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泉
“双江如带绕域流,重峦叠峰万林幽……”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尘封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半个世纪前在贵州铜仁国立三中求学的点点滴滴,恍若昨日。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当属1942年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暑假,我们用青春与呐喊,在黔东群山间奏响了抗日救亡的强音。
那时,我刚读完初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也被黔东名山的神秘所吸引,毅然和高中部、初中部、女子部的90余位同学一起,自愿报名加入了抗日宣传队。我们的宣传路线是从铜仁西行,沿着蜿蜒山路,深入到江口梵净山沿途的村镇。出发前,大家摩拳擦掌,满心都是为抗战尽一份力的坚定与期待。
宣传队的行程艰苦异常。队员们每日穿梭在深山丛林之中,脚下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头顶是炎炎烈日。少则二三十华里,多则四五十华里的步行路程,让不少同学的脚上都磨出了水泡。但每当抵达一个村庄或小镇,大家顾不上休整,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宣传工作中。我们扯开嗓子,唱起激昂的抗日歌曲:“枪口对外,齐步前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铿锵有力的旋律,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聚拢,我们开始声情并茂地讲演。从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累累暴行,到沦陷区百姓遭受的深重苦难;从团结一心的重要意义,到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字字句句饱含悲愤与力量,常常让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的口号声响彻山间村寨。
前往梵净山的路途,多是向上攀爬的山路。第七天,我们终于抵达山巅。山顶上,一座娘娘庙高耸入云,险峻异常,根本没有像样的道路。想要登顶,只能紧紧抓住山顶垂下的粗铁链环,手脚并用,一点点往上挪动。脚下是深邃的幽谷,云雾缭绕间,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当地人传言,求子心不诚的人会“飞山”,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尽管心里有些害怕,但我们这20余个“心不诚”的年轻学子,凭借着勇气和彼此的鼓励,最终都顺利登上了山顶。
站在梵净山最高处,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云海茫茫,如波涛翻涌,群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恍若仙境。除了尽情欣赏这奇绝美景,旅途中还有三件趣事令人忍俊不禁。第一件是当地特殊的地势气候,导致水虽然沸腾了,但饭却怎么也煮不熟,当晚大家只能将就着吃夹生饭;第二件是住宿条件简陋,大家挤在狭窄的通铺上,睡觉翻身都得喊着“一二三”,齐心协力才能动弹;第三件则是那些供奉给“娘娘”的玲珑绣花小鞋,被队里调皮的女生当作“战利品”,一股脑儿“席卷一空”,如今想来,既有趣又有些调皮。
在返回途中,大家的脚步不再像来时那般匆忙,气氛也放松了许多。然而,只要唱起抗日歌曲,开始宣传,每个人心中的热血便又被重新点燃。我们深知,哪怕只是让一个人更加坚定抗日的决心,这一路的艰辛就都值得。这段在梵净山下的抗日宣传经历,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中,成为青春岁月里最闪耀的记忆。
林泉(庞树华),女,离休前任上海市向群中学教师。1942年国立三中女初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