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工程局的晨雾还没散透,第三座新立窑就像尊披了金箔的巨兽,蹲在土坡下。
青灰的窑壁被初阳染得暖融融,唯有窑口封死的黄泥缝里,漏出几缕纤细的热浪,把周遭的空气扭成模糊的涟漪 —— 那是窑内熟料正在冷却的信号,却比任何战鼓都让人揪心。
工棚区静得反常。
往日开窑前,工匠们要么攥着工具来回踱步,要么凑在一块儿低声嘀咕,连风刮过帆布的声音都显得吵。可今天,没人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
三十多个工匠站成半圈,目光齐刷刷钉在那扇厚重的窑门上,像在参加一场无声的祭典。有人的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凿子,木柄被汗浸得发亮;有人盯着窑门的缝隙,眼里满是盼与怕,连眼角的皱纹都绷得发紧。
赵铁柱站在最前头,活像棵扎了根的老槐树。
花白的须发被夜露浸得沉甸甸,贴在古铜色的脸颊上,每一根都透着紧张。他的双手攥成拳,指节凸得像枯树瘤,泛着青白色 —— 那是攥了半宿的力道,连掌心都磨出了红印。
脚边那柄新打的铁锤,锤头亮得能映出人影,却没像往常那样被他拎在手里,反倒安安静静躺着,像在等一个关键的号令。
他没嘶吼,没踱步,连眼皮都没多眨一下。
往日里指挥工匠时,他嗓门大得能震落窑顶的灰,可今天,他只是盯着窑门,胸口起伏得越来越慢 —— 那是把所有的盼头、后怕,都压进了佝偻却结实的身子里。
谁都知道,这是第五次试窑了。
前四次,要么出的是一窑碎渣,一捏就成粉;要么烧出的熟料带着酸臭味,敲一下就裂,连赵铁柱都红过眼,骂过 “这破窑跟咱作对”。这次要是再败,怕是连工匠们的信心都要散了。
土坡上的阴影里,朱祁镇(李辰)立着。
玄色常服的下摆被晨风撩起,扫过脚边的野草,却没让他动一下。
他的脸很平静,深邃的眼盯着窑门,仿佛眼前不是决定大明建材革新的关头,只是看一场寻常的日出。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负在身后的手,指节正轻轻蜷缩 —— 这不是一窑水泥的事。
这是他把 “标准化”“预制化” 这些新词教给工匠们后,第一次真正落地;是这支刚攒起来的工匠队伍,能不能拧成一股绳的考验。
王瑾就站在他侧后方的阴影里,像道融在暗处的影子。
他没看窑门,目光总在工匠堆里扫来扫去,尤其在三个穿着杂役服的汉子身上多停了两秒。
那三个杂役是上周刚招进来的,说是乡下逃荒的,可干活时总爱往窑房附近凑,眼神也不对 —— 王瑾昨晚就派人盯了,这三人夜里偷偷摸去了后山,跟个蒙面人说了半宿话。
“时辰到 —— 开窑!”
赵铁柱的声音突然炸响,嘶哑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劲,像一把斧头劈开了凝固的寂静。
早候在窑门旁的四个工匠立刻上前,手里的铁钎插进窑门的卡槽里。
“嘿!” 四人齐声喝了一声,胳膊上的青筋绷得像弓弦,厚重的窑门 “吱呀” 响着,带着沉闷的摩擦声被撬开一道缝 —— 一股滚烫的气流 “呼” 地涌出来,却没了往日那股刺鼻的酸臭味,反倒带着石灰和矿石的燥意,扑在人脸上,暖得让人心里一松。
所有人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连朱祁镇都往前挪了半步,目光死死盯着窑口。
两个工匠推着带铁齿的耙子,慢慢探进窑里,把冷却后的熟料勾出来。第一块熟料落在地上时,有人低低 “呀” 了一声 —— 那不是往日的土黄色碎块,也不是丑巴巴的瘤子,而是黑灰色的硬块,表面泛着淡淡的熔融光泽,像块被精心打磨过的矿石。
一块,两块,三块…… 耙子不断把熟料勾出来,堆成一小堆。
每一块都完整结实,互相碰撞时,发出 “咔哒、咔哒” 的脆响,像玉石相击。
赵铁柱的喉结滚了滚,没去拿锤子,反倒快步冲上去。
他忘了熟料还有余温,双手直接捧起一块比拳头还大的熟料 —— 粗糙的指尖刚碰到窑壁,就被烫得缩了一下,可他没放,反倒更紧地攥着。
那硬实、密实的触感,顺着指尖传到心里,让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像点了两簇火苗。
他猛地抬头,看向土坡上的朱祁镇,嘴唇哆嗦着,想说话,却连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眼眶里的潮气越来越重,最后竟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 —— 那是喜的,是松了口气的,是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觉得自己造的东西,能比山石还结实的激动。
身后的工匠们没敢出声,都盯着赵铁柱的动作。有人悄悄攥紧了衣角,有人的呼吸越来越急。
赵铁柱放下熟料,弯腰捡起脚边的铁锤。
他没像往常那样喊号子,也没助跑,只是深吸一口气,腰杆突然挺直了 —— 那佝偻了半辈子的腰,竟在这一刻挺得笔直。他双手抡圆了铁锤,胳膊上的肌肉贲张着,带着全身的力气,朝着地上那块最大的熟料砸了下去!
“咚 ——!”
巨响像古寺里的大钟被敲响,震得人耳膜嗡嗡响。
风似乎都停了,连远处的鸟叫都没了声。
所有人都盯着那块熟料 —— 没人敢眨眼。
预想中 “咔嚓” 碎裂的声音没出现。
铁锤被弹得老高,赵铁柱被反震的力道带得往后踉跄两步,幸好身后的两个年轻工匠眼快,伸手扶住了他的胳膊。再看地上的熟料,只在撞击的地方留了个浅浅的白印,本体纹丝不动,连条裂纹都没有!
静。
比开窑前更沉的寂静,像块湿布蒙住了所有人。
下一秒,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成了!真成了!”
那声喊像颗火星掉进了火药桶,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瞬间炸了开来!
“我的娘!这比花岗岩还硬啊!”
“没碎!真没碎!咱这次真成了!”
“皇上!是皇上教的法子管用!皇上万岁!水泥万岁!”
工匠们像被闸门拦住的洪水突然破堤,簇拥着冲向那堆熟料。
有人蹲下来,用手反复摸着凉下来的熟料,指尖蹭得灰乎乎的,却笑得合不拢嘴;有人激动地抱住身边的同伴,又跳又喊,连眼泪都下来了,用沾满灰粉的袖子胡乱抹着脸,反倒把脸擦得更花;小三子最疯,直接在地上打了个滚,灰头土脸地爬起来,举着块小熟料喊:“赵师傅!您看!我拿这块回家,给我爹看看!”
老周头是个烧了三十年窑的老工匠,此刻正抱着旁边的石磨哭。
那石磨是前几次试窑时,被烧坏的旧磨盘,他一直没扔。现在看着眼前的熟料,他哭得抽抽搭搭:“这辈子…… 这辈子能烧出这东西,值了!”
赵铁柱丢开铁锤,突然 “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这位一辈子跟泥土、石头打交道的老匠人,没顾上拍膝盖上的灰,朝着土坡上朱祁镇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额头撞在地上,发出 “咚、咚、咚” 的声,抬起头时,额头上沾着泥,却笑得满脸通红:“皇上!成了!我们成了!这水泥…… 这水泥能筑万世之基啊!”
朱祁镇快步走下土坡,伸手把赵铁柱扶起来。他的手指碰到老工匠的胳膊,能感觉到对方还在发抖 —— 那是激动的,是卸下重担后的松弛。
他弯腰捡起那块被铁锤砸过的熟料,指尖传来沉甸甸的冰凉,还有那浅浅的白印,像个勋章。
心里悬了半个月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一股踏实的成就感涌上来,比在朝堂上赢了辩论还痛快。他连说三个 “好”,声音清亮,压过了周围的欢闹:“此非天赐,是诸位的心血熬出来的!赵铁柱,你带大伙立了大功,有功于社稷!”
他举着熟料,转向围过来的工匠们,朗声道:“自今日起,参与水泥试制的工匠,赏双倍月例!光禄寺拨酒肉,大伙痛痛快快吃三天!这窑水泥,就叫‘洪武一号’—— 从今天起,我大明,要走进铁石纪元!”
欢呼声再次冲上天,连远处的杂役都凑过来看,眼里满是羡慕。
朱祁镇没歇着,让人拿来纸笔,蹲在地上就画。
几笔下去,标准砖、预制板、排水管的图样就出来了。
他指着图纸给赵铁柱看:“你看,有了这些标准件,筑墙时就像搭积木,一块对一块;铺路时预制板一铺,省工又结实。这就是标准化的好处,快,还稳。”
工匠们围过来,脑袋凑在一块儿,盯着纸上的线条。
有人伸手比划着预制板的大小,有人问:“皇上,这砖要是按这个尺寸烧,是不是真能省不少力?” 朱祁镇笑着点头,把笔递给赵铁柱:“后续的生产,就按这个标准来。配料、火候、冷却时间,都记下来,往后每窑都按这个来。”
赵铁柱接过笔,手还有点抖,却重重点头。阳光下,工匠们的脸亮堂堂的,成功的喜悦像股热流,把所有人都裹在里面 —— 整个工程局,像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开始轰隆隆地转起来。
日头落了山,西苑工程局的空地上,燃起了两堆巨大的篝火。
木柴烧得 “噼啪” 响,火苗窜得有一人高,把周围照得通红。
光禄寺的人拉来了两车酒肉,大铁锅里炖着五花肉,油花在锅里翻滚,香气飘得满营都是。工匠们围着篝火坐成圈,手里端着粗陶碗,碗里倒满了烈酒,辛辣的酒香混着肉香,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没人再提往日的疲惫。
小三子端着碗,凑到赵铁柱身边,大声喊:“赵师傅,我敬您!前儿个您还骂我添柴添少了,现在咱成了,您得喝一碗!” 赵铁柱笑着接过碗,跟他碰了一下,仰头喝了一大口,辣得他咳嗽了两声,脸上却更红了:“小兔崽子,下次再偷懒,照样骂你!”
老周头抱着酒坛,给身边的人倒酒:“我活了五十多,没吃过这么痛快的酒肉。皇上待人实在,咱得好好干,不辜负这份赏!”
旁边的工匠们应和着,有人喝到兴头,捡起地上的铁盆,用锤子敲着盆底,扯着嗓子唱家乡的小调。那调子粗犷,带着泥土的气,却引得所有人跟着哼起来,连篝火的火苗都像是跟着节奏跳。
朱祁镇坐在篝火旁,身边放着一碗酒。王瑾站在他身后不远的阴影里,目光还在扫着周围的动静,可脸上也多了点柔和 —— 毕竟是成了大事,连他这常年绷着的人,也松了点劲。
赵铁柱端着碗,摇摇晃晃走过来,刚要下跪,就被朱祁镇伸手拦住了。
“皇上……” 赵铁柱的声音有点哽咽,酒气混着激动,“老臣这辈子,烧过窑,盖过房,以为顶多能让乡亲们住上结实的屋。没成想,能跟着皇上造出水泥,这是能留千古的事…… 老臣值了!”
朱祁镇拿起自己的碗,跟他的碗轻轻碰了一下,酒液溅出来几滴,落在篝火边,瞬间被烤干。
“铁柱,这只是开始。”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股劲,“往后要修水渠,要铺大道,要盖能抗洪水的城 —— 还有更长的路,更高的山,得大伙一起闯。”
说罢,他仰头把碗里的酒喝了个干净。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烧得胸口发烫,却让他觉得痛快 —— 这是他穿越到大明后,第一次真正放开顾忌,感受这份属于工匠、属于实干的酣畅。
火光跳跃着,映在他年轻的脸上。眉眼间的威严淡了点,多了些鲜活的气。
不远处,王瑾的目光扫过篝火边缘的黑暗,突然顿了一下 —— 三个穿杂役服的人影,正悄悄往营外走,身影隐在树影里,动作鬼祟。他没动声色,只是把手指按在腰间的玉佩上,轻轻转了半圈 —— 那是给暗处侍卫的信号:盯紧他们。
狂欢到了后半夜,大部分工匠都醉倒了。
有人靠在篝火边,鼾声打得震天响;有人抱着酒坛,嘴里还嘟囔着 “水泥…… 洪武一号”;赵铁柱被两个工匠扶着,回了工棚,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眼窑房,嘴角挂着笑。
篝火渐渐弱了,火苗缩成了暗红色的光团,偶尔爆起一点火星,转瞬就灭了。空地上散落着陶碗、骨头,还有工匠们脱下来的外套,乱糟糟的,却透着股活气。
朱祁镇站在临时值房的窗前,望着外面的营地。
月光洒在地上,把篝火的余烬照得泛着白,远处传来工匠们的鼾声,还有风吹过帆布的 “哗啦” 声 —— 这是成功后的安宁,却让他心里没敢完全放松。
水泥成了,下一步就是量产。
可他知道,有些人不会让他这么顺顺利利的。
惠民煤铺的蜂窝煤卖得火,断了不少煤商的财路;现在水泥又成了,那些靠烧砖、卖石材吃饭的势力,怕是更坐不住了。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没发出一点声音。
王瑾闪身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寒气,脸上没了半点酒意,只剩往常的冷静。
他走到朱祁镇身后,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粗纸,双手递了过去。
朱祁镇接过纸,展开。上面没写字,全是王瑾用炭笔描的符号。中央画着个蜂窝煤的图案,每个小孔里都画了个小圆圈 —— 那是代表惠民煤铺的销路,红红火火。
几条波浪线从蜂窝煤往外延伸,像水流一样,通到几个小方块里 —— 那是京城的各个煤市。
可在图案的西北和东南方向,各画了个醒目的红叉。西北的叉号旁,画了个岔路口的符号,旁边还有个油罐,罐口滴着黑墨点;东南的叉号旁,是条窄巷的符号,同样画了个油罐,旁边还多了个举着火折子的小人影。
王瑾见他看完,伸出两根手指,指了指红叉,又做了个 “切断” 的手势,最后指了指油罐和火折子。
不用多说,信息很明确:有人要在这两个地方动手,目标是运送蜂窝煤的车队。
用的是火油 —— 想制造 “蜂窝煤运输时起火” 的事端,让老百姓觉得蜂窝煤危险,坏了惠民煤铺的名声。
朱祁镇的手指捏着纸边,指节微微泛白。欢庆的热乎气,瞬间从脸上褪得干干净净,眼神又冷了下来。
他早猜到李茂山不会善罢甘休 —— 那个靠着倒卖煤炭发家的盐商,之前就暗中使过绊子,派人在煤铺门口造谣,说蜂窝煤有毒。现在水泥成功,他怕是更慌了,竟想双管齐下,一边毁蜂窝煤的名声,一边拖慢水泥的推广。
“看来,他们是等不及了。” 朱祁镇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响着,带着点凛冽的劲,“咱们这边的篝火还没凉,他们的火油就准备好了。”
他盯着纸上的红叉,沉吟了片刻。西北的岔路口是往通州运煤的必经之路,人少;东南的窄巷是往南城走的,居民多 —— 选这两个地方,既要让事闹大,又想避开太多人眼,打得倒是好算盘。
“让暗卫盯紧这两个点,尤其是夜里。” 朱祁镇抬眼看向王瑾,语气斩钉截铁,“车队照常出发,不用改路线 —— 但要在车队里混进咱们的人,每人带两袋沙土,两条湿棉被。一旦他们动手,先灭火,再抓人,必须人赃并获。”
王瑾点头,眼里闪过一丝寒光。他右手在胸前轻轻划了个弧形 —— 那是 “雷霆行动” 的暗语,意思是:不留活口,抓主谋。
“还有。” 朱祁镇补充道,手指在纸上的红叉旁点了点,“那三个杂役,今晚没在篝火边,怕是去给外面传信了。让盯梢的人跟着他们,看看他们跟谁接头 —— 顺藤摸瓜,把背后的人揪出来。”
王瑾又点头,躬身行了一礼,转身悄无声息地走了。房门合上,没发出一点声音,仿佛刚才没人进来过。
朱祁镇重新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月光下,营地静悄悄的,只有篝火的余烬还泛着微光,偶尔有几声虫鸣,衬得夜更静了。
他想起刚才工匠们的笑脸,想起赵铁柱磕在地上的响头,想起 “洪武一号” 这名字 —— 这些,都不能被那些藏在暗处的人毁掉。
“想玩火,那就让他们烧到自己。” 他低声说,眼里的冷光像淬了冰。
远处,最后一缕篝火的青烟,被夜风吹散,融进了沉沉的黑暗里。
可没人知道,在那更深的黑暗中,一场由他主导的反击,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庆祝的狂欢结束了,而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