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华身着一身笔挺的蓝色干部服,胸前别着轧钢厂的徽章,走进了市机械工业局的礼堂。
今天,他代表轧钢厂,参加这场关于“提高生产效率,攻关精密部件”的技术研讨会。
会场内气氛庄重,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领导们正襟危坐。
郭绍华的心思,大部分还沉浸在轧钢厂的技术革新计划里。
秦家姐妹那场拙劣的算计虽然已经过去,但心头那份警惕并未完全消散。
对于寻找伴侣,他心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却也没指望在这种纯粹的工作场合能有什么际遇。
台上专家的报告深入浅出,郭绍华听得十分专注,手中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下了不少要点和疑问。
中场休息的哨声响起。
礼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流着。
茶水间更是人声鼎沸。
郭绍华不喜欢这种嘈杂,他端起桌上印着“劳动光荣”的搪瓷缸子,打算去窗边找个安静的角落,整理一下刚才记录的思路。
目光随意一扫。
他的脚步却微微一顿。
窗边的角落里,一个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年轻女子,大约二十三四岁的年纪。
她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但依旧整洁干净的蓝色工装,简单地扎着一个马尾辫。
此刻,她正全神贯注地俯身在一张摊开的大型技术图纸前。
图纸似乎是挂在墙上的,她微微踮着脚,手指在图纸的某个区域轻轻划过,眉头微蹙,像是在推敲着什么关键细节。
脸上似乎还沾着一点淡淡的油渍印记,却丝毫不显邋遢。
反而给她增添了一种别样的、属于技术人员的纯粹与沉静。
阳光透过玻璃窗,柔和地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认真的轮廓。
这幅景象,与四合院里那些整日家长里短、眼神闪烁算计的妇人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反差。
郭绍华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模糊勾勒的理想伴侣的影子吗?
专注、独立、沉浸在自己的领域里,而非依附于他人。
他心中因秦家之事筑起的高墙,悄然松动了一丝。
他压下那份警惕,以一个技术人员对技术的纯粹好奇,迈步走了过去。
“同志,你好。”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自然的询问意味。
“我看你这张图纸,是关于新型轴承设计的?”
他目光落在图纸上,准确地指出了其中一个细节,“这个倒角的处理方式,有点特别,是为了提高耐磨性吗?”
女子被这突然的声音打断,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短暂的惊讶。
但她很快恢复了平静,目光落到郭绍华手指的位置,眼神立刻又变得专业起来。
“是的。”她的声音清脆,吐字清晰,带着一种理科生特有的条理感,“这是我们单位正在尝试的一种新工艺,主要就是想解决高负荷下的磨损问题。”
她坦诚地继续说道:“不过目前在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上,还遇到了一些瓶颈,效果不太稳定。”
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也没有过分的疏离或热情,只是就事论事。
郭绍华心中赞赏更甚。
“材料方面,”他沉吟片刻,结合自己冶金专业的知识和轧钢厂的实践经验,“或许可以考虑一下铬钼合金钢?我们厂最近在试制一种改良配方,初步测试的硬度和韧性表现都不错。”
“热处理工艺上,分级淬火也许能更好地控制变形和应力……”
两人就着图纸上的技术细节,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讨论。
从轴承设计,延伸到材料力学,再到热处理工艺的最新进展。
郭绍华惊讶于对方知识储备的扎实和思路的开阔,许多想法甚至与他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有独到的见解。
而那女子,也对眼前这位年轻的厂领导能如此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意见感到暗暗佩服。
周围的嘈杂似乎都消失了。
他们的眼中,只剩下技术探讨时闪烁的光芒,和一种遇到同类的默契。
郭绍华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契合感。
这和他之前接触过的所有女性都不同。
这是一种基于共同热爱和专业认知的平等交流。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他想要找的那个人!
眼看休息时间快要结束,研讨会即将继续。
郭绍华知道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他适时地结束了技术讨论,语气诚恳地说道:“王同志,听你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我们轧钢厂最近也在进行技术革新,遇到了不少难题。”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和笔记本,“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郭绍华,轧钢厂技术科。不知以后是否有机会,能向你和你的单位请教学习?”
女子略微思忖了一下。
她抬起头,眼神清亮,大方地说道:“我叫王薇,在红星机械研究所工作。技术交流,我们非常欢迎。”
她也拿出纸笔,认真地记下了郭绍华的信息。
她的态度依旧是专业而友好的,没有流露出过多的个人情绪,但眼神中,分明多了一丝对郭绍华这位年轻技术型厂长的认可。
研讨会下半场开始了。
郭绍华重新坐回座位,但脑海里,却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枯燥的数据。
王薇那专注认真的眼神,清脆条理的声音,以及两人讨论技术时的默契,反复在他脑中浮现。
他知道,必须尽快创造下一次见面的机会。
不能让这抹不期而遇的惊鸿,就此溜走。
他的手指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着,开始快速思考。
以什么名义,去红星机械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才最自然,也最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