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忆:萦绕在时光里的丝竹声
清晨路过老城区的巷口时,一阵隐约的胡琴声从斑驳的木门后飘出,像带着露水的藤蔓,轻轻缠上心头。推门进去,竟是一间藏在巷子里的老戏园,红漆剥落的戏台前摆着几排旧木椅,台上的演员正对着镜子描眉,油彩的香气混着胡琴的旋律,漫在晨光里,忽然想起外婆带我去镇上戏园看戏的模样——她总爱穿着蓝布衫,手里攥着一包炒瓜子,牵着我的手穿过拥挤的人群,戏园里的丝竹声、唱念声像潮水般涌来,把整个童年都浸在热闹又温柔的戏韵里。
七岁那年的秋天,外婆带我回乡下老家。镇上的戏园在街尾,是座青砖灰瓦的老建筑,门楣上“同乐园”三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当年的热闹。第一次进戏园时,我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戏台上方挂着绣着龙凤的幔帐,两侧的柱子上刻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对联,台下的木椅上坐满了人,嗑瓜子的声音、聊天的声音、喝彩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鲜活的市井小调。外婆拉着我挤到前排,刚坐下,胡琴就“咿呀”地响了起来,戏角踩着锣鼓点走上台,水袖一甩,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声音清亮得像山间的泉水。“这是《穆桂英挂帅》,”外婆凑在我耳边说,“你看穆桂英多威风,女子也能当英雄。”我盯着台上的戏角,看她挥舞着马鞭,看她眼神里的坚定,忽然觉得,戏园里的世界真神奇,能把故事唱得这么热闹,这么动人——原来戏园不是简单的看戏地方,是藏在丝竹里的故事,是落在油彩上的鲜活,像外婆的笑容,像台上的唱腔,不单调,不冷清,稳稳地装着岁月的暖。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请来镇上戏园的戏班表演。戏台搭在操场中央,同学们坐在地上,像当年戏园里的观众一样,睁大眼睛看着。表演的还是《穆桂英挂帅》,当戏角唱到“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时,台下的同学们都忍不住鼓起掌来。表演结束后,老师让我们上台体验穿戏服、画脸谱。我穿上穆桂英的靠旗,虽然重得有点站不稳,却觉得格外威风。画脸谱时,化妆师用红色的油彩在我额头上画了个“帅”字,说“这是穆桂英的标志,代表着勇敢”。那天我穿着戏服,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又一圈,同学们都围着我喊“穆桂英”,阳光落在靠旗上,像给我镀了一层金。放学回家后,我把体验戏服的事告诉外婆,她笑着说“戏园里的故事能教做人,你要像穆桂英一样,做个勇敢的孩子”——原来戏园是育人的课堂,它能把道理唱进故事里,能把勇气刻进心里,像台上的穆桂英,像化妆师的油彩,慢慢浸润着成长的路。
初中时,我开始跟着外婆学唱黄梅戏。每天放学后,外婆都会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拿着一本泛黄的戏词,一句一句教我唱《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外婆的声音很软,像戏园里的胡琴,温柔地裹着我的耳朵。我跟着外婆学,刚开始总跑调,外婆却不着急,一遍遍地教我找调子,教我怎么用气息,怎么甩水袖。有次镇上戏园举办“百姓戏台”活动,外婆鼓励我上台表演。站在熟悉的戏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我忽然想起第一次来戏园的模样,想起外婆的话,深吸一口气,跟着胡琴唱了起来。唱完后,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外婆在台下笑着挥手,眼里闪着光。从那以后,我更爱去戏园了,有时帮戏班整理戏服,有时看他们排戏,戏园里的叔叔阿姨都笑着说“这丫头是戏园里长大的,身上有戏韵”——原来戏园是有温度的,它能留住人的脚步,能滋养人的心灵,像外婆的戏词,像胡琴的旋律,把热爱刻进骨子里。
高中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却依旧会抽出时间去镇上的戏园。每次走进戏园,听到熟悉的丝竹声,心里的烦躁就会慢慢散掉。有次模拟考,我考得很差,躲在戏园的角落里偷偷哭。戏班的李师傅看到了,递给我一杯热茶,说“丫头,别难过,你看我们排戏,哪段不是练了几百遍才成的?学习也一样,慢慢来,总会好的”。李师傅给我讲他学戏的故事,说他年轻时为了练好一个水袖动作,每天练到胳膊酸痛,却从来没放弃过。“戏园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坚持’二字,”李师傅说,“台上的风光,都是台下熬出来的。”我看着李师傅,想起外婆教我唱戏的日子,想起戏园里的对联,忽然觉得,这点挫折不算什么。那天我在戏园里待到很晚,听着胡琴声,看着演员们排戏,心里的勇气一点点回来了——原来戏园是心灵的港湾,它能抚平人的伤口,能给人力量,像李师傅的热茶,像戏里的故事,让你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
大学时,我去了外地读书,每次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镇上的戏园。戏园还是老样子,幔帐依旧绣着龙凤,柱子上的对联依旧醒目,只是台下的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戏班的演员也添了几个年轻面孔。有次我在戏园里遇到当年教我画脸谱的化妆师,她笑着说“丫头长大了,还记得当年的‘穆桂英’吗”。我们坐在戏园的木椅上,聊起这些年戏园的变化,聊起那些熟悉的戏角,聊起外婆当年带我看戏的日子,胡琴声在耳边轻轻响着,像时光的脚步,慢慢走着,却从未走远。有次戏班排新戏,缺个小配角,我自告奋勇地报名了。虽然只有几句台词,我却练了很久,上台那天,外婆坐在台下,像当年一样,手里攥着一包炒瓜子,眼里满是骄傲——原来戏园是情感的纽带,它能连接过去和现在,能连接亲情和热爱,像外婆的牵挂,像戏里的情节,把美好一代代传递下去。
工作后,我在城市里也找到了一家老戏园,周末时常去那里看戏。戏园里的氛围和镇上的很像,丝竹声、唱念声、喝彩声混在一起,让人觉得格外亲切。有次在戏园里看到一个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像当年的我一样,睁大眼睛看着台上的戏角,眼里满是好奇和向往。我忽然想起外婆,想起镇上的戏园,想起那些浸在戏韵里的日子。散场后,我走到小女孩身边,给她讲《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像当年外婆给我讲一样。小女孩的奶奶笑着说“现在喜欢戏的年轻人少了,你能懂戏,真好”——原来戏园是传承的载体,它能留住老手艺,能吸引新观众,像城市里的老戏园,像镇上的“同乐园”,把戏韵里的美好,一点点传下去。
去年冬天,我回了趟老家。镇上的戏园还在,只是外婆已经不在了。我独自走进戏园,坐在当年和外婆一起坐过的木椅上,胡琴依旧“咿呀”地响着,台上依旧唱着《穆桂英挂帅》,只是身边少了那个攥着炒瓜子的身影。戏班的李师傅看到我,走过来坐在我身边,说“丫头,你外婆生前总说,你是戏园里最乖的孩子”。我看着台上的戏角,听着熟悉的唱腔,眼泪慢慢掉了下来,却忽然觉得,外婆没有离开,她还在戏园里,在胡琴的旋律里,在台上的唱腔里,在我心里——原来戏园是时光的容器,它能装下回忆,能装下思念,像外婆的爱,像戏里的故事,永远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离不弃。
现在的我,依旧喜欢去戏园,依旧喜欢听黄梅戏,依旧喜欢在戏韵里找当年的温暖。我知道,戏园不是简单的建筑,是藏在丝竹里的故事,是落在油彩上的鲜活,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就像镇上的“同乐园”,虽然老旧,却藏着童年的回忆;就像城市里的老戏园,虽然小众,却装着热爱的坚持;就像台上的《穆桂英挂帅》,虽然唱了一遍又一遍,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勇敢和力量。
此刻,我坐在戏园的木椅上,胡琴声又响了起来,戏角踩着锣鼓点走上台,水袖一甩,亮开嗓子唱了起来。阳光透过戏园的窗户,落在幔帐上,落在台上的戏角上,落在我的身上,像外婆当年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忙碌,还会有困难,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不会害怕,因为戏园一直都在,像外婆的叮嘱,像丝竹的陪伴,像戏里的故事,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份鲜活,在浮躁的日子里找到一份温暖,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像戏园里的唱腔,热闹而有力量,温柔而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