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繁忙之际,大家在工作之余利用阅读《白鹿原》来放松身心。
然而,《白鹿原》即将完结的消息让广大读者感到遗憾和失落。
尽管读者们对此感到失望,但梅文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毫无表示。
梅文华,人称文华哥,他在文坛的佳作广为人知。
于海棠在食堂向他询问,他那本书是否即将完结。
这段时间,她频繁接近梅文华,聊的都是他感兴趣的话题,显然是回去恶补过。
杨思察觉到一丝危机感,笑着回应说书的完结尚未确定,不要听信传言。
梅文华神态自若,虽笑着却不回答。
梅淮如看到这一幕,内心复杂。
当初梅文华截胡她的事情仿佛昨日事,如今梅文华周围围绕着众多年轻姑娘,而她只能眼睁睁看着。
她内心后悔不已,低声哭泣,这一切应该是她的。
然而事情已无法改变,只能独自悔恨。
梅文华回到家,引起众多议论。
三大妈和阎埠贵听闻梅文华近况后各有心思。
三大妈担心自家错过机会,催促阎埠贵采取行动。
阎埠贵内心不爽,认为被儿子误导,但他明白年轻人间的竞争方式。
梅文华身边围绕众多女性,但无人敢说什么。
货比三家,挑选合适的人,这是正常现象。
三大妈提议介绍冉老师给梅文华,认为她是知识分子、大学生,梅文华定会满意。
阎埠贵不以为然地瞥了一眼,轻蔑地说:“这位梅文华似乎并不急于找寻伴侣,我们又何必操心?”
三大妈则一拍手:“那怎么办?”
这时,阎埠贵放下手中的报纸,嘴角勾起一抹笑。
他透露了一个消息,四九城即将掀起文学热潮,这是他大展身手的机会,梅文华的事情暂时可以搁置。
他自信地表示,凭借自己的文学造诣,定能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梅文华能因写文成名,我也一定可以。”
他在心中暗自较劲。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因此他决定将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对于梅文华的个人问题暂时不再过问。
三大妈虽然有些疑虑,但并未多言。
她知道阎埠贵虽然节俭,但从不干糊涂事。
不久之后,这一消息竟然成真了。
与此同时,梅淮如在院中洗菜时遇到了何雨柱。
两人虽然保持着距离,但何雨柱仍然关心地问她是否又去派出所了。
梅淮如满脸愁容地表示儿子依然下落不明。
何雨柱虽想安慰她,却看到梅文华悠闲地走进院子,他的安慰卡在了喉咙里,心生怨气地埋怨梅文华一直游手好闲。
“还知道回来?是不是觉得找到女人更重要?”
何雨柱嘲讽道。
近期梅文华风头正盛,周围一片繁忙的社交场景围绕着他。
不仅厂花杨思和播音员于海棠向他频频示好,就连轧钢厂工人到各级主任,乃至厂长都纷纷想为他牵红线。
这一景象让何雨柱心生嫉妒,他之前也曾追求于海棠却无果,如今却看梅文华受到如此待遇,心中自然不甘。
然而,梅文华面对何雨柱的嫉妒,却以嬉皮笑脸的态度回应,甚至挑衅他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
何雨柱面对这种情况,既愤怒又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梅文华得意洋洋地离去。
梅淮如的双眼在梅文华离开后久久无法移开,这一幕被窗户外的贾张氏看得一清二楚。
在家中,贾张氏与梅淮如因梅文华的事争吵不休,梅文华只能无奈摇头。
每日的吵闹让他心生疲惫,他只能专注于自己的新生活,准备蒸馒头、做回锅肉和水蒸蛋。
他的灵气空间近期再次扩大,出现了池塘和水田。
他计划养鱼并寻找水稻种子,期待着能吃上自家种植的大白米饭。
他正全力以赴地更新自己的作品,也希望能得到读者们的支持,包括鲜花、评价票、月票以及书评。
对他来说,在梅文华正在处理手头的事务,《白鹿原》已近尾声,预计再过一个月将完结。
他需要慎重考虑结局的处理。
饭后休息期间,张敬中和李大康来访,梅文华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准备了热水。
张敬中表示除了交付稿费外,还有两件事要告知梅文华。
他首先递上了为梅文华准备的钱财。
随后,他谈及了关于梅文华受邀加入作家协会的事宜。
对此,阎埠贵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并向他们解释了关于作家协会的一些情况。
如今被邀请加入作家协会是对梅文华的一种极高荣誉。
这个组织成立于1949年,受到上级领导的直接管理。
尽管前些年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他们的成就仍是显着的。
比如说,现今一流的报社中,有三个是由作家协会创建的。
更重要的是,成为作协的理事所享有的待遇等同于国家干部。
阎埠贵自豪地描述着作协的成就,易中海对此感到震惊。
他意识到梅文华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因此,他决定要将梅文华拉拢至自己的阵营。
同时,刘海中也感到了深深的失落,他开始怀疑梅文华是否将要走向仕途,因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听到梅文华在文学领域即将达到与国家干部同等地位的消息,他的内心极为复杂。
以下刘海中心里嘀咕:“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他特别羡慕阎埠贵,觉得他是大院里最懂文化的人。
然而,面对梅文华对加入作协的不屑一顾,他感到震惊和嫉妒。
梅文华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直接表示对作协不感兴趣,认为它只会带来束缚和限制。
这让阎埠贵愤怒不已,他觉得梅文华没有见识。
尽管刘海中觉得梅文华的思想有问题,但易中海却默默不语。
张敬中和李大康开始谈论另一件事,关于帝都报面向大众征集文章的消息。
他们提到各家报社都在加大力度,稿费丰厚,特别是燕京报。
梅文华听后点头表示理解。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每个有梦想的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加入作协还是参与报纸的征文活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梅文华则以他的 见解和坚定选择展示了他的个性和追求。
这个时代的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现在流量红利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学市场的蛋糕自然引得众多人前来争夺。
作为引领通俗小说风潮的作者,你所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在此之际,你再次挑战自我,开启梅文华接到李大康的话,微笑道:“没错,你们都知道《白鹿原》即将完结的消息吧,再加上多家报社现在都在讨论这件事情,我也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你的意见。”
现在梅文华与帝都报的关系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考虑到《白鹿原》完结后可能出现的读者流失问题,我们需要一本高质量的听到这个消息,两人很是惊喜并确认道:“真的吗?”
梅文华点头确认。
作为一名文抄公,他自然不可能只有一本书的储备。
其实在过年期间,梅文华就已经开始考虑并准备两人翻阅书稿,都对书名产生了兴趣,猜测可能是某种隐秘流派的故事。
张敬中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李大康也凑过来一起欣赏。
梅文华则悠闲地品茶。
阅读完毕后,张敬中激动地说道:“故事的质量与《白鹿原》不相上下,但题材相当敏感。”
他对此有些犹豫和遗憾。
题材虽然敏感,但如果处理得当,绝对能够引起文学界的震动。
然而这种题材的写作风险也很大。
李大康也表示赞同,如果决定要写这本书,必然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但修改可能会失去原着的味道。
梅文华则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基调至关重要,《潜伏》的基调独特而引人入胜。
但考虑到国内的现实情况,这种题材确实很棘手。
面对质疑,梅文华淡定地建议他们再仔细阅读一遍稿件。
尽管张敬中对此有些疑惑,但他们还是再次仔细阅读了稿件,试图挖掘更多的细节。
不久后张敬中激动得拍桌而起满脸涨红地大喊:“我明白了!我们都错了!”
面对他的激动情绪梅文华只是微笑着表示理解。
李大康疑惑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要变成光吗?”
张敬中急忙摆手回答:“不是的,我们理解错了。
这本书的真正基调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在歌颂那些无私的英雄,他们为了家国大义,愿意牺牲个人。
这是此书的核心所在。”
说完,张敬中满脸的激动,似乎有所顿悟。
由于梅文华没有给出完整的细稿,导致他们产生了误解。
但现在仔细研读后,李大康也发现了端倪,他赞赏道:“梅文华,你真是个才华横溢的人!”
随即朝梅文华竖起大拇指。
梅文华则以微笑回应。
文学领域的共识是敏感题材不能轻易触碰,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张敬中和李大康都认为《潜伏》一书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迫不及待想要梅文华拿出最新章节。
他们离开后,杨思来了。
她进入梅文华的家,帮助他做饭和打扫房间,表现出女主人的姿态。
她提出帮助梅文华洗衣物,梅文华欣然同意。
杨思展现出她的热情和大方,虽然有人说闲话,但她并不在意。
然而,于海棠也时常来此,引起了贾张氏的不满和梅淮如的复杂情绪。
于海棠来找梅文华时,贾张氏会恶狠狠地骂她,而梅淮如则暗示她杨思的存在。
于海棠听到某些消息后,瞪大了眼睛,气冲冲地喊着:“杨思,你等着瞧!”
然后气鼓鼓地离开了。
梅淮如微微一笑,心想:“梅文华啊梅文华,你以为我无能为力吗?既然得不到你,那我就毁掉你!”
她的心理仿佛回到了小学生时代,幼稚地期待梅文华后院起火。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