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北京,运河码头蒸腾着潮湿的水汽。郑森站在北上官船的甲板上,望着岸边往来如梭的船只 —— 除了满载漕粮的官船,更多是悬挂着 “格物院”“海事司” 旗号的货船,有的堆满南洋运来的橡胶、香料,有的则装载着西洋钟表、镜片,甚至能看到几艘船的甲板上,工匠正小心翼翼搬运着半人高的铜制齿轮,引得岸边百姓驻足围观,议论声里满是对 “海外奇物” 的好奇。
“郑大人,格物院总部到了!” 随从的呼喊拉回郑森的思绪。马车驶过正阳门,街道两侧的景象更让他惊叹:昔日专营绸缎、茶叶的商铺旁,多了挂着 “新式织机坊”“算学馆” 招牌的铺面,几个穿着格物院青色工装的工匠,正围着一台木质机械演示,引得路人拍手叫好;街角的报栏上,贴着最新的《格物通报》,上面画着简化的 “望云车” 图纸,旁边标注着 “可窥百里海面,助我水师御敌” 的字样。
“这京城…… 竟变了这么多。” 郑森喃喃自语,心中忽然明白,大员的战火与格物院的探索,早已在帝国心脏掀起了变革的涟漪。抵达格物院总部时,值守官员却递来一份密函:“郑大人,陛下在天工阁召见您,徐阁老已在等候。”
天工阁位于西苑深处,青砖砌成的墙体上刻着复杂的几何纹路,门口值守的侍卫皆佩火器,气氛肃穆。推开门的瞬间,郑森的目光便被厅中巨大的物件吸引 —— 那是一个覆盖着深蓝色绒布的沙盘,足有半间屋子大小,绒布边缘露出的部分,能看到精细的木质山脉与铜制河流,甚至有微型的船只模型泊在 “海域” 上。
“郑森来了?” 陈默转过身,一身玄色常服,手中拿着一根银制推杆,“来看看,这是朕与徐先生耗时半年,整合西人海图、水师航线记录与古籍舆地志,做成的《坤舆万国全图》沙盘。” 他抬手掀开绒布,完整的沙盘豁然展露:亚细亚大陆的轮廓清晰可见,大明疆域用朱红标记,南洋诸岛、欧洲海岸乃至模糊的南北美洲轮廓,都以不同材质区分,更令人震惊的是,印度洋、太平洋上用金线标注着洋流方向,几处关键航道旁还刻着 “冬夏风向”“暗礁位置” 的小字。
郑森快步上前,目光扫过沙盘上的大员岛、琉球,最终落在遥远的大西洋:“陛下,这沙盘…… 竟能涵盖如此广阔之地?” 徐光启笑着补充:“森儿,你在大员用‘望云车’窥海面,陛下则想让我大明看清这整个天下。如今西人驾船东来,若我们连世界之大都不知,何谈海权?”
陈默放下银杆,神色转为凝重:“郑森,朕召你回京,非为嘉奖,而是有一桩关乎国运的大事,需你牵头。” 他指向沙盘旁的一张案几,上面放着一个铜制模型 —— 底座是方形锅炉,中间竖着一根带活塞的铜管,铜管连接着一组齿轮,齿轮旁还装着两个木质明轮。“此物,朕称之为‘火汽机’,若能将其装在船上,造出不依赖风帆、人力的‘飞轮船’,我大明水师方能真正纵横四海,无惧风浪!”
“不依赖风帆人力?” 郑森的呼吸骤然急促,他伸手触碰铜制模型,指尖能感受到活塞与齿轮咬合的纹路。徐光启递来一卷图纸,上面画着锅炉烧水、蒸汽推活塞的示意图:“森儿,你在大员研究过火药爆燃之力,这‘火汽机’则是借水火之力 —— 水沸成汽,汽推活塞,活塞带动齿轮,齿轮再转明轮,船便能自行前进。陛下说,这叫‘以天力代人力’。”
郑森盯着图纸,脑中飞速运转:他想到海上无风时战船的窘境,想到漕运船只逆水行舟的艰难,若 “飞轮船” 能成,不仅水师战力会跃升,内河运输、海外贸易都将迎来巨变!可随即,他又意识到其中的难题:“陛下,徐先生,锅炉需耐高温,活塞需密封不漏汽,齿轮需承受巨力,这些…… 眼下的工艺能做到吗?”
陈默拍了拍他的肩:“正因难,才需你这样懂格物、知实务的人来做。朕任命你为‘飞轮船’项目副总监造,徐先生总揽全局,你负责具体研发 —— 从锅炉材质到齿轮咬合,从蒸汽压力测算到明轮设计,有任何需求,格物院的工匠、算学家、 metallurgist(冶金师,以 “五金匠” 代称)皆听你调遣,国库专款拨付,朕只要结果!”
这番话掷地有声,郑森看着皇帝眼中的信任,看着徐光启鼓励的目光,心中的犹豫瞬间消散。他跪倒在地,双手接过任命文书:“臣郑森,定不辱使命!纵使穷尽毕生所学,也要造出‘飞轮船’,助大明扬威四海!”
离开天工阁时,暮色已浓,格物院的工坊仍灯火通明,工匠们正在赶制 “火汽机” 的试验部件。郑森站在工坊外,看着熔炉中跳动的火焰,仿佛看到了 “飞轮船” 破浪而行的景象。可他也清楚,前路必然布满荆棘:耐高温的钢材如何炼制?蒸汽压力如何控制才不会引发爆炸?明轮的尺寸与转速如何匹配船身?这些难题,都需要一点点摸索。
与此同时,京城驿馆内,葡萄牙使者正对着地图发愁 —— 他们原本想以 “助战之功” 索要澳门关税权,可如今大明连 “飞轮船” 都在研发,底气愈发足,谈判怕是难如所愿;巴达维亚的荷兰总督扬森,已收到探子关于大明 “研究新式动力船” 的密报,虽不知详情,却也隐约感到威胁,开始加速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联络;日本江户城内,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看着大明送来的 “飞轮船” 草图(实为简化版),脸色苍白,愈发不敢轻视这个东方邻国。
所有人都不知道,天工阁内那台小小的铜制模型,将在未来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郑森站在工坊的熔炉旁,拿起一块刚炼出的铁块,感受着掌心的温度 —— 这不仅是一块金属,更是大明海权未来的基石。可他也明白,研发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或许会有无数次失败,或许会遭遇外部势力的阻挠,甚至可能…… 付出生命的代价。
郑森将如何攻克 “火汽机” 的材质难题?荷兰与英国是否会联手阻挠大明的研发?葡萄牙使者在谈判中会做出怎样的让步?这台承载着帝国希望的 “飞轮船”,何时才能真正驶入大海?一场关乎科技与国运的较量,已在京华的灯火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