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天津卫的漕运码头从没有这样热闹过。当 “金乌” 舰队探索船的主桅刺破晨雾,船舷上 “大明探索司” 的旗帜猎猎作响时,等候的人群先是屏息,随即爆发出比西洋香料船靠岸时更沸腾的喧哗 —— 这喧哗里没有对金银的急切窥探,反倒裹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好奇,像潮水般漫过码头的青石板。

船板刚搭稳,几个精壮水手便抬着竹筐快步走下,筐里的 “金薯”(红薯)带着新大陆湿润的泥土,表皮还沾着细碎的草根;“玉黍”(玉米)的穗子裹着浅绿苞叶,露在外头的须子已经干透,呈出淡淡的紫褐色;最沉的是那口木匣,打开时银矿石的冷光透过缝隙漏出来,晃得人眼晕。负责接船的吏员不敢怠慢,当即分出两队人:一队捧着作物样本直奔格物书院农学院,另一队护着银矿石往 “火龙” 实验室旁的冶金坊去,脚步快得几乎要小跑起来。

乾清宫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朱允炆穿着常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奏疏。直到赵德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才猛地抬头,眼中的倦意瞬间被精光取代。“路上辛苦了。”

他起身扶住赵德胜的胳膊,没等对方行礼就追问,“新大陆的情形,仔细说给朕听。”

赵德胜风尘仆仆,衣摆上还沾着海腥味,却挺直了腰杆回话:“回陛下,臣等横渡太平洋时遇过三次风暴,多亏造船局新造的船够结实,才撑到‘新金陵湾’。

当地土着性子淳朴,见我们带了农具和布匹,便引着臣等去看他们种的作物 —— 就是陛下现在见到的金薯和玉黍。那金薯长在土里,一棵能挖十几斤,玉黍种在坡上也能活,产量比咱们的粟米高太多了!”

朱允炆的手指顿在案上,目光落在窗外的腊梅上,却像是能透过墙壁看到农学院的玻璃暖房。

“民以食为天。” 他轻声感慨,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这不是普通的作物,是上天赐给大明的救命粮!”

他当即召来内侍,传旨下去:“农学院要把最好的农学家都调过去,暖房里的温度、湿度都要照着新大陆的气候调,务必摸透这两种作物的习性。

开春后,在南北各省选十个州县,先小范围试种,官府要派专人盯着,出了问题立刻上报!”

内侍刚走,冶金坊的奏报也送了进来:银矿石含银量逾三成,还伴生着铜矿,工匠们已经炼出了一小块银锭。

朱允炆扫了一眼奏报,却随手放在一边 —— 比起这看得见的白银,他更看重那些埋在土里的种子。

他太清楚了,粮食够了,百姓才能安身,人口才能增长,应对天灾时才不会慌了手脚,这是比千万两白银更结实的帝国根基。

就在农学家们在暖房里小心翼翼照料作物幼苗时,议政会的争论也终于有了结果。

建文六年的春天,当第一缕春风吹绿紫禁城的宫墙,《全民教育法案》连同厚厚的实施细则,在一片争议声中被敲定。反对的声音不是没有,户部的官员说 “办学要花太多钱”,礼部的老臣皱着眉称 “女子入学不合古礼”,但朱允炆的态度异常坚决 —— 他在议政会的最后一次讨论上,手指敲着案几,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朕登基时说过,要让天下人有饭吃、有书读。

现在粮种有了,办学的钱,朕从内帑和矿税里挪!至于女子入学,古礼也该跟着时代变,难道女子就不配识文断字吗?”

皇帝的意志像一把定海神针,让法案最终成了帝国的规矩。很快,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便在大明的土地上铺开了。

最先变样的是那些靠官道、近漕运的州县。朝廷拨的专款顺着驿站送过来,地方官再凑上些乡绅捐的银子,一座座官立小学堂便如春雨后的笋尖,接二连三地从城厢镇集的街巷间冒了出来。这些学堂大多是青砖瓦房,比普通民宅宽敞得多,窗户上镶着透明琉璃 —— 这几年格物书院改良了烧制工艺,琉璃的价钱降了不少,寻常学堂也用得起了。

学堂门口挂着统一的匾额,写着 “大明官立 xx 学堂”,旁边立着两通石碑,一通刻着朱允炆亲自删改的《圣谕广训》,里头加了 “爱大明、守国法、学格物” 的句子;另一通是《学生守则》,写着 “不迟到、不斗殴、勤洗手” 之类的简单规矩。

招生告示贴在学堂门口的墙上时,总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免费上学?还管书本笔墨?” 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旁边卖豆腐的王婶凑过来,指着告示上 “男女分班,皆可入学” 的字样,声音都变了调:“女子也能上学?这不是要翻天吗?”

守旧的人摇头叹气,可动心的人也不少。

那些在工坊里做活的人家,见惯了账房先生因为识文断字,坐在屋里就能拿比工匠多的工钱,心里早就有了想法。通州的张铁匠就拉着儿子的手说:“去学堂认几个字,以后咱不只是打铁,还能看懂铁匠铺的账本,多好!”

开学那天的景象,真是千奇百怪。

江南苏州府的学堂门口,一个穿绸缎的妇人拽着女儿的胳膊,女儿扭着身子哭:“我不要去,先生要教算学,我怕!” 妇人却硬把她往前推:“怕什么?学会了算学,以后家里的账你也能管!”

北平府通州的学堂更有意思,开学第一天只有七个孩子,先生是刚从师范学堂毕业的周姑娘,她没慌,每天早上站在路口迎孩子,见有孩子光着脚,就连夜做了布鞋送过去;见孩子饿肚子,就从自己的饭里匀出半个馒头。

三个月后,学堂里的孩子就坐满了二十多个,窗户纸都被孩子们的笑声震得嗡嗡响。

学堂的师资参差不齐,有像周姑娘这样满腔热忱却没经验的年轻人,也有被 “官身” 待遇吸引来的落魄老秀才。但教材是统一的,由格物书院的先生们编的,厚厚的一摞,除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老辈子传下来的蒙学书,还多了好几本新鲜玩意儿:《算术启蒙》上画着算盘和小棒,教孩子算加减乘除;《格物图说》里有杠杆、滑轮的图,还有简单的光学原理,比如 “为什么水里的筷子看着是弯的”;《大明疆域与四方风物》更有意思,画着大明的地图,还有新大陆的土着和作物;最薄的是《卫生须知》,用通俗的话写着 “饭前要洗手”“喝开水不生病”,还配着小孩洗手的插图。

江南常州府的学堂里,年轻的林先生正拿着木块和水盆做实验。他站在讲台上,把木块放进水盆里,木块浮了起来;又把一块石头放进去,石头沉了底。“大家看,” 林先生指着水盆,声音洪亮,“船能浮在水上,就是因为它像这木块一样,身子轻,还能排开很多水。咱们大明的宝船,就是靠这道理,才能漂洋过海去新大陆!”

底下的孩子瞪圆了黑眼睛,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举手:“先生,那要是船装了很多货,会不会沉呀?”

林先生笑了,伸手摸了摸她的头:“问得好!所以造船的时候,先生们会算好船能装多少货,装多了就会沉,装少了就浪费 —— 这就是算学的用处呀!”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又落回水盆里的木块上,眼里的好奇像星星一样亮。这和他们父辈嘴里 “之乎者也” 的学堂,完全是两个样子。

就在江南的孩子们对着木块水盆惊叹时,北地的田野里也有新鲜事。

清河县的田把式张老栓,开春时蹲在地里,手指戳着红薯秧子,嘴里嘀咕:“这洋玩意儿,光长藤蔓不长穗,能结东西吗?”

旁边的官府吏员笑着说:“张老爹,您别急,这金薯的果子长在土里,等秋天您挖出来就知道了!”

张老栓半信半疑,每天都去地里瞅。

夏末的时候,红薯藤蔓爬满了田垄,绿油油的一片,他拨开藤蔓,看到土里鼓出一个个小疙瘩,心里才有点谱。

到了秋收,他拿着锄头,一挖下去,“哐当” 一声,一个拳头大的红薯滚了出来,接着又是一个、两个…… 最后装了满满一筐,红薯的泥土腥气裹着甜香,飘得满田都是。

张老栓捧着一个红薯,皱纹里都浸着笑,眼泪却忍不住掉下来:“这么多!这要是年景不好,有这玩意儿,咱就饿不死了!”

旁边种玉米的地里也热闹,金黄的玉米棒子挂在秸秆上,剥开苞叶,颗粒饱满得能挤出油来。几个老农围着玉米地,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玉黍好,耐旱,坡上的地也能种!”“明年我也种,让娃多吃几顿饱饭!”

来自新大陆的作物种子,像一缕新鲜的青芽,悄悄扎进了大明的土地;而源自皇帝意志的新式教育,像一把劈开蒙昧的斧刃,慢慢敲开了百姓的心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枝芽,被小心翼翼地嫁接在大明这棵虬结着三百年年轮的古槐上 —— 一个滋养着百姓的身体,一个启迪着国民的心智。

变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阻力像路边的野草,随处可见。

清河县的老秀才王启年,拿着戒尺堵在新学堂门口,唾沫星子横飞地骂:“一群毛头小子,拿着木块水盆哄孩子,是要把圣贤书都抛到沟里去!读书是为了考科举,不是为了学这些奇技淫巧!” 有家长被他说动,就把孩子从学堂里领了回去。

淮南的豪强李员外更过分,他私下里叮嘱佃户:“识字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敢送娃去学堂,来年租子就加两成!” 有个佃户偷偷送儿子去学堂,被李员外知道了,真的加了租子,最后只能把孩子领回来,孩子哭着闹着要去学堂,佃户只能抹眼泪。

还有些私塾先生,见官立学堂免费招生,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故意在街头说:“新学堂教的东西没用,以后考秀才还是要考《四书》《五经》,到时候那些学算学的孩子,还不是要回来找我?”

可种子一旦播下,就总会生根发芽。在苏州、杭州这些大城里,有些从官立小学堂毕业的少年,因为会算学、能识字,被新兴的商号、工坊抢着要。苏州的 “同顺号” 商号,招了个叫陈小满的少年当账房学徒,每月给的工钱比在工坊里打铁还多。陈小满的爹拿着工钱,逢人就说:“早知道学堂这么好,我早就送娃去了!”

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主动把孩子送到学堂;有些佃户,甚至敢跟李员外这样的豪强顶嘴:“娃要上学,您要是加租子,我们就去官府告您!”—— 他们知道,皇帝是支持学堂的,官府不会不管。

朱允炆通过统计审计司和教育革新司,密切关注着各地的动静。他知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些现在坐在学堂里的孩子,要等十几年才能成为支撑帝国的力量;作物推广也需要时间,要让更多的农民相信这些 “洋玩意儿”,还得靠一年年的好收成说话。

但他有耐心,每当看到奏报里写着 “某州县学堂新增学生五十人”“某州县金薯亩产达三千斤”,他就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夜深人静时,朱允炆会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灯火。他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后,大明的田野里长满了金薯和玉黍,百姓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能看到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有的成了工匠,造出更结实的船、更锋利的工具;有的成了吏员,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成了探险家,去更远的地方,带回更多的知识和物产。

文明的嫁接,总会经历排异和阵痛。就像那些刚种下去的红薯秧子,要经过风吹雨打才能扎根;就像那些刚进学堂的孩子,要经过慢慢适应才能爱上读书。

但朱允炆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两棵文明的枝芽,终会在大明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让这棵古老的巨树,焕发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蓬勃的生机。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张逸风姜凤小说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异世逆凤:邪女傲天重生极权皇后大唐:每天签到,奖励太多了津川家的野望与乾隆的儿子抢皇位海战精兵从司农官开始变强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从死囚到统帅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大明基建录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三国:重生吕布从下邳开始大明巨匠烟雨龙魂路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国:从桃园四结义开始无敌抗倭战神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南诏残魂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