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聚首的晚宴,在表面上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秦玉凤的英武、苏婉清的温婉、柳如是的风华,各擅胜场,似乎相得益彰。
她们在议事时也能各抒己见,为野狐岭的发展出谋划策。
陈远看在眼里,心中稍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应对北方后金威胁和内部整军备武之上。
然而,正如平静的湖面下常有暗流涌动,这看似和谐的后院,实则也是一片无形的战场。
只是,这里的刀光剑影,并非弓马刀枪,而是关乎地位、影响力以及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愫。
冲突的苗头,首先在日常事务的权责划分上悄然显现。
柳如是凭借其过人的见识和江南带来的人脉资源,很快在野狐岭的外联和情报分析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
她不仅完善了与南京“北望轩”的通讯渠道,还通过一些隐秘的商路,开始尝试与山西、甚至京师的某些信息源建立联系。
她对局势的分析往往高屋建瓴,令陈远和赵胜等人受益匪浅。
但这无形中,触及了秦玉凤的部分权责。
秦玉凤作为军事主官,原本也负责对外斥候侦查和部分情报研判。
柳如是的介入,虽然带来了更宏观的视角,但也让秦玉凤感到自己的领域受到了“侵入”。
尤其是一些关于后金动向的分析,柳如是引经据典,结合江南士林的消息,得出的结论有时与秦玉凤基于前线侦查的直觉判断不尽相同。
一次军事会议上,柳如是根据江南传来的消息,分析后金主力可能因辽东战事吃紧,短期内无力大规模西顾,建议野狐岭可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而秦玉凤则根据北方斥候拼死传回的情报,认为后金小股精锐频繁出没,其意在疲敌和侦查,不可不防,主张加强主动出击,清除威胁。
两人各执一词,均有道理。
柳如是立足全局,沉稳持重;
秦玉凤基于实战,敏锐果决。
陈远权衡再三,最终采纳了秦玉凤的建议,决定派出精锐小队,对后金斥候活动频繁的区域进行清剿。
会议结束后,秦玉凤虽然得到了支持,但柳如是那冷静而略带疏离的眼神,让她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她感觉柳如是在用她的“大道理”挑战自己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而柳如是则觉得秦玉凤有些过于激进,可能将野狐岭拖入不必要的消耗战。
另一方面,苏婉清主理的内政后勤,看似与柳如是的外联并无直接冲突,但柳如是带来的江南物资和生活方式,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堡内的风气。
她习惯用的江南丝绸、精致瓷器、甚至熏香,虽然数量不多,却与堡内一贯的质朴节俭风格形成了对比。
一些年轻妇人开始模仿柳如是的言谈举止和穿衣打扮,虽是无心,却也让一贯强调艰苦朴素的苏婉清感到些许压力。
她担心这种“江南风气”会消磨掉野狐岭在苦寒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意志。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与陈远的日常相处中。
秦玉凤与陈远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感情建立在生死与共的信任之上。
她关心陈远的方式直接而炽热,会督促他练武,提醒他注意安全,甚至在他熬夜处理公务时,直接端来饭菜“命令”他吃完。
这是一种带着军人爽朗的关怀。
苏婉清与陈远是相濡以沫的知己,感情细腻而深沉。
她默默打理好陈远的一切起居,在他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在他焦虑时给予温柔的安慰。
她的关怀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无处不在。
柳如是与陈远,则更像是精神上的知己和战略上的伙伴。
她与陈远讨论天下大势,纵论古今,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她欣赏陈远的魄力与远见,陈远也看重她的智慧与格局。
两人书房对坐,烛下长谈的情景,渐渐多了起来。
这三种不同的相处模式,本可互补。
但在敏感的人心中,却难免生出比较。
秦玉凤有时会觉得陈远与柳如是谈论的那些“虚”的东西,不如实实在在练兵打仗重要;
苏婉清则会默默看着书房透出的灯光,心中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
而柳如是,虽与陈远言谈甚欢,却也敏锐地察觉到秦玉凤和苏婉清在陈远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份欣赏中,不免掺杂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这些细微的裂痕,在日常的相处中积累,终于在一次关于流民安置的问题上,引发了小小的爆发。
一批新的流民涌入野狐岭,如何安置成为难题。
苏婉清主张优先保障原有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新来者进行严格甄别和限制,以免拖垮整个堡垒。
她认为当前物资紧张,应以稳定为先。
柳如是却从人道和长远角度出发,主张应尽可能收容,并建议开放部分堡外荒地,组织流民垦荒自救,同时可从中选拔壮丁,补充兵力。
她引用了江南一些士绅赈济流民、化害为利的例子。
两人意见相左,在陈远面前争论起来。
苏婉清强调现实困难,柳如是则着眼于未来潜力。
争论中,语气不免有些激动。
秦玉凤在一旁,见苏婉清情绪低落,忍不住插话道:“婉清妹妹掌管钱谷,深知柴米油盐贵!
柳姑娘想法虽好,但也要顾及眼下能否做到!
总不能为了虚名,让堡内上下饿肚子!”
柳如是闻言,脸色微变,但依旧保持风度:“秦姐姐误会了,如是并非不顾现实,只是觉得事在人为,当尽力而为。
若一味固守,恐失人心。”
陈远见气氛紧张,连忙出面调停,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案,既收容流民,又加强管理,逐步推进垦荒。
事情虽解决了,但三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丝芥蒂。
后院亦战场,无声起波澜。
这次小小的争执,让陈远彻底意识到,管理好这三位各具才华、性格鲜明的女性,其难度不亚于应对千军万马。
她们之间的竞争,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野狐岭未来的不同构想和对自身价值的扞卫,甚至……可能还夹杂着那份不愿言明的情感。
如何平衡这三股力量,让她们真正形成合力,而非内耗,成了陈远面临的一个全新而棘手的难题。
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关乎野狐岭的生死存亡。
陈远知道,他必须更加小心地驾驭这艘承载着希望与情感的方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