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是回答书友 人类才是永恒 关于出现的水晶“文明之理”的设定说明。
亚空间共鸣的产物:
“文明之理”诞生于一个文明行将就木的瞬间,当智慧种族的灯火即将熄灭,其存在的本质、历史的沉淀、成就的辉煌以及命运的终结,皆在濒临消亡的刹那与亚空间产生不可言喻的深度共鸣。而亚空间则以“文明之理”作为回应,将其文明的精髓凝聚成一种物质化的存在。它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虚幻,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
文明灭绝的触发:
“文明之理”的形成并非文明主动行为,而是一种被动触发。当一个文明因战争、灾难、内耗或某种不可抗力而走向终结,其文明之火摇摇欲坠,即将彻底熄灭时,亚空间会如同一面无形的镜子,映照出这最后的辉煌与衰败,最终在亚空间中凝聚成“文明之理”。它既是文明消亡的证明,也是对亚空间的一种告别——一个文明在宇宙中最后的回响
灵能者的纽带:
在文明灭绝的最终时刻,亚空间会“选中”一位或几位拥有强大灵能的个体作为“文明之理”的承载者或见证者。这些灵能者能够感知到“文明之理”的存在,并可能与之产生某种精神连接。
亚空间可见性:
“文明之理”一旦形成,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的秘密,而是亚空间历史的一部分,如同一个文明在亚空间留下的“照片”或“墓碑”,记录着其存在与消亡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可见性不仅是对逝去文明的纪念,也是对亚空间的一种警示——提醒所有存在,文明的兴衰是宇宙间永恒的循环,而“文明之理”则是这一循环中最深刻的见证。
文明重量的体现:
“文明之理”的存在,直接证明了该文明在亚空间中的“重量”或影响力。一个文明越是庞大、越是深入亚空间,其“文明之理”就越加显着,对亚空间的影响也越大。这个“显着”并不是体积,而是被其他文明注意到的能量波动。
物质形态:
在现实世界中,“文明之理”通常表现为一个高度凝聚的能量体,其形态因文明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最常见的形象是一块大概长不到两米的水晶柱。其表面可能呈现出该文明特有的符号、色彩或纹理,靠近它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逝去文明的低语。
灵能者的选择标准:
亚空间选择灵能者的标准可以设定为:个体灵能的强度、与文明的联系程度、以及是否愿意承担见证文明消亡的责任。
文明之礼的持续时间:
“文明之理”在亚空间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与其曾经的辉煌程度和影响力成正比。越是强大的文明,其“文明之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可能跨越数千年、数万年甚至更久,成为亚空间中永恒的纪念。而那些短暂的文明,其“文明之理”可能仅存在数百年或数十年,最终消散在亚空间的深处。这种持续时间不仅是对逝去文明的尊重,也是对亚空间的一种平衡——强大的“文明之理”可能会对亚空间造成长期的影响,而短暂的则如流星般划过,不留痕迹。
====本设定部分来自书友 守夜人 经过优化整合后,成为“文明之理”的设定。
本章不算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