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铁舰功成备分流,巧筑码头通诸岛
机动大船的发动机轰鸣声在海岸线上渐渐平息,顾牧握着舵盘的手缓缓松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过数日的试航,这艘20米长、6米宽的庞然大物已被他们彻底驯服,直列12缸柴油发动机的强劲动力,让跨岛航行变得稳当又高效。程一琳收起记录航行数据的手册,走到顾牧身边,望着主岛围栏里黑压压的牲畜群,语气中带着一丝紧迫感:“大船已经完全熟练了,现在该解决牲畜拥挤的问题了。”
五年的精心繁育,主岛的牲畜数量早已今非昔比。33头牛(包含黄牛与奶牛)在草场里挤成一团,几百头驯化的野猪在圈中拱动不止,还有数百只山羊在山坡上绵延成片,鸡群更是散布在各个角落。20平方公里的主岛虽大,但农耕、居住与养殖区域早已饱和,牧草供应日渐紧张,若不及时分流,恐怕会影响牲畜的生长,甚至引发疫病。
“分流的目标很明确,就选1、2、3号岛。”顾牧拿出木炭绘制的海岛地图,指尖在三座岛屿的位置上划过,“这三座岛面积都在3平方公里左右,距离主岛不超过100公里,我们探查过,都有稳定的水源和茂密的牧草,完全能承载规模化养殖。”他顿了顿,继续规划道:“1号岛地势开阔,适合放牛;2号岛植被丰富,就让山羊和鸡群在那里安家;3号岛地形稍复杂,正好契合野猪的习性,专门用来放猪。”
程一琳点点头,补充道:“这样分工既合理又便于管理,不过有个关键问题——这些小岛都没有码头,大船根本无法停靠,牲畜装卸更是无从谈起。”
这正是顾牧心中早已盘算的重点。他指着地图上主岛西海岸和三座小岛的停靠点,沉声道:“所以,我们首要任务就是搭建码头。主岛这边要建一个枢纽码头,1、2、3号岛各建一个简易码头,这样后续运输才能顺畅。”
第二天破晓,两人便开始行动。他们先在主岛西海岸选定码头地址,这里水深适中,海底泥沙坚实,是天然的停靠良港。顾牧带着斧头和锯子钻进丛林,挑选粗壮的橡树和杉木砍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耐腐性强,是搭建码头支架的绝佳材料。程一琳则负责整理场地,用撬棍清理礁石和碎石,将海岸滩涂平整出一片开阔区域。
砍伐回来的树干被截成6米长的支撑桩,顾牧用火焰将桩子底部烤焦,再涂上从松树中提取的树脂,这样能增强木桩在海水中的防腐性。随后,他和程一琳合力将木桩抬到海边,用撬棍和铁锤交替发力,将一根根木桩牢牢打入海底泥沙中,每根桩子间距保持在1米左右,形成整齐的支架阵列。海浪不断拍打着木桩,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两人丝毫没有停歇,默契地配合着,从清晨忙到正午。
支架搭建完成后,接下来便是铺设桥面。他们将集装箱里剩余的12公分厚大钢板搬运过来,这些钢板是暴风雨馈赠的意外之喜,承重能力极强。程一琳用螺栓将钢板逐一固定在木桩支架上,顾牧则在一旁辅助调整,确保桥面平整牢固。为了防止牲畜滑倒,他们还在钢板表面凿出细密的防滑纹路。
主岛的枢纽码头用了三天时间便建造完成,长15米、宽4米的桥面延伸至海中,足够大船平稳停靠。紧接着,两人驾驶着机动大船,带着剩余的材料前往1号岛。有了主岛的建造经验,后续的简易码头效率大幅提升。他们根据各岛的地形特点调整码头尺寸,1、2、3号岛的码头均建成长10米、宽3米的规格,既保证了实用性,又节省了材料和时间。
在1号岛建码头时,他们遇到了海底岩石较多的问题,木桩难以打入。顾牧灵机一动,用斧头将岩石缝隙凿宽,再将木桩嵌入缝隙中,用碎石和泥浆填充固定,巧妙地解决了难题。程一琳则在搭建2号岛码头时,利用岛上的藤蔓编织成防护网,围在码头两侧,防止牲畜失足落水。
半个月后,四座码头全部竣工。站在主岛的枢纽码头上,望着远处1、2、3号岛岸边的码头轮廓,顾牧和程一琳相视而笑。海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机动大船静静停靠在码头边,仿佛在等待着开启新的征程。
“码头建好了,接下来就可以分批运输牲畜了。”程一琳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顾牧望着成群的牲畜,心中充满了底气:“明天我们先运一批山羊去2号岛试试水,熟悉一下运输流程,后续再逐步扩大规模。”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码头上,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搭建码头的辛劳早已被即将分流的喜悦冲淡,他们知道,随着码头的建成和牲畜的分流,他们的荒岛生活将迎来新的篇章,1、2、3号岛也将在他们的耕耘下,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