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晨耕暮巡安岁月,远岛探路启新程
时序流转,牲畜分流后的三个月,主岛及1、2、3号岛的生活渐渐步入安稳有序的轨道。每日清晨,天刚泛起鱼肚白,顾牧和程一琳便会踏着晨露开启一天的劳作,那些琐碎却充实的日常,如同海浪拍岸般规律,滋养着这片海上家园。
主岛的稻田里,早稻已抽穗扬花,翠绿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散发着清新的稻香。顾牧扛着锄头来到田埂,仔细查看稻田的水位。“最近晴了好几天,引水沟得再疏通一下,不然稻穗容易缺水灌浆。”他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清理沟里的杂草和淤泥。程一琳则提着竹篮,在稻田边采摘杂草,这些杂草晒干后可以作为牲畜的辅助饲料,一点也不浪费。
两人默契配合,顾牧疏通引水沟,程一琳负责将杂草归集到田埂旁。正午时分,阳光变得炽热,他们才停下手中的活计,回到木屋旁的树荫下休息。程一琳端出晾好的凉茶水,顾牧接过喝了一大口,抹了抹额头的汗水:“照这个长势,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早稻了,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除了稻田劳作,浅滩的渔网检查也是每日必做的功课。主岛东侧的浅滩地势平缓,海水清澈,顾牧在这里布设了多张渔网,用来捕获鲻鱼、虾蟹等海鲜,丰富日常饮食。每天下午,两人都会来到浅滩,小心翼翼地拉起渔网。
“今天收获不错,有好几条大鲻鱼,还有一网虾。”程一琳欣喜地将渔网上的鱼虾摘下来,放进随身带来的木桶里。顾牧则仔细检查渔网是否有破损,一旦发现破洞,便立刻用针线修补。“这些渔网可得好好爱惜,下次暴风雨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损坏了就难补了。”他一边修补,一边对程一琳说道。
捕获的鱼虾并不会全部当场处理,顾牧会挑选一些体型较小的鱼苗和虾苗,投放到主岛西侧的鱼塘里。这个鱼塘是他们初登岛没多久便挖掘的,算下来已有六年多时间,面积约半亩,当年特意引海水入塘,专门用来养殖海鲜,这些年一直为他们提供着稳定的水产补给。程一琳提着装有鱼苗的水桶,沿着鱼塘边缓缓行走,将鱼苗均匀地投放到水中。看着小鱼苗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她笑着说:“再过几个月,这些鱼苗就能长成大鱼了,到时候我们就有更多的鱼吃了。”
挤牛奶是每日清晨的重要任务之一。主岛虽然分流了大部分牲畜,但仍留下了8头奶牛,方便日常获取牛奶。顾牧将奶牛赶到挤奶区,程一琳则拿出干净的木桶和纱布,先清洗奶牛的乳房,然后开始挤奶。乳白色的牛奶顺着指尖缓缓流入木桶,散发着浓郁的奶香。
“今天的奶量挺足,能有十几斤。”程一琳将挤好的牛奶用纱布过滤掉杂质,倒入陶罐中。这些牛奶一部分会直接煮沸饮用,另一部分则会用来制作奶酪和黄油,储存起来作为冬季的食物储备。挤完牛奶后,顾牧会将奶牛赶到草场放牧,让它们自由觅食鲜嫩的青草。
除了奶牛,主岛还留下了80只山羊和20多只鸡,日常喂养也离不开两人的照料。顾牧每天都会去丛林中割取新鲜的草料,运回羊圈投喂山羊;程一琳则会将谷物和野菜混合在一起,撒给鸡群食用。两人分工明确,将主岛的牲畜照料得井井有条。
在忙碌的日常中,顾牧和程一琳也没有忘记分散在1、2、3号岛的牲畜。每隔十天八天,他们便会驾驶着机动大船,前往各个小岛巡查。
前往1号岛的航程最为轻松,只需一个半小时。这座岛上的33头牛在广阔的草场上茁壮成长,黄牛们身形矫健,奶牛的产奶量也十分稳定。顾牧会仔细检查牛群的身体状况,查看是否有疾病迹象;程一琳则会清理牛群的饮水池,确保水源干净充足。“这些牛在这边过得比在主岛还滋润,你看它们的毛色多光亮。”程一琳抚摸着一头黄牛的脊背,笑着对顾牧说。
2号岛的山羊和鸡群同样适应得很好。数百只山羊在岛上的山坡和丛林中自由觅食,繁殖速度很快,已经新增了几十只小羊羔。鸡群则散布在岛上的各个角落,每天都能产下不少鸡蛋。顾牧和程一琳会在岛上停留片刻,给山羊补充一些盐分,收集鸡蛋,然后继续前往3号岛。
3号岛的野猪性情依旧有些凶猛,但在岛上充足的食物资源滋养下,体型变得更加壮硕。顾牧会在岛上投放一些玉米和红薯,观察野猪的进食情况,确保它们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程一琳则会巡查岛上的水源,确保水质没有问题。每次巡查完三座小岛,回到主岛时,往往已是夕阳西下。
这样平淡而充实的日子过了三个月,主岛的早稻顺利收割,粮仓被堆得满满当当;鱼塘里的海鲜也长大了不少,每日都能捕获新鲜的鱼虾;1、2、3号岛的牲畜数量持续增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顾牧的心中却始终惦记着一个地方——8号岛。这座位于主岛最东边的小岛,距离主岛约900公里,是八座附属小岛中最远的一座。平日里,只有在天气格外晴朗的时候,才能在主岛的最高处隐约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从未有人实际登岛探查过。
“程一琳,我们去8号岛看看吧。”一天晚上,吃完晚饭,顾牧望着窗外的星空,突然对程一琳说道。
程一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8号岛?那么远,我们去那里做什么?”
“你想啊,我们现在有了机动大船,续航能力足够。8号岛位置偏远,周围水域平静,很适合作为远海探索的中转站。如果我们能在那里建立一个临时营地,以后再去更远的地方探索就方便多了。”顾牧耐心地解释道。
程一琳仔细想了想,觉得顾牧说得有道理。这些年来,他们在这片海域已经生活了六年多,对主岛及周边的小岛已经非常熟悉,是时候去探索更远的地方了。“好啊,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准备三天,三天后出发。”顾牧说道。
接下来的三天,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前往8号岛的物资。食物方面,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压缩饼干、腊肉、红薯干和谷物,足够两人在岛上生活半个月;水源方面,除了携带几大桶淡水,他们还带上了海水淡化的简易设备,以防淡水不足;工具方面,斧头、锯子、绳索、帐篷、防潮垫等一应俱全,同时还带上了一些药品和火种。
出发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顾牧和程一琳便将所有物资搬上机动大船。大黄和小灰也兴奋地跳上船,它们似乎知道要开启一场新的旅程,在甲板上不停地跑来跑去。
“出发!”顾牧拉动启动绳,发动机发出轰鸣,机动大船缓缓驶离主岛码头,朝着8号岛的方向驶去。
由于距离遥远,这次航行注定是漫长的。顾牧负责驾驶船只,程一琳则在甲板上照料大黄和小灰,偶尔也会帮顾牧观察海面情况。大船平稳地航行在海面上,四周一片辽阔,除了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再无其他声响。
第一天的航行还算顺利,海面上风平浪静,阳光明媚。程一琳在甲板上晾晒了一些腊肉,顾牧则趁着天气好,检查了一遍发动机和燃油储备。到了傍晚,两人将船停靠在一座无人小岛的岸边,在岛上简单搭建了一个临时营地,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们继续出发。午后,天空突然阴沉下来,刮起了微风,海面上泛起了小小的浪花。顾牧立刻放慢船速,谨慎地驾驶着船只。程一琳则将甲板上的物资固定好,防止被风吹落。好在这场风浪并没有持续太久,傍晚时分便停了下来。
第三天中午,顾牧突然指着前方喊道:“程一琳,你看!那是不是8号岛?”
程一琳顺着顾牧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一个模糊的岛屿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是8号岛!我们终于到了!”她兴奋地跳了起来。
顾牧加快船速,朝着8号岛驶去。随着距离越来越近,8号岛的模样也渐渐展现在两人眼前。这座岛屿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岛上植被茂密,海岸线曲折,岸边有一片平坦的沙滩,看起来十分适合船只停靠。
顾牧小心翼翼地将船停靠在沙滩上,用缆绳牢牢固定在岸边的礁石上。两人带着大黄和小灰下了船,踏上了8号岛的土地。岛上的空气清新,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远处传来鸟鸣声,充满了生机。
“我们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搭建营地。”顾牧说道。两人带着狗,沿着海岸线缓缓行走,寻找避风避雨的地方。最终,他们在岛的东北部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点——这里背靠山坡,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周围有许多粗壮的竹子,既避风又方便获取搭建材料。
接下来的四天,顾牧和程一琳开始全力搭建临时营地。顾牧拿着斧头砍伐竹子,程一琳则负责清理场地和搬运竹子。大黄和小灰在旁边欢快地跑来跑去,偶尔也会帮着叼一些细小的树枝。
搭建竹棚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将竹子一根根固定好,搭建出稳固的框架。顾牧先用斧头将竹子的两端削尖,然后将它们深深插入地面,形成棚子的立柱;接着,再用绳索将横梁和立柱牢牢捆绑在一起;最后,用茅草和竹叶铺设屋顶,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程一琳则在竹棚旁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灶台,用石头垒成,方便生火做饭。她还清理出一片空地,作为晾晒衣物和物资的地方。经过四天的辛勤劳作,一个简陋但坚固的竹棚终于搭建完成。竹棚内铺着防潮垫和干草,十分舒适;棚外的灶台也已就绪,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搭建营地的间隙,顾牧和程一琳也会在岛上四处探查。他们发现岛上的植被种类十分丰富,有许多在主岛从未见过的植物;林间有不少野果和野菜,还有清澈的溪流,水源充足。这些发现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将这里作为远海探索中转站的想法。
第五天清晨,顾牧和程一琳检查了一遍营地的物资和设施,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后,便带着大黄和小灰登上了机动大船,准备返回主岛。站在船甲板上,他们回头望了望8号岛,这座他们亲手搭建了临时营地的小岛,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美丽。
“等我们回到主岛,再准备一些物资,下次就可以来这里长期驻扎了。”顾牧说道。
程一琳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期待
机动大船缓缓驶离8号岛,朝着主岛的方向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