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
一个多月就这么过去了。
红星轧钢厂东南角。
陈宇凡站在这片新规划出来的区域,抬头看着眼前的建筑。
一栋干净整洁的三层小楼已经拔地而起。
这座专属于他的个人研究所,已经彻底建好了。
陈宇凡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从立项,到审批,再到施工......
前前后后忙活了这么久,总算是有了成果。
这栋楼就是他未来这几年,最重要的根据地,也是他攀登这个时代科技树的起点。
陈宇凡迈步走了进去。
里面的装修,已经全部完成了。
屋子里窗明几净,所有的桌椅、柜子,都是崭新的,散发着淡淡的木漆味道。
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进来,让整个大厅都显得亮堂堂的。
这和这个年代普遍的苏式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
这个年代的建筑尤其是工业建筑,讲究的是一个傻、大、黑、粗,主打的实用就行,美观和舒适度是次要的。
但这栋楼在设计方面,陈宇凡是全程参与了的。
他拿出的图纸,参考了不少后世的简约工业风和功能主义设计理念。
所以,这栋研究所在这个1963年,显得非常有未来感。
墙体是简洁的白色涂料,没有多余的装饰,地面选择的平整的水磨石,光滑的能倒映出人影。
走廊的布局,各个房间的划分,都充分考虑了人流的动线和科研的便捷性。
陈宇凡心里很清楚。
这种设计,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可能有点奇怪。
但在陈宇凡自己看来,这才是研究所该有的样子。
科研工作,需要的就是这种冷静、高效、一目了然的环境。
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装饰。
他可不想自己的研究所,搞得跟街道办一样。
陈宇凡一层一层的看过去。
这栋楼的布局,他早就烂熟于心了。
一楼是接待、行政,还有几个基础实验室。
二楼和三楼,则是核心中的核心。
几个最重要的研究室,都已经按照图纸建设好了。
陈宇凡推开了“冶金工业实验室”的门。
里面摆满了各种电炉、分析仪器和测试设备。
他心里清楚,钢铁是工业的脊梁。
这个冶金实验室,未来将承担起为国家研发各种新型合金的重任。
特种钢,高温合金,耐腐蚀材料......
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急缺的。
只要能搞出来一样,都够红星轧钢厂吃的盆满钵满。
接着,他又去了隔壁的“新型材料实验室”。
这里面更多的,是化学试剂和复杂的玻璃反应装置。
陈宇凡的目标,是在这里研究化工材料。
比如高性能的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甚至是半导体材料的初步提纯研究......
这个年代,大家对材料学的认知,还很朴素。
陈宇凡要做的,就是把后世的理念带进来。
然后是“能源技术实验室”,这个主要是针对内燃机效率和新型能源的。
再隔壁是“精密机械实验室”。
这是为了未来的机床,做理论储备和零件攻关用的。
这每一个实验室,每一台设备......
都是陈宇凡未来科技蓝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