滃郁之章:深绿与雾气的密语
我是在一本被虫蛀过的旧画册里,第一次触摸到“滃郁”这个词的。画册纸页脆如枯叶,边角蜷曲,仿佛一触即碎。在一幅描绘深山古寺的工笔画旁,有一行蝇头小楷题注:“林壑滃郁,梵音出岫”。“滃”字的三点水旁洇着一圈陈旧的水渍,像是山间晨露滴落其上;“郁”字的右半部分,笔画间嵌着细小的虫蛀孔洞,如同老树盘结的根须。
那时窗外正下着梅雨季特有的黏腻细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化不开的潮湿。我凝视着画册里那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苍劲的古松、婆娑的翠竹、缠绕的藤蔓,层层叠叠,几乎要溢出纸面。整座山林仿佛被浸泡在墨汁里,连山间的雾气都带着沉甸甸的绿意。我忽然意识到,“滃郁”并非简单的“茂盛”或“浓密”,它是一种有生命、有呼吸的状态,是绿意饱和到极致,即将滴下水来的厚重;是雾气与草木交融,分不清彼此的朦胧;是天地间的生机凝聚一处,浓得化不开的气场。
后来,我总在追寻这种“滃郁”的意境。不是去修剪整齐的城市公园,而是深入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去感受那种被浓绿与雾气包裹的、近乎窒息的生命力。有一次,在浙南的雁荡山脉深处,我找到了一处名为“青岚谷”的地方。车子停在山脚下的村落,再往前便只能徒步。沿着泥泞的山路向上,越往深处走,空气越发湿润,草木的气息也越发浓烈。
初入谷时,两旁是齐人高的茅草,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沾得裤脚湿漉漉的。再往里,茅草渐少,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灌木和乔木。青冈、苦槠、木荷等常绿树种交错生长,枝桠纵横,织成一张巨大的绿网,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阳光艰难地透过叶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转瞬又被流动的雾气吞没。
谷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不是清晨那种轻盈的霏微,而是带着草木腥气的、沉甸甸的湿雾。它黏在头发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贴在皮肤上,带来一阵沁凉的寒意。行走在雾中,仿佛置身于一块巨大的翡翠内部,四周的绿浓得能拧出水来。树干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绿得发黑,摸上去滑腻腻的,像是覆盖着一层凝固的汁液。藤蔓如同巨蟒般缠绕着树干,有的垂落下来,悬在半空,上面还挂着小小的野果,红的、蓝的,像散落的宝石,却被雾气晕染得有些模糊。
行至半途,耳边传来潺潺的水声。循声而去,一条溪流隐在密林之中。溪水并不宽阔,却异常清澈,水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但水面上蒸腾着一层白色的水汽,与谷中的雾气交融在一起,使得溪流仿佛从云雾中流淌出来一般。溪边的岩石上,生长着几株形态奇特的蕨类植物,叶片舒展,像是绿色的手掌,托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水汽在叶片上凝结,越聚越大,最终“嗒”地一声滴落水中,激起一圈微小的涟漪,瞬间又被新的雾气覆盖。
在溪边,我遇见了一位采药的老人。他背着一个竹篓,手里握着一把特制的小锄,正蹲在岩石旁仔细翻找着什么。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和草叶。他的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像是被山林里的风雨刻下的印记。
“小伙子,你也是来寻山的?”老人抬头看见我,停下手里的活,笑着问道。他的牙齿已经有些稀疏,但笑容却很淳朴。
我点点头,告诉他自己是来感受这里的“滃郁”。老人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思,指了指周围的山林:“你说的是这股子‘绿气’吧?这谷里的树,少说也有上百年了,雨水足,雾气重,不滃郁才怪呢。”
老人告诉我,他在这山里采药已经四十多年了,对谷中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指着一株长在树干上的寄生植物说:“这叫‘石斛’,得在这种常年湿润、背阴的地方才长得好。你看它的根,紧紧扒着树皮,吸收着雾气里的水分和养分,这就是滃郁地方才有的宝贝。”
说着,老人小心翼翼地用小锄将石斛从树干上剥离下来,动作轻柔,像是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他将采好的石斛放进竹篓里,竹篓里还装着其他几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草药,都带着新鲜的泥土和露水的气息。
“以前这山里人多,采草药、砍竹子、种香菇,热闹得很。”老人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山里就剩我们这些老头子。不过也好,人少了,这林子才长得更旺,这滃郁的劲儿才更足。”
我跟着老人继续往谷深处走,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不足十米。耳边的虫鸣鸟叫渐渐稀疏,只剩下我们的脚步声、呼吸声,以及远处溪水的流淌声。偶尔有几片枯叶从头顶飘落,在雾中打着旋儿,慢慢沉到地上,被厚厚的腐叶层吞没。
腐叶层极厚,踩上去软软的,像是踩在厚厚的地毯上,脚下还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气味——有腐烂树叶的腥气,有潮湿泥土的土腥气,还有草木汁液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便是“滃郁”独有的味道。这种味道不似花香那般清雅,也不似果香那般甜腻,它厚重、质朴,带着原始的生命力,吸入肺中,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安心。
走到谷的尽头,是一片相对开阔的洼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水潭的水呈深绿色,像是一块巨大的绿宝石,平静无波。潭边的岩石上,生长着几株高大的芭蕉,宽大的叶片上挂满了水珠,风一吹,水珠“哗啦啦”地掉落,砸在水潭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老人在水潭边停下脚步,从腰间取下一个葫芦,喝了几口里面的水。“这水潭的水,是山泉水渗出来的,甜得很。”他递给我葫芦,“你尝尝。”
我接过葫芦,喝了一口。泉水果然清冽甘甜,带着一丝淡淡的草木清香,从喉咙一直凉到心底。放下葫芦时,我注意到水潭边的泥土里,生长着一些细小的菌类,伞盖呈淡棕色,伞柄细长,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精灵,藏在草丛中。
“这叫‘鸡枞’,是好东西,不过得下雨后才长。”老人说,“滃郁的地方,不光草木长得好,这些山珍也多。”
我们在水潭边坐了很久,看着雾气在水面上缓缓流动,看着周围的树木在雾中若隐若现。老人给我讲了很多关于这山林的故事——有迷路的猎人被山民救下的故事,有采药人遇见稀有草药的故事,还有山涧里住着“水怪”的传说。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山林的宁静,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雾气也变得更加浓重,几乎要将我们整个人都包裹进去。老人站起身,说:“该下山了,再晚,雾就更浓了,容易迷路。”
我们沿着原路返回,下山的路比上山时更加难走。脚下的泥土又湿又滑,好几次我都差点摔倒,多亏老人及时扶了我一把。走到半山腰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青岚谷,只见整个山谷都被浓绿的雾气笼罩着,只隐约能看见几棵高大的树木的轮廓,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浓淡相宜,意境悠远。
回到山脚下的村落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村落里的灯火星星点点,散落在夜色中,与山间的雾气交融在一起,显得格外温暖。我向老人道谢,老人摆摆手说:“不用谢,能有人来看看这滃郁的山林,我就很高兴了。”
那天晚上,我住在村落里的一户农家。躺在床上,耳边还能听见山间的虫鸣和远处的溪水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白天在青岚谷看到的景象——浓绿的树木、厚重的雾气、清澈的溪流、淳朴的老人,还有那些藏在草木间的生命。我忽然觉得,“滃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它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力量,代表着岁月的沉淀与厚重,代表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祥和。
后来,我又去了很多地方寻找“滃郁”的踪迹。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我走进过茂密的热带雨林。那里的树木更加高大,藤蔓更加粗壮,空气中的湿度大得惊人,仿佛一拧就能出水。阳光根本无法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只能在林地上投下微弱的光斑。行走在雨林中,四周全是深绿色的植物,耳边是各种鸟类和昆虫的叫声,还有雨水打在叶片上的“噼啪”声。那种被绿意彻底包裹的感觉,比在青岚谷更加浓烈,更加震撼。
在四川的蜀南竹海,我也感受到了另一种“滃郁”。成片的竹子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清晨,雾气从山间升起,缠绕在竹梢之间,使得整片竹海都变得朦胧起来。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竹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竹子特有的清香,吸入肺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每一次遇见“滃郁”,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有的“滃郁”带着热带雨林的湿热与狂野,有的带着高山竹林的清雅与宁静,有的则带着江南丘陵的温润与柔和。但无论哪种“滃郁”,都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浓得化不开的绿意,和与之相伴的湿润、厚重的气息。
我曾在一本古籍中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滃郁者,天地之气凝聚而成也。山高而林密,水沛而雾浓,方有此象。”这让我更加明白,“滃郁”是天地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山、水、林、雾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春天,万物复苏,新叶萌发,“滃郁”中带着一丝清新的嫩绿;夏天,草木繁茂,枝叶浓密,“滃郁”变得更加厚重、深沉;秋天,部分树叶变黄、变红,但常绿树依然保持着浓绿,“滃郁”中又多了几分斑斓的色彩;冬天,虽然草木凋零,但常绿树的绿意更加凸显,加上山间的雾气和积雪,“滃郁”中又添了几分清冷与素雅。
在追寻“滃郁”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这种意境不仅仅存在于深山老林之中。在一些古老的园林里,也能找到“滃郁”的影子。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园内种植着大量的树木和花草,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晨或雨后,园内常常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使得整个园林都变得朦胧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与深山里的“滃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还曾在一本摄影集里看到过一张照片,拍摄的是城市中的一片老城区。照片中,狭窄的巷子里爬满了藤蔓,墙壁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两旁的老树枝桠交错,将天空遮蔽。照片的色调偏暗,带着一丝怀旧的气息,却也透着一股“滃郁”的感觉。这让我意识到,“滃郁”并非只存在于自然之中,在人类活动的痕迹与自然的交融之处,也能孕育出这种独特的意境。
如今,我依然喜欢去那些“滃郁”的地方。每当我感到疲惫、烦躁的时候,只要走进那片浓绿与雾气之中,心灵就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在那里,我可以暂时忘掉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烦恼,专注于感受自然的生机与美好。我会看着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的光点,听着溪水潺潺的流淌声,闻着草木清新的气息,让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这片“滃郁”之中。
我知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很多“滃郁”的地方正在逐渐消失。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开发,河流被污染,那些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正在慢慢变得荒芜、单调。但我相信,“滃郁”作为一种自然的意境,一种生命的状态,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它会藏在那些尚未被人类触及的深山老林里,藏在那些精心维护的园林中,藏在每一个热爱自然、向往宁静的人的心里。
我会一直记得在青岚谷遇见的那位采药老人,记得他说过的话,记得那片浓绿的山林和厚重的雾气。我也会继续追寻“滃郁”的踪迹,用我的眼睛去发现它,用我的心灵去感受它,用我的文字去记录它。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滃郁”,喜欢“滃郁”,珍惜那些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滃郁”之地。
因为我知道,“滃郁”不仅仅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心灵的归宿。它提醒着我们,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这片“滃郁”的绿意,永远拥有这份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