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父对全聚德的烤鸭提不起兴致,他觉得那里的烤鸭还不如自己做的味道好。
见大姨父不愿去,梅文华也没多劝,只是托他帮忙买一瓶茅台。
下班后,梅文华坐上老周的车直奔全聚德。
当晚,梅文华以一敌二,成功将老周和老陆灌得不省人事。
三人许久未聚,一直畅饮到深夜十一点才散场。
梅文华懒得送两个醉醺醺的家伙回家,索性把他们带回四合院,反正那里房间足够。
接下来的日子里,梅文华按部就班地在调查部工作。
有任务时,他便带着陈立民等人抓捕敌特分子;没任务时,他就在办公室里悠闲地摸鱼。
与陈立民熟络后,梅文华更加肆无忌惮,想摸鱼就摸鱼。
有他这个“神奇人物”
在,执法科的效率出奇地高,领导们对此十分满意。
梅文华在单位摸鱼,连分管领导老周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陈立民更不会多嘴,毕竟梅文华是正科长,他只是副手。
时光飞逝,转眼一年过去。
梅文华已渐渐习惯了下班后独自回到四合院的生活。
无聊时,他就在系统空间里逗弄大白,调解小动物们的纷争。
周末不上班,他就去大姨家,陪大姨和刘奶奶逛公园,下厨做些美味佳肴。
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唯一让他头疼的,就是大姨时不时的催婚。
妹妹梅兰在部队已待满一年,新兵训练结束后,她完全适应了军旅生活。
她在部队的待遇比梅文华好得多,想住宿舍就和战友们一起,不想住就回家。
这种自由,没几个人能享受。
每次通电话,梅兰总爱向梅文华炫耀部队生活,还故意问他羡不羡慕。
“一点儿都不羡慕!我一个人在家过得也挺好,还能随时去大姨家蹭饭!”
梅文华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些羡慕——不是羡慕吃的,而是羡慕妹妹能常常见到梅妈妈和梅爸爸。
过年时,梅妈妈他们没回四九城,梅文华已一年没见到她,心里难免想念。
不过,他的清闲日子很快结束,忙碌起来便无暇多想。
八月,受台风影响,河南遭遇特大暴雨,水库垮坝溃决。
梅文华接到命令,立即奔赴灾区抗洪抢险。
调查部大批人员参与此次抢险,只要手头没有紧急案件的,几乎全部出动。
周建军负责带队,梅文华所在的执法科十名同志全员参与。
他们开着单位的执法车赶往灾区,途中梅文华带人采购了大量药品。
感冒药、止泻药、抗生素、外伤药……能带的都带了。
为了顺利购药,梅文华还特意找老周开了条子,才从医务室拿到物资。
其他部门得知后,也纷纷将携带的物资换成了药品。
车上空间有限,药品成了最实用、灾区最急需的物资。
备齐物资后,梅文华带着科室成员当天出发。
大白也随行出征——它出色的搜寻能力让周建军格外重视,特意叮嘱务必带上它。
即便周建军不提,梅文华也会带上大白同行。
有了大白的协助,他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地图的功能。
起初路况尚可,驶离四九城后便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车轮屡屡陷入淤泥。
所幸调查部的执法车性能优越,众人只需下车推一把便能继续前行。
数小时后,四九城部队的战士们驾驶解放车赶超了他们。
运输车速度本应不及执法车,但恶劣的路况让开车的同志颇为郁闷。
无奈铁路因水库决堤损毁,各部门只能自行驱车前往灾区,避免占用运输资源。
梅文华所在科室的成员均会驾驶,大家轮流执掌方向盘。
他虽年初才学会开车,技术尚显生疏,却也参与轮换。
饿了便在车上进食,困了便小憩片刻,除非必要,车辆绝不停歇。
历经两天两夜的疾驰,他们终于抵达灾区。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四处 ,唯有地势稍高处隐约可见。
然而这些地方同样被洪水围困,淤泥痕迹表明它们也曾遭洪水侵袭,只是水位稍退。
前方的道路已被洪水阻断,周建军果断下令全员下车,背负物资徒步深入灾区。
梅文华携大白紧随队伍,同时利用系统地图扫描周边。
他发现附近村民皆聚集于一座山上,而周建军正带领队伍朝那个方向行进,便未多言。
行至半途,洪水拦路。
周建军示意众人停下:“同志们,依我观察,幸存者很可能在对面的山上。
但眼下洪水阻隔,我们需设法渡水探查。”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提议游泳渡河,但风险太大。
陈立民自告奋勇,伸手试了试水文,准备下水。
其他人纷纷响应,最终商议出较为稳妥的方案:利用备胎作浮具,以绳索系身,确保安全。
陈立民迅速取来备胎,梅文华则暗中示意大白下水探路。
大白冲梅文华翻了个白眼,示意自己不愿下水——游泳可不是它的强项。
既然大白不肯帮忙,梅文华只好亲自上阵。
以他的本事,即便遇上暗流也能轻松脱身。
不过他还是按老周的吩咐,在腰间系好绳子,推着轮胎向前移动。
幸运的是,最危险的情形并未出现,洪水深度仅有一米八左右,众人皆可通行。
当梅文华一行人成功渡河时,山上的村民们立刻发现了他们。
太好了!终于有人来救我们了!你们带药了吗?好多人都病了——感冒的、腹泻的,还有受伤流血的!
带了带了,药品准备得很充足!你们需要的都有!
周建军指挥调查部成员上岸后,立即提着药箱往山上赶。
这座小山头聚集了上百名村民,梅文华他们刚上山就被团团围住。
这下有救了!……咳咳……咳咳咳……
村民们的状况相当糟糕,咳嗽声此起彼伏。
乡亲们放心,我们既然来了就一定会想办法。
病患别着急,这次带的药品管够!周建军说完便安排梅文华他们根据各人症状分发药物。
拿到药的村民等不及烧水,直接干咽了下去。
见状,梅文华他们连忙询问是否需要帮忙烧水,这才知道山上早已没有干净水源——能取用的只有浑浊的洪水。
即便煮沸,泛着泥腥味的苦水依然难以下咽。
这一百多人已被困两天,随身干粮也所剩无几。
若非梅文华他们及时赶到,村民们原计划等水势稍退就自行转移。
周建军与曹司长勘察完地形后,发现此地不宜久留,当即决定组织村民撤离。
没有食物、缺乏净水,这座被洪水围困的必须放弃。
经过简短商议,梅文华他们决定将村民转移至停车点。
那边既能搭建临时窝棚,又可以让重症患者在车上休息。
听到周建军的安排,村民们激动得连连道谢。
梅文华带领科室成员重返洪水边,排成间隔数米的人墙为村民引路。
身高足够的村民可自行通过,老人和孩子则由他们背负过河。
公安同志,让老幼先走!一位大叔站出来喊道,年轻力壮的都跟我下水!难道要指望警察同志背你们过去吗?
话音未落,许多小伙子已跳入水中。
先前不敢涉水是因不知深浅,此刻见到梅文华他们示范,便再无顾虑。
三十多米宽的洪流中,调查部成员与村民手挽手筑起人墙,护送弱势群体缓缓前行。
一小时后,所有人安全抵达对岸,梅文华他们也手拉着手离开水面。
尽管浑身湿透,却无人抱怨。
在周建军带领下,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向着停车点进发。
周建军高声指挥道:同志们,赶紧把随身衣物分给老乡们换上,他们大多患病在身,湿衣服再穿下去病情会加重!
我这儿带了两套,全拿出来!
我带了一套,这就去取!
调查部的同志们立即奔向各自车辆,有的取出干净衣物递给老乡,没带衣物的则分发车上的干粮。
老乡们却连连摆手:警察同志,这可使不得!你们又是送药又是给吃的,哪能再要你们的衣裳?
我们自个儿带着衣服呢,换自己的就行。”
连孩子们都抿着嘴不接新衣,梅文华看得心头一酸——这些淳朴的乡亲,即便落难也不愿占人便宜。
梅文华,你带队去拾柴生火!周建军继续部署,所有车门打开,让孩子在车上更衣!病重的必须换干衣服上车休息,谁也不准推辞!
梅文华留下三人协助老乡,带着其余人在洪水冲来的断木残梁中搜集燃料,很快点燃五处火堆。
乡亲们围着火堆烘烤衣物时,他又带陈立民等人寻找水源。
浑浊的井水无法饮用,车上存水也已耗尽。
正发愁时,梅文华突然拍腿:咱们何必死磕近处?有车就能去远处运水啊!
他们很快找来水桶水缸。
安排陈立民带队运水后,梅文华独自跟着老乡前往被淹的村庄觅食。
望着已成深潭的村落,老乡叹息:这儿水深至少十米,整个村子都沉在水底了。”
本想找点存粮......梅文华望着水面,忽然瞥见树梢挂着几个鼓胀的布袋,眼前顿时一亮——这些袋子来得正是时候!
梅文华涉水取回几个麻袋,袋中残留的麦粒已被泡发胀大。
他倒空受潮的麦子,从空间仓库置换出干燥小麦,重新浸湿后码放在岸。
三袋粮食远远不够,梅文华沿村搜寻,在一处坍塌的废窑里发现半干区域。
他将空间里的小麦和玉米分批码放在窑洞临水处,仔细伪装好痕迹后,匆匆返回报信。
老周,东边废窑藏着粮食!
周建军闻言挑眉,立即带人跟随。
众人赶到时,只见梅文华纵身跃入窑洞,臂力惊人地将粮袋接连抛上地面。
最后一袋玉米刚离手,窑洞轰然塌陷,扬起的尘土中传来他的惊呼:差点交代在这儿!
毛手毛脚!周建军瞪他一眼,却不动声色地指挥搬运。
梅文华避开那道探究的目光,他知道自己的把戏瞒不过这位老刑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