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日常与心境沉潜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座岛屿,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沙滩时,我已背着渔具踏上了前往浅滩的路。小黄和灰灰紧随其后,脚掌踩在湿漉漉的沙土上,留下两串深浅不一的脚印。经过十多天的平静时光,岛上的一切都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祥和,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在空旷的天地间循环往复。
走到浅滩时,潮水刚退至一半,露出的滩涂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水洼。我熟练地解开系在木桩上的渔网,麻绳在掌心摩擦出粗糙的触感。这张渔网经过多次修补,边缘被我用藤蔓缠绕加固,网眼处偶尔还能看到被大鱼挣扎时撕裂的细小痕迹。随着渔网缓缓展开,灰灰兴奋地跳进水中,溅起的水花惊得一群小鱼四处逃窜,恰好撞进渔网的包围圈。
“安分点!”我笑着呵斥一声,灰灰立刻甩着尾巴游回岸边,吐着舌头趴在沙滩上。半个时辰后,我开始收网,粗麻绳在肩头勒出深深的印痕,随着渔网逐渐收紧,鱼儿挣扎的力道透过网线传来,沉甸甸的重量让脚步都变得迟缓。收上岸的渔网里,石斑鱼、带鱼、小银鱼挤作一团,还有几只误闯的梭子蟹举着大螯,在鱼群中横冲直撞。
我将鱼获分类处理,体型较大的石斑鱼和带鱼被单独挑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抹上一层细盐,挂在晾晒架上;体型较小的杂鱼和蟹类则被装进竹篮,准备带回洞穴当早餐。剩下的几十条鲜活的海鱼,我提着竹篮走向不远处的人工渔池。渔池的水位保持得正好,清澈的海水里,之前投放的鱼群正悠闲地游弋,看到新的“伙伴”加入,纷纷凑上前来,激起一圈圈涟漪。
将鱼群倒入渔池后,我沿着池边的斜坡巡视了一圈。用树枝搭建的护栏完好无损,引水沟渠里的海水缓缓流淌,闸门紧闭,确保了池内水位的稳定。池底的鹅卵石被阳光晒得温热,几条胆大的鱼甚至敢凑到岸边,啄食我指尖残留的鱼鳞。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踏实的暖意——在这座孤岛上,每一点生活的积累,都是对抗未知的底气。
返回洞穴的路上,我绕道去了牛棚。六头牛正悠闲地啃食着青草,阳光洒在它们油亮的皮毛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泽。两头奶牛看到我走近,抬起头“哞”了一声,声音温和。我提着木桶走进牛棚,将桶放在奶牛身下,熟练地挤压着奶头,乳白色的牛奶顺着指缝流进桶里,发出“哗哗”的声响。不一会儿,就接满了满满两桶牛奶,散发着浓郁的奶香。
回到洞穴时,阳光已经透过镜子的折射,将洞内照得明亮通透。我将一桶牛奶倒进陶盆里,放在通风处静置,准备制作奶酪。另一桶则倒进锅里,架在火上加热,煮沸后撇去表面的浮沫,倒入干净的陶罐中,冷却后便是新鲜的饮用水。白雪和墨尾闻到奶香,从角落里窜出来,围着陶盆打转,时不时用脑袋蹭我的裤腿,眼神里满是期待。
制作奶酪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起初,我尝试着将牛奶煮沸后加入柠檬汁,希望能让奶液凝固,但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凝固的奶块要么过于松散,要么带着浓重的酸味。后来,我想起从帆船上找到的一本食谱,上面记载着用 rennet(凝乳酶)制作奶酪的方法。我翻遍了所有物资,终于在一个密封的木盒里找到了几小块干燥的凝乳酶。
按照食谱的步骤,我将凝乳酶用温水化开,倒入温热的牛奶中,搅拌均匀后静置在温暖的角落。洞穴内的温度经过通风改造后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恰好符合奶酪发酵的条件。等待的过程中,我开始整理洞穴内的物资,将晒干的鱼干和腌肉分类挂在墙壁上,将面粉和谷物装进密封的木箱里,防止受潮发霉。
傍晚时分,当我再次打开陶盆时,里面的牛奶已经凝固成了光滑的奶豆腐状,散发着淡淡的奶香。我小心翼翼地将凝乳取出,放在铺有纱布的竹篮里,沥干多余的水分,然后撒上适量的盐和香草。接着,我用木板将凝乳压实,外面包裹上干净的纱布,放在通风干燥处发酵。看着亲手制作的奶酪雏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在这座荒岛上,每一次尝试都是对生存能力的考验,而每一次成功,都让我离“生活”更近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我开始尝试烤面包。从帆船上找到的面粉储存得十分完好,用手指捻起一把,细腻的粉末从指缝滑落。我将面粉倒入陶盆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和少量酵母,用手搅拌均匀,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酵母是从晒干的野果中提取的,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培养出了能够让面团发酵的菌种。
揉面是个体力活,面团在掌心不断变换形状,力道需要均匀适中,才能让面筋充分拉伸。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面团上,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形成淡淡的盐味。揉好的面团被放在温暖的角落发酵,几个小时后,面团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按压,会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缓慢回弹。
我在洞穴外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烤炉,用黏土和石块垒成,中间留出中空的炉膛。将发酵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搓成圆形,放入铺有油纸的烤炉中。点燃炉膛内的干柴,火焰跳跃着,将热量传递到面团上。很快,烤面包的香气弥漫开来,混合着木材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
当面包烤至金黄色时,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取出,放在石板上冷却。掰开一块,松软的内部组织呈蜂窝状,咬上一口,带着淡淡的麦香和甜味,虽然没有添加糖和黄油,却有着最纯粹的口感。白雪和墨尾凑上前来,叼起掉落在地上的面包屑,吃得津津有味。小黄和灰灰则趴在一旁,眼神里满是羡慕,却懂事地没有上前争抢。
日子在忙碌而充实的劳作中悄然流逝。每天清晨,我会先去检查渔网,将收获的鱼分类处理,一部分晾晒成鱼干,一部分放入渔池饲养;上午要么打理牛棚,挤取牛奶,制作奶酪,要么揉面烤面包,改善伙食;下午则带着工具去岛上巡查,修剪果树林的枝叶,加固防护带的围栏,或是在礁石滩捡拾贝类和海螺。
闲暇时,我会坐在洞穴门口的树荫下,看着小黄和灰灰在沙滩上嬉戏,白雪和墨尾在身边慵懒地晒太阳。手中捧着一块刚烤好的面包,就着新鲜的牛奶,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海风的清凉。思绪偶尔会飘回过去,想起在花田劳作的日子,那些带着晨露的花瓣,那些弥漫在空气中的花香,仿佛就在昨天。
每一次暴风雨带来的神奇变化,都会让我陷入迷茫和疑惑。从莫名其妙来到这座荒岛,到发现中世纪的帆船,再到暴风雨后出现的牛群,这一切都超出了常理的认知。我曾无数次猜想这座岛屿的秘密,试图找到离开的方法,却始终没有头绪。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境渐渐发生了变化。当我成功制作出奶酪和烤面包,当我看到渔池里的鱼群和牛棚里的牛群健康生长,当洞穴变得明亮而舒适,那些迷茫和疑惑渐渐被释然取代。是啊,连在花田劳作时都会莫名其妙穿越到这座岛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与其纠结于未知的过去和未来,不如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每一次劳作,都是对生存的热爱;每一次收获,都是对努力的回报。这座岛屿虽然神秘,却也给予了我生存的资源和成长的机会。我开始学会接受这一切,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在困境中创造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沙滩上,将一切都染成了温暖的色调。我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带着小动物们返回洞穴。洞穴内,鲸鱼油蜡烛已经点燃,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烤面包的香气和奶酪的奶香交织在一起,形成温馨的烟火气息。
我知道,平静的日子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随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但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我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心境的转变让我更加从容,劳作的积累让我更有底气。在这座神秘的荒岛上,我将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等待着揭开岛屿秘密的那一天,也期待着回归故土的那一刻。
夜色渐深,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变得格外清晰。洞穴内,小动物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呼吸均匀而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