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却说道:“又得折腾一摊子事,我听你哥说这个东西要花不少钱,后期也指望不上他能赚钱…”
杨皓摆摆手打断老妈的话说:“老妈,您这就算错涨了,如果姑父真能把超算弄出来,并且持续技术迭代升级研发下去,那可比钱重要多了。”
老妈不在意的说:“你不用跟我说这些,我当然知道这些对国家有用,我只是提醒你别半途而废。”
“我这肯定没问题,只要我姑父能坚持下去,我会一直支持的。”杨皓肯定的说道。
嫂子忍不住的说:“你可想好了,这可不是小钱,而且不是一年,科学研究不是一定能出成果的。”
“我知道,每年让我哥拨出专项款支持姑父,没问题,不信你问问我哥。”
这个财力赵磊还是相信杨皓的,杨皓的资产太庞大了,而且每年还在快速持续增加,支持研发小菜一碟。
稍微聊了会儿天,大家都去休息了,时间已经太晚了,有事儿明天再说吧。
-----------------
第二天,家人们跟着杨皓一同来到了公司。
这天对于杨皓的老妈和姑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她们一直盼望着能见到那位在电影界颇具影响力的双周一成的周先生。
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按照约定,周先生过来拜访见面。
见面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太多波折,一切都在友好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周先生对杨皓的到来显得格外重视。他深知,在电影行业,投资方和出品方往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他看来,杨皓不仅是个有实力的投资人,更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俗话说,“多条朋友多条路”,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圈,这样的关系网络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杨皓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深知,自己上辈子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并不足以让他在这个项目中居功。
那个角色原本就是周先生的经典演绎,他只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了一些合适的建议。
他并不想贪功,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介入而改变什么。
倒是周先生的夫人,周嫂,对杨皓刮目相看。
她眼见杨皓这里不仅有动画片制作,还有电影拍摄,更有新项目策划,样样都做得有声有色。
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投资公司,而是一家能够自己策划、制作电影的综合性影视公司。
这在她看来,是非常厉害的。
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大家很快就熟悉了起来。
中午,杨皓的老妈为了庆祝这次愉快的会面,特意请大家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餐桌上,笑声不断,气氛融洽。这次会面,不仅让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让杨皓的老妈和姑姑感到非常欣慰。
杨皓本意只是想让大家简单见个面,没有打算留下来吃顿饭。
在他看来,这种社交场合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客套,没必要过于复杂。
然而,他的老妈却深受国内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既然大家聚在一起,无论如何也要吃顿饭,这样才能体现出热情和诚意。
尤其是姑姑,她可能是出于为杨皓铺路的考虑。
在这个娱乐圈里,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她深知,认识的大腕越多,未来的机会也就越多。
这两年自己操作公司的经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这个圈子里,人脉往往比金钱和资源更加重要。
不过,杨皓对这些并不特别在意。
他上辈子在这个圈子混过,深知这个名利场的本质。
这里的人往往捧高踩低,所谓的友谊大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他并不想在这个圈子里过于张扬,也不想被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束缚。
尽管如此,赵智勤和林小阳却和周先生夫妇聊得非常热络。
他们都是华人,在国外难免会有一种同乡的情谊。
通过这次交流,他们也算是搭上了关系。
杨皓知道,在国外,华人之间确实有必要团结起来,互相支持。
大家都有各自的事务要忙,所以吃完饭后,便纷纷告辞。
杨皓没想到家人们也要走,他们说要去纽约陪陪杨奶奶和赵爷爷。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既然一起来了,就应该一起旅游一下,多陪陪长辈。
杨皓因为工作的原因走不开,只能遗憾地和家人告别,约定下次再一起相聚。
-----------------
按说杨皓本该是那个能够肆意纵情享受生活的人,无需再让自己陷入这般忙碌的境地,将工作安排得如此紧密。
之前当老妈知晓他名下那庞大的资产后,也曾忍不住嘟囔抱怨:“你都已经有这么多钱了,干嘛还把自己弄得这么忙,不能好好放松享受享受生活。”
杨皓自己也并非没反思过,仔细想想,自己如今早已衣食无忧,按理说确实应该好好享受生活才是呀。
早些年在国外的时候,他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觉得一旦有了足够的财富,就可以把上辈子那些想玩的、想看的都统统实现。
于是,他真的付诸了行动,而且都是以一种极其专业的方式来尝试。
比如足球,上辈子他特别痴迷这项运动,这一辈子有了条件,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专业足球队进行培训,想要在绿茵场上尽情挥洒汗水,追逐自己的足球梦想。
又比如游泳,他也专门去参加专业的训练课程,想要在水中畅游,感受那种自由自在的畅快。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努力,但最终这些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那些梦想也渐渐地在现实的打磨下变得模糊起来。
杨皓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影视项目,是因为他发现,在他所涉足的众多领域中,只有影视项目是他能够做到专业程度的。
这可能与他上辈子从事这个行业有关。
上辈子,他凭借着对影视的热爱和天赋,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不少经验。
然而,那时的他都是自己摸索学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这一世,他决心弥补这个遗憾。
他从基础理论学起,不仅深入研究了欧美西方的影视理论,甚至连前苏联的经典影视理论也一一涉猎。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了无数专业书籍,观看了无数经典影片,与世界各地的影视专家进行交流学习。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杨皓从创作剧本开始。当然,他脑子里有那么多经典影视剧,这个不需要他多费心。
毕竟,他有现成的素材,最多加一点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现在每个项目都亲自参与,剧本创作也是自己出一个创意大纲,然后让专业的名编剧具体负责,他跟着学习。
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中国的这个影视环境里面,最先实现制片人中心是的,100%是网剧和电视剧。
他也是从这种项目上赚到钱,包括后来的自媒体,还清家里的欠款的。
他觉得这种模式工作起来最有效率,而且不会有那么多所谓大咖明星、外行指手画脚。
好莱坞影视工业化都是以制片人为中心,导演的好像就是一个打工的制片人。
把市场的策划、融资搞定了之后,导演只需要参与到里面来,把这个片子给制作出来。
到后面的宣发,导演都不用管了,你只需要配合我的宣发动作就可以了。
这个就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也比较适合自己,当然制片人的话语权比较大,但自己不怕,自己就是出资人。
以前投资的几个电影大项目,都是在前期项目策划阶段,以及项目实施阶段跟着制片人学习。
他重点学习好莱坞一个影视项目是如何从一个创意慢慢变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这种成熟的工业化操作流程是他重点学习的目的。
现在,他终于进入了亲自操作阶段,他想要的结果是培养两套自己的班底,国内一套,国外一套,方便他工作。
上辈子从事这个行业,也是自己慢慢摸索,从给人做编剧,一步一步做到执行导演。
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当然要系统地学习和操作。
这种成就感确实挺让人上头,他没有觉得累这一说。
难道游泳、骑马、踢足球等各种运动不累吗?一样的,只要是自己有兴趣,就不会觉得累、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如果说《博物馆奇妙夜》属于完全参与了前期的立项筹备以及编剧工作,那么动画片《快乐的大脚》就属于全程掌控的项目了。
现在角色设计已经定型,接下来就是按照动画片的制作的流程,根据甘特图框架,按部就班来。
能够全程参与掌控一个这么大动画项目,对自己的动画片制作水平是一个巨大提升。
也是他准备在国内建立动画制作公司,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但是在整个东方国家里面,包括中日韩这几个地方。
还真的都是以导演的创作为中心,也就后来平台电视剧和网剧几乎都是制片人中心。
制片人可以生杀定夺导演,如果说这个本子不是导演写的,那导演就是他打工人。
未来电视剧和网剧已经实现了制片人中心去了,只是他实现的还没有那么明显。
只有头部的一些平台公司和头部的剧,他才是制片人中心制。
其实要说具体哪个制度好,杨皓还真有点含糊,未来的大的平台倒是实行制片人制度,可是出来的作品还不如现在呢。
现在,杨皓给姑姑灌输的就是电影采取制片人中心制,或者说项目制,电视剧编剧的话语权大增,但还没到美国这种地步。
因为在电影项目上又不一样,电影导演他的个人创作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太强了,还没有那么的商业化,所以导演的话语权在电影里面非常大。
现在杨皓作为出资人,又有前世那么多资源,当然要掌握住话语权,最起码不会让自己赔钱。
影视作为自己的爱好也好,事业也罢,最起码不能赔钱玩。
-----------------
接下来杨皓忙着自己的事情,白天忙着《快乐的大脚》电影,晚上拍摄《活埋》电影。
又忙活了一周时间,总算把《活埋》拍摄完毕。
作为一部单场景密室惊悚片,原版《活埋》以低成本(预算约100万美元)和极强的戏剧张力着称——全片几乎仅在棺材内拍摄。
通过主角保罗的独角戏和有限道具(手机、打火机、手电筒等)推动剧情,聚焦“绝境求生”的心理压迫感。
但从叙事逻辑、人物塑造、主题深度等层面,仍存在可探讨的不足,这是杨皓后世拉片以及众多评论得出的结果。
在这次拍摄中,杨皓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市场表现怎么样,他也不知道。
有时候你觉得好,但市场不认也没办法,这就是艺术,总有缺憾,杨皓只是在自己的认知上改了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