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的手段并不高明,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皇后花了大力气去调查,最终的结果让弘时大吃一惊。
他没想到安陵容这么有本事,毕竟在先帝时期,安陵容一直都是柔柔弱弱的形象,没想到竟然是一株有毒的美人花。
随后就命令夏昕去搜查关于太后的恶行,并让人将太后软禁在慈宁宫里,不让她有任何动手的机会。
“你的意思是香料也可以伤人?从先帝时期太后就恶行满满了?”
“是的,皇上,这都是证据。”
没人能比夏昕更知道安陵容的事,用结果去推过程,拿证据,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皇上和太后成了对立面,有个礼部的官员提醒皇帝大清以孝治国,却被弘时将这人撵回家吃自己了。
在他看来,自己的心腹说的对,重用汉臣没有问题,若是事事都顺着他们,就要被当成仁宗了。
其实这也是夏昕在为弘时洗脑,汉臣哪里都好,就是对女性不太友好,所以她得让有压迫女性思想的官员,早点回家。
这个回家的礼部官员就是一个典型,爱好江南瘦马,又极度崇尚程朱理学,他家的女人活的生不如死。
其实大清入关后,就开始要求汉人不让女子缠足,可惜经历了好几个皇帝依然没什么成果。
“皇上,若您能做成这件事,岂不是比先帝还要厉害吗?”
“可是就连皇玛法都做不到,朕怎么可能让那些人听我的?”
随后,夏昕就说了她有办法给皇帝搞金银。乌雅家和乌拉那拉家连宗,只有宜修的娘家倒了大霉,皇帝完全可以趁现在没有子女搞一波包衣家族。
有自己护着,肯定不会让他有危险,至于以后?只要恩威并施,他就能控制好这些服侍的人。
随后的半年里,皇帝果然开始针对乌雅一族,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先帝的母族倒霉,众人只以为弘时是在为齐妃报仇。
所以乌雅家被抄家,对于其余的包衣家族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危机感。有点渠道的都明白齐妃是怎么死的,之前倒霉的只有宜修的母族,估计如今皇帝又想起了两姓连宗的事。
对于夏昕提议后,自己就得到了好大一笔银钱这件事,弘时心里就把对方当成了心里的第一人。
毕竟到目前为止,大臣只想在他身上找好处,只有夏昕一心帮他出主意,还什么要求都没提。
太后被压制后,宫里就只剩下两个不太聪明的主子,那些人精子甚至对夏昕比皇帝还要重视,因为这人是个不好糊弄的。
一年后,夏昕将安陵容和她的儿子送到了圆明园,因为这人小动作不少,虽然伤不了人,却能恶心人。
弘时忍无可忍之下,将清渠送到了皇后身边,就让夏昕送太后离开。
作为安陵容最后的倚仗,清渠的离开让她知道自己再也没有作妖的能力了,夏昕没有查出清渠害人,这人又是一个聪明的索性就提议皇帝将人送到皇后那里。
先帝的嫔妃大多被他自己搞废了,熹贵妃玉娆陪葬,欣常在被后来成为贤贵妃的安陵容搞死,瓜尔佳氏爆料先帝的绿帽子,也没活多久。
后宫只剩一些低位的太常在,太答应。通通被送到了寿康宫住大通铺,如今安陵容去了圆明园,这宫里就变成了皇后的天下。
不怕蠢人做蠢事,就怕蠢人灵机一动。为了预防李皇后搞事,夏昕将清渠送到对方的身边,也是有提点的意思。
前朝一些没什么权势的小官被暗地里送出去办学,新鲜出炉的皇家学院不收家里有裹足的学子。
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人在意,等到科考的时候弘时只录用了皇家学院的人,这才让朝堂开始混乱,还说弘时这会让天下学子寒心。
“不让女子裹足,是大清立国就颁发的诏令,朕不过是在践行祖宗的命令,怎么就让他们寒心了?他们不让朕尽孝,难不成还要把这些人供起来不成!”
这番话是夏昕提前告诉弘时的,赔上弘时面无表情的脸,朝中的臣子也不能说让皇帝改令。
这就是针对他们的阳谋,选人的权利在皇帝的手中,你可以一直和他对着干,不过就看谁耗得过谁。
百姓们知道不让裹足就能送孩子进学,态度不是一般的积极,随着皇帝录用的人越来越多,皇家学院也成了各个学子心中的圣地。
这下子,为了自己的前程,对于裹足那就是一万个不答应,有人裹了都要放。
有些家族还想暗地里瞒天过海,夏昕可以指使鸟类,比天眼还要清楚真相是什么,于是没有一个能在弘时面前做小动作。
这样一来,朝臣以为皇帝手里有什么厉害的组织,态度恭敬了不少。皇帝觉得夏昕办事靠谱,放权越来越多,最终夏昕成了宫人私下里称呼的‘九千岁’。
裹足的事暂时告一段落,准格尔在皇权交替的时候就预备搞事,非要让胧月和亲。弘时是个心软的兄长,心里不愿意,又怕朝臣骂他。
“皇上,以德服人的前提是对方听得懂话,您登基不久,何不让准格尔成为立威的那只鸡。”
为了这场战事,夏昕又告诉了弘时倭岛有金银,只要震慑住别人,这些东西就都是大清的。
这样一来,弘时对于准格尔就不留情面了,派出大将军去对战。
等到战事结束,倭岛金银拿回大清,夏昕又以让天下人纪念李太后为由,提议皇帝开办女子学院,并且让先帝的那些女人去当先生。
皇后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也得同意这个提议,毕竟她怎么成为皇后的谁都知道原因。
弘时确实和李太后的感情很好,于是真的同意了夏昕的这个提议,并且在完工以后亲自为学院写了名字。
夏昕这一次,利用弘时这个憨憨,一辈子的时间提升了女子的地位和汉人的生存处境,直到接任的皇帝完全被汉臣洗脑,她才放心离开,总不会出现大清不让汉人百姓识字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