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与朱棣联合抗击欧盟,却又彼此暗怀心思的微妙局势下,朱允炆端坐在应天府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神色凝重。殿下群臣交头接耳,气氛压抑而紧张,一场关于应对欧盟与朱棣策略的激烈争论,正一触即发。
“陛下!”率先站出一位身着绯袍的大臣,乃是吏部尚书韩宜可,他神色严肃,声音洪亮,“如今欧盟虎视眈眈,其火器犀利,战力不容小觑。而我大明刚与朱棣携手抵御,稍有不慎,便会让欧盟有机可乘,致使江山生灵涂炭。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全力抗击欧盟,至于朱棣,可暂且安抚,许以些许利益,以保内部稳定,共同御敌。”
此言一出,立刻有几位大臣点头附和。“韩尚书所言极是,陛下,欧盟才是眼前最大威胁,若此时与朱棣起争端,内忧外患之下,局势恐将失控啊!”礼部侍郎张智也赶忙出列说道。
然而,话音未落,刑部尚书开济却大步迈出,一脸决然地反驳道:“陛下,朱棣狼子野心,自破沐晟后,便暗中扩充势力,其谋反意图已昭然若揭。若不趁此时机将其解决,一旦他羽翼丰满,恐怕比欧盟更为棘手。臣以为,应先集中兵力解决朱棣这个内部隐患,再全力对抗欧盟,如此方能根除后患,专心御敌。”
开济的话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支持韩宜可的大臣纷纷指责开济不顾大局,而赞同开济的官员则痛斥韩宜可等人姑息养奸。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论声响彻朝堂。
朱允炆眉头紧锁,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无论是先抗欧盟还是先除朱棣,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若全力抗击欧盟,安抚朱棣,难保朱棣不会在背后捅刀子;若先对付朱棣,欧盟必定会趁机大举进攻,大明边境将生灵涂炭。
“陛下,臣以为韩尚书之策较为稳妥。”说话的是左都御史袁泰,他向来谨小慎微,“朱棣虽有野心,但目前尚未公然谋反,而欧盟已然兵临边境,战火一触即发。此时与朱棣翻脸,恐怕正中欧盟下怀。不如先稳住朱棣,集中力量抵御欧盟,待击退欧盟后,再徐徐图之。”
“袁御史此言差矣!”右佥都御史章溢立刻反驳,“朱棣野心勃勃,绝非轻易能安抚之人。若不趁他尚未完全准备好之时动手,将来必成大患。欧盟虽强,但我大明将士齐心,未必不能抵御。而朱棣一旦谋反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江山易主,万劫不复啊!”
朱允炆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扫过殿下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皆为我大明社稷着想,所提之策也各有道理。但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细细思量。”
退朝之后,朱允炆独自一人在御花园中徘徊,脑海中不断权衡着两派的观点。此时,一阵微风吹过,吹动了满园的花朵,却吹不散他满心的忧虑。
“陛下,天气转凉,可要添件衣物?”贴身太监轻声提醒道。
朱允炆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他望着远方,心中暗自思忖:“若先安抚朱棣,全力抗欧,需拿出何种利益方能让朱棣暂时安分?而若先对付朱棣,又该如何部署兵力,既能迅速平定叛乱,又能防备欧盟的突袭?”
就在朱允炆苦思冥想之际,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匆匆赶来,跪地奏道:“陛下,刚刚收到密报,朱棣近日在其营地频繁召集将领,似乎在谋划着什么,而且其军队调动也愈发频繁。”
朱允炆心中一紧,脸色愈发凝重:“继续密切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向朕汇报。”
“是!”毛骧领命而去。
朱允炆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回到御书房后,他铺开地图,仔细研究着大明的山川地势以及目前的兵力分布。他的目光在地图上不断游走,时而停留在与欧盟接壤的边境,时而落在朱棣军队所在的区域。
“陛下,康茂才将军求见。”门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
“宣!”朱允炆说道。
康茂才大步走进御书房,行礼之后,说道:“陛下,臣听闻朝堂上关于应对欧盟与朱棣的争论,心中也有一些想法,特来向陛下奏明。”
“康将军请讲。”朱允炆说道。
“陛下,臣以为,无论是先抗欧盟还是先除朱棣,都需谨慎行事。”康茂才说道,“如今我军与欧盟对峙,虽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欧盟实力仍在,不可小觑。而朱棣心怀不轨,其军队也颇具战斗力。依臣之见,陛下可佯装答应朱棣一些条件,稳住他的同时,暗中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及边境的防御。一方面,继续与欧盟周旋,寻找战机;另一方面,时刻防备朱棣谋反。若朱棣按兵不动,待击退欧盟后,再处理他也不迟;若他敢轻举妄动,我们也有足够的准备应对。”
朱允炆听后,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康将军此计,倒是稳妥。但具体如何佯装答应朱棣条件,又该如何调兵遣将,还需细细谋划。”
“陛下放心,臣愿与其他将领一同商讨,制定详细计划。”康茂才说道。
“好,此事就交给康将军与诸位将领了。务必小心行事,不可走漏半点风声。”朱允炆说道。
“臣遵旨!”康茂才行礼后,转身离去。
朱允炆望着康茂才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祈祷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然而,他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而他,作为大明的皇帝,肩负着天下苍生的安危,必须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朱棣的营地中,朱棣也正与廖永忠、胡大海等将领商议着下一步的行动。
“殿下,朱允炆那边似乎对我们有所防备,我们的行动会不会被他察觉?”廖永忠担忧地问道。
“哼,他有所防备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行事谨慎,他一时半会儿也抓不到我们的把柄。”朱棣冷哼一声,说道,“如今与欧盟对峙,正是我们扩充实力的好机会。我们要加快招募士兵,打造兵器的进度,同时与周边势力的往来也要更加隐秘。”
“殿下,那朱允炆要是先对我们动手怎么办?”胡大海挠了挠头问道。
“他不敢!”朱棣自信地说道,“欧盟当前,他若对我们动手,欧盟定会趁机进攻。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加强防御,时刻准备着应对任何情况。”
“是!”将领们齐声应道。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朱允炆与朱棣都在各自谋划着,大明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朝堂上关于战和之论的分歧,也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国家,一场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降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允炆表面上按捺不动,暗中却与康茂才等将领紧张地谋划着应对之策。他们一方面挑选精锐部队,以各种名义调往京城周边及与朱棣军队接壤的地区,加强防御;另一方面,准备了一些看似丰厚的条件,打算派使者前往朱棣营地,佯装安抚。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朱允炆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通政使司通政使茹瑺,命他携带“安抚”的条件前往朱棣营地。
茹瑺领命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启程。经过数日的奔波,终于抵达了朱棣的营地。
朱棣得知茹瑺到来,心中冷笑,他知道朱允炆必定有所图谋,但还是佯装热情地迎接了茹瑺。
“茹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不知陛下派大人前来,所为何事?”朱棣笑着问道。
茹瑺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殿下,陛下深知殿下为抗击欧盟,不辞辛劳,特命下官前来,带来一些赏赐,以表陛下对殿下的感激之情。”
说罢,茹瑺一挥手,身后的随从便抬上了几箱金银珠宝。
朱棣看着这些珠宝,心中不屑,但脸上依旧堆满笑容:“陛下有心了。不知陛下还有何吩咐?”
茹瑺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还说,待击退欧盟后,愿与殿下共商西南地区的治理之事,届时,殿下想必会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朱棣心中明白,这不过是朱允炆的缓兵之计,但他也佯装高兴地说道:“陛下如此厚爱,本王定当全力辅佐陛下,共同抗击欧盟。”
茹瑺见朱棣如此表态,心中稍安,又与朱棣寒暄了几句后,便告辞离去。
朱棣望着茹瑺远去的背影,笑容渐渐消失。“哼,朱允炆这小子,还想跟我玩花样。不过,你既然出招了,本王就陪你玩玩。”朱棣转身对廖永忠说道,“密切关注朱允炆军队的动向,看看他到底在搞什么鬼。”
“是!殿下放心,末将定会盯紧。”廖永忠说道。
朱允炆这边,茹瑺回来后,详细汇报了朱棣的反应。朱允炆听后,心中稍定,但依旧不敢放松警惕。他深知,朱棣绝非易与之辈,这场暗中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大明,正处在这微妙而危险的局势之中,何去何从,全看他与朱棣的这场博弈结果。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