想着雇一个伙计专门杀猪卖肉,不知道行不行?”
“想法很好,我的意见是先缓缓,再稳着走一年再说,步子迈太大,容易拉着胯!卖肉的生意,要看你们村吃肉咋样,要是每天杀一头卖不掉,这个生意就别干,你要估摸能消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