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萧承嗣拿着告示去了镇口。那里有棵老槐树,平时镇上有什么通知都贴在树干上,来往的人都能看见。萧承嗣搬来梯子,我站在下面递胶水和告示,刚把纸贴平整,就有镇民围了过来。
“沈大夫,这是啥呀?”王婶凑过来,眯着眼睛看上面的字,“医馆分校招生?还免学费管午饭?”
我笑着点头:“是啊王婶,八到十五岁的孩子都能来,不管男女,只要愿意学医吃苦就行。以后孩子们学会了医术,既能自己谋生,还能帮乡亲们看病。”
“那可太好了!”旁边张大爷拍着手说,“俺家小孙子今年十岁,天天跟着俺去药田看草药,早就说想跟沈大夫你学本事,这就回去叫他来报名!”
没一会儿,围着看告示的人越来越多,有问报名时间的,有问要不要带东西的,我和萧承嗣一一解答,说报名就直接去临时诊室找小石头登记,今天开始到后天截止,开学时间定在五天后。
正说着,小石头领着阿牛他们跑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和炭笔:“沈大夫!俺来登记啦!阿牛、丫丫和小远都要报名!”他踮着脚在本子上写名字,一笔一划格外认真,“俺还跟其他同学说了,他们说回家跟爹娘商量商量,下午就来报名。”
“好样的!”我摸了摸他的头,“你就负责登记,记清楚每个孩子的名字、年龄和家里的联系方式,要是有不清楚的就来问我。”
等我们回到济世堂,温庭远已经带着几个士兵在收拾医馆分校的教室了。教室选在济世堂西侧的一间空房,以前是陈叔住的,现在收拾出来正好用。士兵们在擦窗户,温庭远则在扫地,地上的灰尘被扫得干干净净。
“你们回来啦!”温庭远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房间采光挺好,窗户也大,孩子们上课不刺眼。刚才赵老三派人送了几张旧桌子过来,先凑合用着,等新桌子做好了再换。”
我走进房间,里面已经摆了四张旧桌子,虽然有些磨损,但擦得很干净。墙角还有个旧书架,正好用来放孩子们的课本和草药图谱。“挺好的!”我笑着说,“咱们再找些布把桌子擦一遍,墙上贴几张草药图,孩子们看着也方便。”
萧承嗣从外面抱来一摞纸,都是他昨天画的草药图,有金银花、薄荷、当归,还有雪绒草,每张图下面都标注了名字和功效。“把这些贴在墙上,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随时能看,记起来也快。”他说着,就找了胶水往墙上贴,温庭远和士兵们也过来帮忙,没一会儿,墙上就贴满了五颜六色的草药图,整个房间一下子亮堂起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报名的孩子已经有十二个了,小石头拿着登记本跑过来,兴奋地说:“沈大夫!有八个男孩四个女孩,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八岁,都是镇上的孩子,俺都认识!”
“太好了!”我接过登记本,上面的名字都写得工工整整,还标注了年龄,“等开学了,咱们先教他们认草药,再教他们背药方,慢慢来,不着急。对了,午饭的事,王婶说愿意来帮忙做,咱们每天给她些食材钱,让她做些营养丰富的饭菜,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吃好点。”
“俺看行!”温庭远扒了口饭,“王婶的手艺好,做的菜香,孩子们肯定爱吃。咱们再买些米和面,还有蔬菜、肉,保证孩子们每顿都有荤有素,营养均衡。”
下午,赵老三带着木工师傅送新桌子和椅子来了。一共十五套,正好够现在报名的孩子用,还多了三套备用。木工师傅把桌子和椅子摆好,赵老三在旁边指挥:“桌子间距留宽点,孩子们进出方便;椅子挨着桌子放,别太挤。”
我看着崭新的桌椅,心里满是感激:“赵三爷,真是太谢谢你了,这些桌椅做得又结实又好看,孩子们肯定喜欢。”
“喜欢就好!”赵老三笑着说,“俺还跟木工师傅说了,要是桌椅坏了,随时来修,不收钱。以后医馆分校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跟俺说,别客气。”
等木工师傅走了,我们开始给桌椅擦一遍,再摆上小石头他们的书包和草药图谱。丫丫还从家里带来了一盆小花,放在讲台上,说让教室更漂亮点。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教室,我心里满是期待:“再过几天,这里就会坐满认真学医的孩子,到时候肯定特别热闹。”
萧承嗣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几支新毛笔和一叠纸:“太医院给的银子还剩不少,我买了些毛笔和纸,还有墨水,明天给孩子们分下去,让他们先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和草药的名字。”
温庭远靠在门框上,看着教室里的一切,笑着说:“没想到咱们这么快就能把医馆分校筹备好,等开学了,我来当第一个客座先生,给孩子们讲讲京城的事,还有边关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好医术不仅能救人,还能为边关做贡献。”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才收拾完教室。走出房间,正好看见小石头他们在药田认草药,阿牛拿着草药图谱,对照着田里的薄荷,一边看一边念:“薄荷,清热解暑,能治头痛……”
我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萧承嗣轻轻握住我的手,低声说:“你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咱们的药庐,咱们的医馆分校,还有这些孩子,都会越来越好的。”
我点点头,看着远处的夕阳,心里充满了希望。我知道,济世堂很快就要正式开业了,医馆分校也即将开课,而我们的故事,也会像这夕阳一样,温暖而美好,永远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