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陈氏怔怔地看着儿子,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看着他虽然年轻却已显露出的沉稳和担当。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儿子肩上扛着的,是多么沉重的担子。
她以前只知道儿子当了厂长,很风光,却从未真正理解这份风光背后意味着什么。
厂里的效益好了,招工了,发福利了,这些她都听说了,也为之骄傲。
但她从未想过,这一切的背后,是儿子这样殚精竭虑的付出。
相比之下,那些邻居们的小算盘,那些姑娘们的条件,似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妈……妈知道了。”郭陈氏眼圈有些发红,“是妈想得简单了,光顾着催你,没体谅你的难处。”
“以后……妈不瞎掺和了,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但是,”她还是忍不住叮嘱了一句,“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郭绍华点了点头,心中微微松了口气。
能让母亲理解,比什么都强。
事实也正如郭绍华所说,轧钢厂的生产扩能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两套崭新的自动化冲压和焊接设备投入运行,配合优化后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科的持续改进,农机具专项生产车间的效率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机器的轰鸣声仿佛都带着一股欢快的节奏。
原本堆积如山的订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消化。
玉米脱粒机、沼气灶、抗锈蚀喷雾器,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下来,经过严格质检后,被运往全国各地的农机站和供销社。
李怀德带领的销售团队更是捷报频传,不仅回款迅速,新的订单还在持续涌入,甚至开始有外省的单位主动前来洽谈合作。
轧钢厂的账户上,资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裕起来。
不久后,上次前来考察的部里领导,再次打来电话。
电话是直接打给郭绍华的。
领导在电话里,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轧钢厂近期变化的赞许。
“绍华同志,你们厂的动作很快,效率很高啊!”
“农机产品的市场反响非常好,不少地方都向部里反映,希望能加大供应量。”
“你们这种立足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的模式,值得肯定和推广!”
“特别是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克服了生产瓶颈,实现了产能的快速提升,这充分说明了你们领导班子的能力,也说明了你这位年轻厂长的魄力!”
这番来自上级的肯定,分量极重。
它不仅是对郭绍华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轧钢厂发展方向的认可。
消息很快在厂内传开,整个轧钢厂都沸腾了。
工人们的干劲更足了,看向郭绍华的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信赖。
随着效益的持续向好,厂里的福利待遇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
不仅之前承诺的奖金足额发放,食堂的伙食标准提高了,困难职工的补助增加了,甚至连厂办幼儿园和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开始计划更新。
郭绍华在轧钢厂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年轻的技术科长,那个临危受命的代厂长,而是真正带领轧钢厂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核心领导者。
这一切的变化,自然也清晰地反映在了95号四合院里。
邻居们看郭绍华的眼神,彻底变了。
以前是羡慕、嫉妒,夹杂着一些算计和试探。
现在,更多的是敬畏,是小心翼翼。
闫埠贵不再腆着脸凑上来打听招工的事了,见到郭绍华,会主动点头哈腰,问一声“郭厂长辛苦”。
他心里明白,郭绍华现在的高度,已经不是他能轻易攀附的了,之前想通过介绍对象来拉近关系的想法,现在看来更是可笑。
刘海中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动不动就摆他那“二大爷”的谱,说话客气了不少。
就连一向咋咋呼呼的刘光天刘光福兄弟,见到郭绍华也变得规矩起来,不敢再嬉皮笑脸地凑上来套近乎。
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郭绍华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随意调侃、占点小便宜的邻居了。
他是真正手握实权、能决定很多人命运的大厂厂长。
他的成功,他的威望,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那些鸡毛蒜皮的算计和小心思,都隔绝在外。
虽然郭绍华的相亲屡屡失败,成了院里一些人私下嘀咕的“怪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地位。
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距离感。
或许,真正有本事的人,在这些事情上,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吧?
夜深人静。
郭绍华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寂静的夜色,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工厂机器运转的隐约轰鸣。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让他完全放松下来。
母亲的焦虑,邻居们的心思,还有那两次不算愉快的相亲经历,都让他意识到,个人问题,终究是无法完全回避的。
一直被动地应付,或者一味地以工作为借口拖延,也不是长久之计。
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一个能够理解他、支持他,而不是给他添麻烦、或者只看重他身份地位的伴侣。
只是,这个人是谁?在哪里?
他不能再等着别人安排,等着那些带着各种目的的“介绍”。
被动,只会引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是时候,主动出击了。
郭绍华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需要自己去寻找,按照自己的标准,找到那个真正适合他的人。
一个念头,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或许,他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了。
只是这个方向,暂时还只有他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