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月光润土催新苗 情谊传薪拓新程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月光,总带着一种能穿透岁月的温柔。它漫过学院教学楼的红砖墙,将窗棂的影子投在李渊案头的技术手册上,那些标注着“沙质土壤玉米种植参数”的字迹,在月色里仿佛有了生命;它淌过田间的滴灌管道,在黑色管壁上折射出细碎的银光,顺着管道蜿蜒的方向,能看到连片的玉米田在夜色中舒展着叶片,像极了沉睡的绿色海洋;它还落在示范园门口的“友谊石”上,石头上“共商共建共享”六个烫金大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去年第一批学院毕业生亲手刻下的,每一笔都藏着跨越国界的心意。
李渊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发酸的眉心。桌角的白瓷杯还冒着热气,里面是苏瑶睡前泡的菊花茶,花瓣在水中舒展,散着淡淡的清香。自从奥罗米亚州的咖啡园遭遇白粉病后,他就忙着优化“作物病虫害应急方案”,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他白天在田间记录的实操要点,也有苏瑶补充的本土化防治建议。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虫鸣,混着远处农户家隐约的笑语,让这片远疆的夜晚显得格外安宁。
“还在忙?”苏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刚洗过的皂角香。她把一件薄外套搭在李渊肩上,目光落在手册上:“又在改应急方案?我看你这几天都在调整咖啡白粉病的防治流程,是不是觉得之前的步骤太复杂了?”
李渊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淌进心里:“嗯,坦桑尼亚的学员反馈,之前教的‘三步防治法’里,稀释杀菌剂的比例不好掌握,他们那边没有精准的量杯,很容易配错浓度。我想把比例改成‘一碗水配半瓶盖杀菌剂’,再画个简易的量杯示意图,这样就算没有专业工具,也能配得准确。”
苏瑶在他身边坐下,翻开手册的空白页,随手画了个带着刻度的碗状图,旁边还标注着“用农户常用的陶碗即可”:“我觉得还可以加一节‘自制工具课’,教他们用竹筒做量杯,用树枝做搅拌棒。你看,上次姆瓦纳维纳改造的锄头,不就是用当地能找到的材料吗?越接地气的方法,越容易落地。”
两人凑在一起,头挨着头讨论起来。月光从窗外探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满技术资料的桌面上。这样的夜晚,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常态——五年前刚到这片土地时,他们也是这样在煤油灯下手拉手琢磨,从如何改良盐碱地,到如何让江南稻种在非洲扎根,每一步都浸透着心血,也藏着无数个这样并肩解决问题的瞬间。
第二天清晨,示范园的田间就热闹起来。李渊带着几名技术员,在沙质土壤试验田里插下标记桩,桩上用红漆写着不同的株距参数:“1.2米x0.8米的株距,适合坦桑尼亚的沙质土,既能防倒伏,又能保证通风。”他一边说,一边用锄头在地上划出种植沟,动作娴熟得像个老农民——这是他在部队里练出的本事,不管是握枪还是握锄头,都带着一股踏实的劲儿。
不远处,苏瑶正和娜奥米一起,教学员们用竹筒做量杯。她拿起一段晒干的竹筒,用刀仔细削出刻度:“从竹筒底部往上,每三指宽刻一道线,第一道线是‘一碗水’,第二道线是‘两碗水’,这样配杀菌剂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德杰姆拿着竹筒反复比对,突然眼睛一亮:“苏老师,我家的陶碗刚好和这个竹筒的‘一碗水’一样多,以后配药就用陶碗量,太方便了!”
苏瑶笑着点头,转头看向田埂边的“儿童种植园”。李悦正蹲在地上,给非洲孩子们分发新培育的向日葵种子,她手里拿着一张画满卡通图案的卡片:“大家看,这是‘向日葵成长日记’,你们可以把种子种下后,每天画一画它的样子,看看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孩子们兴奋地接过卡片,小手里攥着金黄的种子,像握着宝贝一样小心翼翼。
李阳则背着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盘旋。他操控着无人机,将土壤湿度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平板电脑上:“爸,东边的试验田湿度有点低,需要打开滴灌系统补点水。”李渊抬头看了看天,清晨的阳光已经有些刺眼,他对着对讲机说:“好,把滴灌时间设为20分钟,注意观察土壤渗透情况,别积水。”
中午休息时,示范园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奥罗米亚州咖啡合作社的塔菲拉。他手里捧着一个用芦苇编织的篮子,里面装着新鲜的咖啡果,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李专家,苏专家,你们快尝尝!这是咱们咖啡园新结的果子,比去年大多了,都是按照你们教的方法种的!”
苏瑶接过一颗咖啡果,剥开外皮,露出里面鲜红的果肉:“长得真好,果肉饱满,说明土壤肥力够了。上次教你们的‘咖啡渣堆肥法’,用得怎么样?”塔菲拉连连点头:“太好用了!我们把咖啡渣和羊粪混在一起堆肥,施到田里后,咖啡树长得特别壮,连白粉病都少了很多。”
李渊让技术员取来土壤检测仪器,当场给咖啡园的土样做检测。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2.3%,比去年提高了1.1%。“效果很明显,”李渊笑着说,“接下来可以尝试种一些矮化咖啡品种,既能提高产量,又方便采摘。我已经让人从国内寄了种苗,过几天就能到。”
塔菲拉激动得握住李渊的手,眼眶都红了:“太感谢你们了!以前我们种咖啡全靠天,现在有了你们教的技术,再也不用怕收成不好了。合作社的农户们都说,是中国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下午,李渊和苏瑶带着塔菲拉去参观学院的实训基地。在“农产品加工车间”里,几名学员正在学习用咖啡果制作果酱。苏瑶拿起一瓶刚做好的果酱,递给塔菲拉:“尝尝看,这是用你们的咖啡果做的,酸甜可口,既能当零食,又能搭配面包吃。以后你们的咖啡果除了卖咖啡豆,还能做果酱、果汁,增加收入。”
塔菲拉尝了一口,脸上满是惊喜:“太好吃了!我从来没想过咖啡果还能做果酱。要是我们合作社能自己生产果酱,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没问题,我们可以开个‘农产品加工培训班’,教你们制作果酱、烘干咖啡果,还能教你们设计包装,把产品卖到更多地方去。”
夕阳西下时,塔菲拉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示范园。李渊和苏瑶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心里满是欣慰。李阳和李悦也走了过来,李阳手里拿着一张无人机拍的照片,照片上是连片的玉米田和咖啡园,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李悦则拿着一张孩子们画的“向日葵成长日记”,上面画着一株刚发芽的向日葵,旁边还写着“谢谢中国朋友”。
“爸,妈,你们看,这是今天无人机拍的全景图,咱们的示范园越来越大了。”李阳兴奋地说。苏瑶接过照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田野:“是啊,从一开始的几亩试验田,到现在的连片种植,再到办起学院,咱们这五年没白忙。”
李渊望着远处的夕阳,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刚来到这片土地时,面对的是一片贫瘠的荒地和村民们怀疑的目光;如今,这里变成了丰收的沃土,村民们脸上满是笑容,学院里的学员们带着技术回到家乡,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这一切,都像一场梦,却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夜幕再次降临,月光又一次洒在示范园的土地上。李渊和苏瑶坐在院子里,煮着从奥罗米亚州带回来的咖啡。浓郁的咖啡香弥漫在空气中,李阳和李悦在旁边翻看白天拍的照片,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你看,”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这月光好像也在为咱们高兴,把咱们的示范园照得这么亮。”李渊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心中满是安稳:“是啊,这月光不仅照亮了咱们的示范园,也照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在这里耕耘,把技术传得更远,把友谊织得更密,让中非友谊之花在更多的土地上绽放。”
远处的学院教学楼里,还有几间教室亮着灯,那是学员们在挑灯夜读,他们手里捧着的技术手册,记录着跨越山海的智慧;田间的滴灌管道还在轻轻滴水,滋养着即将成熟的庄稼,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在这片远疆的沃土上,李渊和苏瑶用双手创造了丰收的奇迹,用真心编织了深厚的友谊,用行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谛。而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与事业,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岁月的浇灌下,早已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