窅然赋:在幽暗深处遇见自己
我是在一本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里,第一次与“窅然”二字相遇的。那本《韦苏州集》纸质已泛出陈旧的米黄色,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的诗末,有一行用蝇头小楷写就的批注:“此诗意境窅然,如入无人之境,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唯有心与自然相融,方能体会其中妙处。”
“窅”字,宝盖头下藏着“目”与“卯”,仿佛目光深入幽暗,抵达了万物萌发又尚未分明的混沌之初;“然”字为后缀,更添了几分悠远、宁静的状态感。“窅然”,不是简单的“幽深”或“寂静”,它是一种超越视觉的感知,一种融入虚空的意境——是山谷空寂,不见人迹,只闻风吟的清幽;是古寺深藏,云雾缭绕,钟声悠远的禅意;是心灵放空,物我两忘,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脱。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追寻这种“窅然”的意境。它不在热闹的市井,也不在喧嚣的人群,而是藏在那些需要沉下心来、静静感受的角落——是深夜独坐时,窗外无边的夜色;是清晨入山时,林间弥漫的晨雾;是雨后初晴时,远山若隐若现的轮廓;更是内心平静时,那份空寂而丰盈的状态。
一、空山的窅然:无人之境的清幽
去年深秋,我独自一人前往安徽池州的九华山,不为拜佛,只为寻找那份“落叶满空山”的窅然意境。
我没有选择走开发成熟的旅游线路,而是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沿着一条废弃的古石板路向山深处走去。这条路据说曾是古时僧人修行、采药的必经之路,如今早已鲜有人至,两旁的灌木长得比人还高,几乎要将路面完全遮蔽。
起初,还能听到远处游客的喧闹声和寺庙的钟声,但随着不断深入,那些声音渐渐变得遥远,最终完全消失在山林之中。只剩下脚下石板路被踩得“咯吱”作响的声音,以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偶尔从林间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
山路蜿蜒向上,坡度越来越陡。我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惊动了这片山林的宁静。越往上走,树木越显苍老,粗壮的树干上缠绕着厚厚的苔藓,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岁月。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枝叶的晃动,光影也随之摇曳,如梦似幻。
走到半山腰时,我发现了一处小小的石屋遗址。石屋的墙壁早已坍塌,只剩下几块巨大的石板拼成的屋顶,孤零零地矗立在林间。石屋前有一口废弃的石井,井壁上长满了青苔,井水却依然清澈见底,倒映着头顶的枝叶和天空的碎片。
我在石屋前的一块平整石板上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了一口水。四周静得出奇,没有一丝人语,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几片金黄的落叶从空中缓缓飘落,落在我的脚边。我睁开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就是韦应物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意境吧——空旷的山林,没有一个人影,只有落叶无声地飘落,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一般。
这种“窅然”,不是孤独的寂寞,而是一种极致的清幽。它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这片山林的一部分,与树木、与山石、与飞鸟、与落叶融为一体,不再有“我”与“物”的分别。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尘世的烦恼,只剩下一颗纯粹而平静的心,感受着大自然的呼吸与脉动。
我在石屋前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将山林染成了一片温暖的橘红色。我站起身,沿着原路慢慢下山。一路上,我依然沉浸在那份窅然的意境中,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平和。我知道,这种感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需要你放下所有的执念,以一颗空明的心去感受自然,才能在无人之境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二、古寺的窅然:云雾缭绕的禅意
如果说空山的窅然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古寺的窅然,则更多了一份人文的沉淀与禅意的深邃。
今年春天,我在浙江天台的国清寺,感受到了这种独特的意境。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天台山的怀抱中,四周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古木参天,终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我是在一个清晨抵达国清寺的。当时天刚蒙蒙亮,寺庙还没有对外开放,门口只有一位年迈的僧人在扫地。我向他说明来意,他笑着点了点头,示意我可以进去。
走进寺庙的大门,一股浓郁的檀香气息扑面而来,瞬间让人心静下来。寺庙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透着古朴与庄严。庭院里种满了古老的柏树和银杏,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此时,山间的晨雾还没有散去,整个寺庙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之中。远处的殿堂、佛像若隐若现,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不真切。偶尔有钟声从雾气深处传来,“咚——咚——”,声音悠远而深沉,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
我沿着寺庙的小径慢慢行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在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口千年隋梅,据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树龄。每年春天,梅花盛开,香气袭人。此时虽然不是梅花盛开的季节,但枝头依然挂满了嫩绿的新叶,充满了生机。
在寺庙的后院,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溪边种满了竹子。雾气缭绕在竹林间,竹子的枝叶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轻轻一碰,水珠便会“滴答”落下,溅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我坐在溪边的一块石头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听着溪水的流淌声和钟声的回响,心中一片空明。
这时,一位僧人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过来,递给我说:“施主,喝杯茶暖暖身子吧。”我接过茶杯,说了声“谢谢”。茶水温热,入口甘甜,带着一股淡淡的禅意。
我与僧人聊了起来,他告诉我,国清寺之所以有这样的窅然意境,不仅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僧人一直保持着简朴、清净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诵经念佛,修行悟道,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听了僧人的话,我深受启发。古寺的窅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景观,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是僧人内心清净、无欲无求的外在体现,是禅意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祥和,让你忍不住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离开国清寺时,雾气已经渐渐散去,阳光照在寺庙的屋顶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我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古老的寺庙,心中充满了不舍。我知道,国清寺的窅然意境,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
三、雨夜的窅然:万籁俱寂的空明
雨夜,总是最容易让人陷入窅然意境的时刻。
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感到心烦意乱,晚上回到家后,外面下起了大雨。我没有开灯,而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静静地听着雨声。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在敲打着我的心扉。
窗外的世界一片漆黑,只有路灯的光芒在雨水中晕开一圈圈模糊的光晕。我看着窗外的雨景,思绪却渐渐平静下来。那些工作上的烦恼、生活中的琐事,仿佛都被这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颗空明的心。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雨水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看着窗外的夜空,虽然依然漆黑,但却多了一份宁静和祥和。偶尔有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远处的建筑和树木,瞬间的光明之后,又是更深的黑暗。但正是这短暂的光明,让我感受到了黑暗的深邃与神秘。
我回到沙发上,闭上眼睛,继续听着雨声。雨声渐渐变小了,从“噼里啪啦”变成了“淅淅沥沥”,像是一首轻柔的催眠曲。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人的山谷中,四周万籁俱寂,只有雨水在静静地流淌。我的心灵变得无比空旷,没有一丝杂念,仿佛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这种雨夜的窅然,是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明。它让你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回到了内心的本源。在这个时刻,你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洗涤。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如此宁静。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我睁开眼睛,窗外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我走到窗边,看着雨后的世界,空气格外清新,树叶更加翠绿,花朵更加娇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我知道,这场雨不仅冲刷了大地,也冲刷了我的心灵,让我以更加平静、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心灵的窅然:物我两忘的超脱
在追寻窅然意境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窅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状态。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超脱,一种回归本真的宁静。
就像空山的窅然,让我们忘记了“我”的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古寺的窅然,让我们放下了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清净;雨夜的窅然,让我们清空了心灵的杂念,回归了本真的自我。这些外在的景象,不过是触发我们内心窅然状态的媒介,真正的窅然,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与空明。
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困扰,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让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疲惫。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窅然”,正是一种让我们回归内心、寻找自我的方式。
要达到心灵的窅然,首先要学会放下。放下对名利的追逐,放下对得失的计较,放下对他人的偏见,让心灵变得轻盈而自由。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
其次,要学会独处。在独处的时光里,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梳理自己的思绪,感受自己的内心。不需要与他人交流,不需要迎合别人的期待,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在独处中,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精彩。
最后,要学会感受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走进自然,感受山川的雄伟、河流的奔腾、花草的芬芳、鸟兽的灵动,让心灵在自然中得到滋养和净化。在自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会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以更加豁达、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我想起了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绘的就是一种心灵的窅然状态。在宁静的春夜里,人闲下来了,桂花静静地飘落,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它们在春涧中偶尔鸣叫几声。整首诗没有一句直接写“我”,但处处都有“我”的存在,“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超脱。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常常保持心灵的窅然,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以一颗平静、空明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窅然”的意境,学会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宁静,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本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窅然,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态度。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执念,静下心来,就一定能够在幽暗深处遇见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