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家风如炬照前路
清晨七点的阳光,透过“启航科技”会议室的落地窗,在红木长桌上投下一道斜长的光影。李渊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桌上摊着的“智能养老社区”项目计划书,封皮右下角印着两个稚嫩的签名:李阳、李悦。这是昨天晚上,两个孩子趴在客厅地毯上,一笔一划描上去的。
“李总,这是最后一轮融资的风险评估报告。”项目经理陈峰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李渊面前,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投资方坚持要占股49%,还要求派三名高管进入核心团队,否则就撤回资金。”
李渊翻开报告,目光落在“资金缺口1.2亿”那一行,眉头微微蹙起。他想起三年前辞职创业时,苏瑶将家里的积蓄和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抵押款,一并放在他手里时说的话:“我信你做的事——让老人能安安稳稳过日子,比什么都有意义。”那时的启航科技,还只是小区车库里的一个小作坊,如今虽已成为行业内的新锐企业,却在关键项目上卡了壳。
“投资方的底线在哪里?”李渊抬起头,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十几名员工。这些人里,有跟着他从车库起家的老部下,也有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又忐忑的神情。
“他们说……最多让到45%,但高管名额不能少。”陈峰的声音更低了,“而且要求项目必须在一年内落地,否则就要按违约金条款清算资产。”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鸟鸣都清晰可闻。李渊端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温水——杯子是苏瑶去年送他的,杯身印着两个孩子的涂鸦: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举着向日葵,旁边的小男孩扛着小树苗,下面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加油”。
“一年落地,太紧了。”技术总监老周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智能监护系统还在调试,养老社区的建筑图纸也才过了初步审核,就算现在开工,光基建就要十个月。”
“而且45%的股份,相当于把公司的半条命交出去了。”市场部经理张姐补充道,“投资方要是插手项目决策,咱们之前坚持的‘公益优先’原则,恐怕就保不住了。”
李渊沉默着,指尖在杯身上轻轻摩挲。他想起上周去市养老院考察的场景:八十岁的王奶奶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念叨着“想看看重孙子,可孩子爸妈要上班,没人送我去”;失智的李爷爷,每天都在走廊里来回走,嘴里重复着“我要回家,我儿子该放学了”。那些画面,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李总,要不……咱们再找找其他投资方?”陈峰试探着问。
“来不及了。”李渊摇了摇头,“项目立项时,咱们就和民政局签了协议,三个月内必须启动建设,否则就要赔偿违约金。而且,其他投资方要么要求更高,要么不看好养老行业的回报周期。”
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压抑了。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瑶端着一摞刚打印好的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大家辛苦了,我刚去楼下买了早餐,先垫垫肚子再聊吧。”
她将油条、豆浆一一分到每个人面前,最后走到李渊身边,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李渊展开一看,上面写着:“晚上回家,跟孩子们聊聊。”他抬头看向苏瑶,她冲他眨了眨眼,眼神里满是鼓励。
早餐过后,会议继续进行。李渊将投资方的要求逐条列出,和大家一起分析应对策略。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讨论了一轮又一轮,却始终没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李渊站起身,声音坚定:“今天先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明天早上九点,我们再开会决定。”
员工们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李渊和苏瑶。苏瑶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李渊握住她的手,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我就是怕……辜负了大家的信任,也怕咱们坚持的东西,最后保不住。”
“还记得咱们刚结婚时,你在部队执行任务,三个月没联系吗?”苏瑶坐在他身边,轻声说道,“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担心,但我知道你做的是对的事,所以再难也能扛过去。现在也一样,只要咱们心里的方向没变,就不怕走弯路。”
李渊点了点头,心中的烦躁渐渐消散。他知道,苏瑶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晚上回到家,两个孩子正趴在客厅的地毯上画画。看到李渊和苏瑶回来,李阳立刻举起画纸:“爸爸,妈妈,你们看我画的智能养老院!有会讲故事的机器人,还有能飞的轮椅!”
李悦也跟着举起画纸:“我画了好多小朋友,他们都来陪爷爷奶奶玩,爷爷奶奶再也不会孤单了!”
李渊蹲下身,接过孩子们的画纸,眼眶有些湿润。画纸上的线条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真和温暖。他想起自己做这个项目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老人们能像孩子们画里那样,安享晚年吗?
“爸爸,你怎么了?是不是不开心?”李阳拉了拉李渊的衣角,仰着小脸问。
李渊摇了摇头,笑着说:“爸爸没有不开心,爸爸是觉得你们画得太好了。对了,你们觉得,如果有叔叔阿姨想帮我们建养老院,但他们要拿走一半的房子,我们还要不要让他们帮忙?”
李阳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认真地说:“如果他们能帮我们把养老院建得更好,让爷爷奶奶更开心,那就可以呀。但我们要跟他们说好,不能让他们欺负爷爷奶奶。”
李悦也跟着说:“对!还要让他们听爸爸的话,爸爸说什么就是什么!”
孩子们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李渊心中的迷雾。他突然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股份多少,也不是谁来管理公司,而是能不能守住“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初心。只要初心还在,就算遇到再多困难,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九点,会议室里再次坐满了人。李渊将孩子们的画纸贴在白板上,笑着说:“大家看看,这是我儿子女儿画的智能养老院。他们说,只要能让爷爷奶奶开心,就算让别人帮忙也没关系,但不能让别人欺负爷爷奶奶。”
员工们看着画纸上的内容,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我想好了。”李渊收起笑容,目光变得坚定,“同意投资方的要求,但我们要在协议里加几条补充条款:第一,智能养老社区的公益属性不能变,所有收费标准必须经过民政局审核;第二,核心技术团队必须由我们掌控,投资方派来的高管只能参与行政和财务决策;第三,项目落地后,每年要拿出10%的利润,用于资助贫困老人。”
陈峰愣了一下,连忙说:“李总,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投资方不一定会同意啊。”
“不试试怎么知道?”李渊拿起桌上的项目计划书,“我们做这个项目,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投资方连这些基本的原则都不能接受,那这个合作,不谈也罢。”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投资方代表王总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惊讶的神情:“李总,刚才你们的话,我在门外都听到了。说实话,我做投资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们这样,把公益看得比利益还重的团队。”
他走到李渊面前,伸出手:“那些补充条款,我同意。而且,我们可以把股份降到40%,高管名额也减少到一名。我相信,和你们这样有担当的团队合作,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
李渊愣住了,他没想到王总会如此爽快地答应。他握住王总的手,激动地说:“王总,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不用谢我,是你们的初心打动了我。”王总笑着说,“我母亲去年住进了养老院,我深知老人们的需求。能参与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中,是我的荣幸。”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启航科技和投资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智能养老社区项目也顺利启动。李渊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项目工地上,从建筑施工到设备安装,从人员培训到系统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苏瑶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后勤保障,为团队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李阳和李悦也没闲着,他们经常跟着苏瑶去项目工地,给工人们送水送水果,还会给正在建设的养老院画壁画。孩子们的到来,给紧张的工地带来了不少欢乐,也让工人们更加干劲十足。
一年后,智能养老社区正式建成。开业那天,阳光明媚,锣鼓喧天。养老院里张灯结彩,老人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奶奶坐在会讲故事的机器人旁边,听着机器人讲的童话故事,笑得合不拢嘴;李爷爷则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通过视频电话,和远在国外的儿子、孙子聊得热火朝天。
李渊和苏瑶站在养老院的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李阳和李悦跑过来,分别抱住他们的腿:“爸爸,妈妈,我们成功了!爷爷奶奶们都好开心啊!”
李渊蹲下身,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笑着说:“是啊,我们成功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养老院,让更多的爷爷奶奶能安享晚年。”
苏瑶也笑着说:“而且,我们还要把‘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家风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还有更多的人,都能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这时,王总走了过来,递给李渊一份文件:“李总,这是我们公司的投资意向书。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养老社区项目。我相信,在你们的带领下,这个项目一定能帮助更多的老人。”
李渊接过文件,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知道,自己和苏瑶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将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的前路,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智能养老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老人们在花园里散步、聊天,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工作人员们忙碌着,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这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正是李渊和苏瑶心中最美好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因为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终于变成了现实。
家风如炬,照亮前路。李渊和苏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风的传承与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有担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而他们的故事,也将会永远流传下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