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睁开了眼睛,就这样痴痴的看着远方。
母亲曾说,不知他的生日,所以每一天都是生日。
母亲曾说,不要怨恨曾生下你的父母,是她们给了你生命。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母亲还说,她要感谢老天,感谢菩萨,感谢长安的亲生父母。因为她有了这么优秀的儿子。
对于亲生父母,似近还远。血脉亲情虽然难以割舍,但养父养母更让他心伤。
那是他亲眼送走的亲人。
因为爱,她们宁愿死。
她们本可以不死。
那样的付出,那样的真心,世间又有几人?
亲生父母,为他而死。
长安虽伤心,但并没有那么撕心裂肺。
因为在他的记忆,亲生父母的脸都没见过。
他不想背负那些仇恨。
因为人生本就不容易,如果死了,她们都会伤心。
站起身,甩了甩头。
出了竹楼,来到回龙山脚下。
如今的回龙山,已成了南楚灵山,白马寺,也成了护国神寺。
宁皇那一句,南楚在,回龙山就是灵山;南楚在,白马寺就是护国神寺。
此言,以南楚帝皇之位封禅。此举,震动天下。
从此以后,无数人慕名而来,想见一见这南楚第一名寺。
长安抬头望去,拜佛者,密密麻麻。
如今的白马寺,不仅供奉佛像,更供奉三人的画像。分别为南楚皇帝宁皇、南楚国师长安和南楚大元帅段文鸯。
白马寺只有外堂向外开放,而内堂只有重大节日时开放。
长安脚步微动,已至白马寺内堂。
白马寺依旧是曾经的白马寺,但故人已不见踪影。
慢步走禅院,感受曾经的自己。
忽然,一步踏出,已到内堂大殿外。
只见一个老和尚对着那关着的大殿跪拜。
那人是三宝,曾经心广大师的弟子。
阳光洒落在三宝的身上,倒映着他那佝偻的身影。
曾经记忆的三宝,还是一个年轻活力的小伙子,时常在背后嘀咕着那个爱财如命的师父。
再次相见,物是人非。
凡人之命,已是古稀之年。
只是他有些不明白,那个心广可是修真者。
三宝一连三跪拜,起身、跪、拜,但对于他已是很难。
风轻轻吹起了他的僧衣,那雪白眉毛,在阳光的照耀,显得那张皱巴巴的脸极为苍白。
三宝颤巍巍的起身,推开大门。
里面供奉着一座金身,还有四张画像。这四人为宁皇、长安、段文鸯、心广。
他在金身前点了香,燃了烛。又在每一幅画像面前点了香。
三宝虔诚再次跪拜。
三宝盘膝坐下,开始敲起木鱼,口中念念有词。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身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三宝念完经,在心广大师的往生牌处放了一个桔子。
长安叹了一口气,原来心广已死。
三宝转身出了大殿,轻轻的关上大门。
他再一次跪拜,只是这一次很慢很慢。
当年的小和尚已变成了老和尚,这里曾是他剃渡的地方,也是心广收他为徒的地方。只是这里再也见不到师父笑容,也听不到师父的教导声音。
曾经跟着师父不觉得有什么,一旦师父离开,才知道弥足珍贵。
往事幕幕,犹在眼前。
那一年,父死母亡,他卖屋葬父母。
三宝来到白马寺,已饿晕在地。
心广煮了粥,亲自喂了他。
三宝醒后,一连吃了三大碗。
心广则柔声道,
“不要急,慢点吃,还有。”
当他吃到打了饱嗝,心广拿了一个桔子,并说道,
“吃吧!这样容易消化。”
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桔子。
跟了师父后,他有了吃,更有了穿。
从此以后,从未冷过,也未饿过。
只是有时觉得,师父为高僧,怎么可以偷蒙拐骗?
他很是不理解,但只有暗地说上几句。
都说佛家之人,吃素不吃荦。
可师父却常常偷吃,而且和那个叫朱阳一起。
他曾厉声质问,师父却震震有辞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且还笑着问他,三宝,你吃不吃?挺好吃的!
每到此时,他气得跺了跺脚,三天不理师父。
他曾听香客说,不知为何,方圆十里的狗总会无缘无故的消失。
那时的他,在心中默念,罪过!罪过!
三宝离开了大殿,来到后山。
只见那里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心广大师之墓。
点了香,跪拜。
“师父,你什么时候来接我?”
说完之后,三宝泪流满面。
“师父您曾说,白马寺是您的家,也是三宝的家。可是这里没有了师父,家还是家吗?”
师父是修真者,可以活很久很久。
心广曾告诉他们,你们是凡人,他是修真者。所以,你们归去之日,他会送行。
师父走了,师兄也走了,只留下他苟活于世。
自从白马寺被封为护国神寺,曾经的那一份惬意时光就消失了。
这里,有了光环,更有了修真者坐镇。
这山下还驻扎了军队。
师父很忙碌,天天都有人拜访 。
虽然地位提升了,香火也旺盛了,但少了那一份自由。
师父曾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福祸相依。白马寺成了明珠,就少了一份自在。这很公平!
可是,他不喜欢!
风吹过树枝,阳光点点,穿叶而过。
正如这人生,斑斑点点,无可奈何。
三宝轻轻的抚摸着墓碑,想感受到曾经的那一抹温暖。
人已逝,情已断,心还暖吗?
佛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可是他有心,他也不敢忘。
三宝从未想过取真法,只想陪着师父。
三宝曾在佛书上看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他日日念佛,日日忏悔,只求来世再做师父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